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二十日,一代名相张居正缠绵病榻半年以后,在痛苦和污秽中死去。他一死,也就意味着大明王朝的顶梁柱倒了,这大厦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它倾圮塌毁下去。  相似文献   

2.
警察魂魄     
老局长走了,在病榻上走的。 在告别这个世界的前几天,老局长已无力支配身体的器官,亲朋好友床前探视,他总是微闭双眼静卧难起;而惟有公安民警走近病榻,老局长却总要顽强地睁开双眼将一缕深情留给战友。  相似文献   

3.
在宁波市东钱湖镇下水村,有一忠应庙(又称王安石庙)至今未毁,此庙并非因王安石官大(北宋宰相)而建,而是因他在任鄞县(今宁波)知县三年期间,关心民瘼,心系苍生,干实事,取实效,深得黎民百姓爱戴所建。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27岁的王安石被朝廷任命为鄞县知县。上任就遇上大旱灾,他调查  相似文献   

4.
赵玫 《天津人大》2013,(12):44-45
在徽因和思成的房中,挂着徽因和孩子们的照片。母亲是躺在病榻上的,床榻两边却是天真烂漫的儿女。依旧的恬静美好,哪怕在战乱和与病魔的抗争中。于是看到徽因作为母亲的一面,那风中之烛背后的慈爱。尽管消褪了战前那灿烂的雍容,却还是坚守了病榻中的优雅。对不断咳喘的徽因来说,肺的折磨就如同敲骨吸髓,但她所坚守的依旧是留声机中的贝多芬和莫扎特,那些充满了艺术的美好时刻。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个关于夫妻离愁别恨、闪烁着人性光芒的现代经典故事,故事发生在哈尔滨。 他与她,一个无义,一个有情;一个瘫痪,一个不离不弃。虽然她曾被无情抛弃,但在前夫病榻前,她诠释的人性之善却感天动地,情撼人心。 花心男人瘫痪在床,病榻前来了糟糠前妻。面对“临阵脱逃”的前夫同居女友,大义的前妻郑重承诺:“人治好你领走,治不好我留下!”  相似文献   

6.
杨业(公元?--986年)北宋名将。太原人,本名重贵,原为北汉军官,北汉主刘崇赐其姓刘,名继业。骁勇善战,屡建奇功,官至建雄军(今山西代县)节度使。北宋灭北汉后,杨业随其主刘继元降宋,宋太宗命他复姓杨名业。因他熟悉边事,仍任他为代州刺史,授右领军卫大将军,长驻代州(今乐陕是山西代县)抵抗辽兵。公元980年,辽兵入侵雁门关,杨业父子绕背夹击,辽兵死伤惨重。公元986年,宋太宗赵光义趁辽国皇帝更换,三路出兵伐辽,杨业战死疆场,卒年60岁左右。杨家父子祖孙,在北宋时为抵抗外族侵略保卫国土,血洒疆场。其事迹在当代即…  相似文献   

7.
47岁的英国人凯瑟琳·阿姆斯壮缠绵病榻多年,於西元1921年2月,在一次胃痛之后医治无效,不治去世,官方载明死因是胃炎。她死后不久,在伦敦海伊执业的律师马丁出面,指控凯瑟琳当律师的丈夫赫伯特·阿姆斯壮,由于和他“同行相忌”,曾先后两次企图用砒霜害死他——一次在茶会上给他涂了奶油的松饼,另一次是匿名寄给他一盒巧克力。警方接获报案后,重新展开调查,并在1921年除夕.在办公室将阿姆斯壮逮捕归案。  相似文献   

8.
正北宋陈希亮为官30多年,始终忠于职守,不考虑个人的祸福进退。连一向不为人作行状墓碑的苏轼,也因十分敬佩他的为人,而破例写下了《陈公弼传》。当时,鄠(音同户)县知县因贪污落马后,陈希亮被调至鄠县接任知县。他素有严明执法、敢作敢为的官声,当地百姓期待他对鄠县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让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然而他上任后,迟迟没有  相似文献   

9.
《天津政协公报》2011,(11):43-43
<正>著名作家茅盾先生于1981年3月27日在北京逝世。他在病危期间,依然深切关怀着中国文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逝世前两周,即3月14日,他在病榻上向儿子韦韬口授了如下遗嘱: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亲爱的同志们,为了繁荣长篇小说的创作,我将我的稿费二十五万元捐献给作协,作为设立一个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10.
广西的藤县真是一块福地。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礼部尚书苏东坡因反对新法被贬到广东惠州,后又被贬到海南儋州。因此,他先后两次路过藤县小住。这样的小插曲对于苏东坡来说应该是平淡无奇的,但对于藤县的历史,则陡然厚重了几分,变得灿烂而光鲜。  相似文献   

11.
刘德焜部长走了。他老人家在2008年的第一天,悄然无声地走了。 2007年12月29日,刘德焜同志持续病危,部里同志到医院看望老人家。此刻,德焜同志虽然非常虚弱,但还看不出即将不治的迹象。他的夫人守在病榻旁,默默地配合医生的抢救。原以为德焜同志跟前几次一样,经抢救病况尚能缓解,即便在弥留之际,还有最后的看望机会。可是,由于这一次的疏忽,却造成了终生的遗憾。  相似文献   

12.
寇准的沉浮     
畅岸 《现代领导》2004,(10):40-41
寇准是北宋的一个宰相。在宰相的位置上,他头顶着风风雨雨,肩扛着国家和百姓的安危,护送着虚弱的北宋王朝走过了一段坎坷的年代,也走完了自己几经沉浮的人生岁月:  相似文献   

13.
北宋时,有个清廉的州官,他接到一封京城来函。  相似文献   

14.
胡富国身为一省之书记,管着3000万人民的事,应当说是百事缠身,日理万机了。但不管他多么忙,胸中总是装着残疾人的事。读了《一个省委书记的素描》一文,不能不使人产生这样极为深刻的印象。单从他躺在病榻上,一边输液一边接受我们的记者采访这件事,就可以足以证明这一点。胡富国富有深情地悦:“残疾人工作能办的事情不办,  相似文献   

15.
2017年1月12日,红学大家冯其庸在病榻上接受记者的专访.一句“我下的都是笨功夫”,概括了他一辈子的学术历程,也凸显了他对传统文化的一生挚爱. 10天后的1月22日,冯老在北京潞河医院安详离世,享年93岁.冯老的离去,使我们痛失一位博学多才的文化大家.哀悼之余,重温冯老生前与记者的最后谈话,不禁感慨——最好的缅怀,或许就是让这种“笨功夫”精神永不消逝,让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永存不息.  相似文献   

16.
最后的日子     
最后的日子杨正国县人民医院住院部,四楼外科一号病房。绰号神枪铁山的退休侦查员龙铁山科依在洁白的床头,他面容清瘦,银发稀疏。深速的目光读着刚从州医院取回的CT诊断报告单、少顷,他那毫无血色却有些许泛白的嘴巴抿起一丝自信的微笑。病榻边站着四十开外的公安局...  相似文献   

17.
曙光 《思想工作》2007,(6):18-19
包福泉,海拉尔农垦集团公团哈达图分公司职工。他的人生故事,朴素中透着神奇。极具感染力。“哈达图”般毅力成就他为新闻人哈达图,蒙语的意思是岩石。科尔沁边缘的保康镇,东南山、西北山有大量的花岗岩,据说全垦区只有这里有这种坚硬的石头。包福泉的童年是不幸的。他14岁那年捡弹壳,被爆炸的哑弹,炸瞎只眼睛,炸掉一只手臂。漫长的病榻,他仔细想着  相似文献   

18.
1925年2月24日,国民党人知道孙中山的病情已十分危险,极力主张预备遗嘱,以备万一危急时由他本人签字,作该党永远遵守的信条。这件事由汪精卫承办。汪精卫来到孙中山的病榻前,请孙指示数语。孙中山先是一阵沉默,接着说了一些耽忧的话。在汪精卫进一步的恳求下...  相似文献   

19.
王宗仁 《公民导刊》2012,(10):52-53
或许与多愁善感的天性有关,常常被生活中一些无足轻重的琐事所感动,一封言简意挚的短信,一句熨贴人心的絮语,一缕细若游丝的牵挂,一张如期而至的贺卡……抑或焦渴中的一杯清茶,烈日下的一抹荫凉,骤雨中的一把小伞,病榻前的一声慰问……都会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感动。去年五月的一天,一个陌生的电话让我有点愕然。那是兰州大学文学院一位郭姓博士打来的,他自我介绍说,这几年重点研究西部女作家的散文,已经零零星星地读了我的一些作品,然后辗转打听到我的电话号码,让我将出版的书寄给他,以便较系统地了解创作全貌。我遵嘱将三本散文集和发表的几篇近作寄给了他。  相似文献   

20.
《春秋》1995,(3)
秋天是收获果实的季节,也是枝叶凋落的时节。父亲在病榻上迎来了他生命中第八十四个、不想却也是最后的一个秋天。十月二十日清晨(美国西部时间十月十九日下午)我在远隔重洋的美国得知了爸爸去世的噩耗,泪水立刻止不住地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