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实中有多少人正在努力甚至挣扎着去追求某个身份? 追求身份天经地义.因为我们本来就生活在“身份社会”。此种身份当然不是人们在家庭血缘关系中的身份.而是指其在职场和官场中的身份。所以追求身份.也就是人们追求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台阶和位置.追求在人群中的排序和等级。  相似文献   

2.
行为能力是公民身份作为一种制度结构引导公民既定行动的一种力量,同时在公民行动过程中的公民性行为又创设了公民身份。行为能力是公民身份走向实践并被有效接受的可行性路径,也是对动态公民身份的一种思考和理解。  相似文献   

3.
《求实》2014,(10)
网络公共话语空间作为公共领域在虚拟空间中的表现形式,强化了公众获知信息和彼此联系的能力,成为公民沟通对话的公共空间和社会行动的建设性场域。文化公民身份从外延、内涵和深度三个层面对传统公民身份进行了修正,以超越民族国家局限的多层框架容纳包括公民身份实质维度和积极公民身份观在内的多元理念,将文化、符号、参与、认同等要素融合到公民身份体系内,为公共沟通和对话提供一种共同话语体系。社会认同建构是个体社会身份确证、心理情感归属以及观念与行为互动的过程,它通过文化公民身份这一纽带在抗拒性、规划性和合法性三种认同方式中的转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身份是社会成员在社会中的位置体现,辅导员身份认同对于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影响。文章试图在社会认同理论视角下,通过内外群体的过程比较,探讨辅导员身份认同现状、危机,以及组织、同侪、学生等各种群体力量如何与辅导员自我一起建构和形塑了辅导员群体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5.
叶娜  张陆 《学习月刊》2014,(8):25-26
社会认同是被个体纳入到自我概念中的群体身份,个体意识到自己拥有某群体身份,并且同时拥有该群体身份带来的价值感和情感联系。每个人都有多种群体身份和社会认同。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我国社会形成了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两种文化氛围,由此形成了两类群体,即“农村人”和“城里人”。  相似文献   

6.
谁谁谁 《廉政瞭望》2010,(11):66-66
美剧《24小时》中的反恐英雄杰克·鲍尔绝对是特工中的精英。判断力、执行力以及效率都超一流,但如此优秀的员工,即使在诞生了众多不拘一格的天才怪才的美国,最终还是被政府遗弃,成了一个没有身份的非法居民,并以这个黑身份继续为美国政府工作,工作性质属于自由职业者身份。事实上,对杰克锺包尔之类的人才,用这种项目合作而不是长期雇用的模式,也许是对双方最有利的。  相似文献   

7.
社会治理的一切物化设置和社会治理一切活动的开展,都包含着对人的身份的默认。社会治理过程中的一切行动,都是与角色联系在一起的,是角色扮演的活动。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中,等级身份制瓦解了,而身份并没有消失,一个国家的全体国民都获得了公民身份,除此之外,部分国民还会获得一些具体的身份。在工业社会,人们除了拥有居民、公民等抽象的身份之外,还会在自己的人生努力中去获得一些具体的身份;身份是角色扮演的前提条件,但身份更多的时候只具有标识的意义,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发挥作用的是角色扮演,特别是在组织之中,人们总是扮演着特定的角色。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身份正在受到冲击,而角色的功能则不断增强,我们正处在一个身份走向消失的历史进程中。因而,社会治理也将从对身份的维护转向对角色的规范上来。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传统的基于血缘宗族关系的伦理身份被打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上逐渐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身份,如政治身份、户籍身份、干部工人身份以及所有制身份,并在一系列国家制度的维护下得以充分发展,成为组织更严密、覆盖面更广的新的身份传统。文章以时间为序,分两个阶段梳理了决定身份社会根基的政治身份、户籍身份的确立过程,同时阐述干部工人身份、所有制身份对身份社会构成的深化,最后分析了身份社会形成的原因及对中国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金翼》是一部真实性与理论性相结合的人类学著作,在讲述两个大家族的兴亡史的同时,揭示了所在时代中国社会的种种现象。本文将《金翼》中的受教育者分为四种类型,从现代性自我意识的产生、教育对角色的身份认同构建和角色的身份认同危机与协商策略三个角度研究角色的身份认同过程并分析有关社会概念,提出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关注受教育者身份认同的重要性,为受教育者提出有关身份协商策略方面的建议,并讨论教育与社会分层带给我国教育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郭庆晨 《奋斗》2013,(7):62-62
正时下,不少人都很在意"身份",特别是有些担负一官半职的领导者,更是把身份看得很重。在他们看来,身份就是地位,身份就是权威,身份就是面子,身份就是荣耀,身份就是价值的体现……在有意和无意之间,身份成了一些领导者的"商标"和"品牌",而刻意和彰显身份,则成了某些领导者脱离群众、铺张浪费的一大病症。  相似文献   

11.
对国家身份的准确定位,有利于一国明晰表达自身在国际社会中的利益和责任,制定准确合理的外交政策。研读党执政后历次党代会的报告,梳理新中国外交关系和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能够清晰地发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身份追求。新中国成立后60多年时间里,中国大致经历了三种身份转变:从一个秉承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的坚定革命者,转变为一个在谋求经济发展中独善其身的谨慎参与者,直至今天成为一个具有全球性利益的"负责任大国"。  相似文献   

12.
陈敏 《党史纵横》2011,(4):52-52
在取得执政地位之前,由于工作需要,我党早期的党员分为两种:一种是公开身份的党员,一种是不公开身份的党员。不公开身份的党员常常被称为地下党员、秘密党员。前"龙潭三杰"(即李克农、钱壮飞、胡底)和后"龙潭三杰"(即熊向晖、申健、陈忠经)以及白崇禧身边的机要秘书谢和赓等都是秘密党员中的佼佼者。这些秘密党员和上级都是单线联系,有的直至病逝或牺牲,人们都不知道他是中共党员的真实身份。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国际政治中的社会理论为依据,以中日两国对自己身份的定位、建构以及基于两国身份上的利益存在的一致性、可调和性、矛盾性与冲突性,来试着分析身份建构对中日关系的影响。一对中日关系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国内学者常以囚徒困境、历史问题、领土争端、美国因素、能源竞争等来进行解释。但是如果深入探究,双方的利益依据是什么,这种关系困境的持续存  相似文献   

14.
自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学界进行了诸多思考与探索。但这些理论成果很少触及价值认同中的一个核心维度,即身份差异与价值认同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国家在理性选择和社会建构的动力驱动下,接受国际制度中新的政治目的和规范的过程,构成了国际制度中的社会化进程,其关键因素包括国家互动、认同建构、规范内化、身份塑造等。国际制度中的社会化对国家追逐利益的方式以及国家本身的结构和身份产生持久性的影响。这一影响可以分为两类:构成性影响和规定性影响。国家的社会化与制度化关系紧密,社会化是制度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衡量制度化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  相似文献   

16.
《人到中年》的陆文婷是新时期文学中第一个产生巨大社会效应的多重身份的角色,一个兼具医生和病人双重身份的知识分子。从近代文学开始,文学叙述中的疾病、医生、病人就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生理和职业标志,而是颇具丰厚文化意蕴的隐喻。当谌容赋予知识女性陆文婷以眼科医生的职业身份、并将她悲剧性的人生安排在病榻上进行讲述的时候,她的故事就逸出了批判"左倾"思潮、呼吁尊重知识和知识分子等政治主题,传达出更多对知识分子和女性的社会主体建构和自我身份认同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印象中的"能量大"是对好干部的评价。可近些年,随着一个个贪官落马,这个印象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早在2008年,时任河北省石家庄团市委副书记的王亚丽"造假骗官"案发,其档案中的姓名、出生日期、父母身份、入党材料等基本情况虚假,年龄缩水达9岁之多。此案告破后,王亚丽受到开除公职、党员身份不予承认、涉嫌犯罪问题移送司法机关的处理自不必说,有关方面还给予时任石家庄市委副书记张振江、市  相似文献   

18.
郭庆晨 《党课》2013,(1):77-78
时下,不少人都很在意“身份”,特别是有些担负一官半职的领导者,更是把身份看得很重。在他们看来,身份就是地位,身份就是权威,身份就是面子,身份就是荣耀,身份就是价值的体现……所以,开会排座次,讲话论先后,吃饭定位次,无不以职位高低而论,就连在公开场合走路谁先谁后都不能乱了顺序。至于上级领导莅临本地,由哪些干部相陪,  相似文献   

19.
城市政府对不同的目标群体分配不同的政策利益,并建构了他们的政策身份.政策身份的实质是承载着政策利益分配的成员资格,是具有分配、控制和排斥功能的治理术,当众多政策利益粘附在政策身份上,易形成支配性的分配格局.本研究构建了基于多元"应得"的政策身份建构框架,以户籍政策及其改革为案例,分析公共政策对目标群体的身份建构逻辑.当...  相似文献   

20.
2011年5月以来,六盘水市钟山区党委创新机制,开展社区党员"亮身份、做表率、树形象"活动,促使生活在社区中的广大党员由隐到显亮出身份,积极融入社区管理和基层党建,带头为群众排忧解难,不仅唤醒了党员"八小时外"的党性宗旨意识和先锋模范意识,增强了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而且让群众感受到党员就在身边,党组织就在身边,营造出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促进了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