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12注定要铭刻在世人的记忆里,因为那场无情的浩劫夺去了数万条鲜活的生命;也因为在灾难面前中国向世界展示了团结、互助、仁爱和坚韧的巨大力量。死者已矣,生活还要继续。灾难留下的心理创伤要愈合,废墟需要重建,收拾起对亲人的思念、对家园的不舍,灾区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恢复重建。转眼又到5月12日,一年过去了,为着那一份牵挂和祝福,本刊特别策划了《灾后一年间》专题报道,从三个不同的侧面展现了灾区人生活和工作的点点滴滴。《灾区检察官的工作和生活》表现了在心理和外部环境的双重困难面前,检察官们自强奋发的奉献精神;《马国湘:永远放不下那一片土地》展示了一个政协人对灾区住房和校舍问题的关切和深刻思考;《特殊的牵手需要特殊的爱》则反映了灾区人灾后心理和婚姻重组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有全国大后方的倾力支持,我们相信并祝愿,灾区人民一定可以尽快重建美好的新家园。  相似文献   

2.
《前进》2008,(6):1-1,21
多少天来,我们的眼睛一次次被痛惜的泪水浸满着;我们的情感一次次被爱心的潮水撞击着;我们的心灵一次次被感动的海洋包围着…… 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撼动了大半个中国,牵动着整个神州和世界。天灾无情,人间有爱!在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我们在焦灼中牵挂,我们用行动表达,见证了灾区人民的顽强奋争;见证了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的众志成城;见证了海内外华夏儿女和国际人道主义的大爱无疆。我们因见证而深深感动,“5·12”全民抗震救灾斗争及其展现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如此地感动中国、感动世界!  相似文献   

3.
《公安学刊》2008,(3):5-5
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撼动了神州大地,牵动了13亿人民的心。面对灾难,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人们心为灾区而焦虑,情为灾区而牵挂,为逝者默哀,为伤者祈祷,为生者祝福。为了帮助灾区同胞抗震救灾,无须命令,不必号召,人们手手相牵.心心相印,纷纷行动起来,用炽热的情、真挚的爱支持着灾区人民。以一种守望相助的担当,传递着温暖。释放着坚强,凝聚着力量,大写着爱心。  相似文献   

4.
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7.8级地震灾难发生后,灾情立刻牵动了伊犁各族群众的心,社会各界迅速掀起了为灾区群众捐款的热潮,一股爱心潮在伊犁广阔的大地上涌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越是在灾难面前越能看到许多普通人身上平时被我们忽视的闪光点。几天来笔者连续采访了几个单位为灾区捐款的新闻,在采访之余,很多我们平时并未注意的普通人却深深地感动了我。  相似文献   

5.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两年后,全省地震灾区完成全部重建农房户数142.8586万户、完成全部维修加固农房户数285.45万户,因地震灾害失去家园的受灾群众全部搬进新居,灾区农村居民住房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跨越式重建。(一)坚持实事求是,明确重建方案。2008年6月2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5·12”汶川地震灾后农房重建工作方案的通知》即下发各地。  相似文献   

6.
《就业与保障》2008,(6):1-1
这一年的五月,国人流出了太多的眼泪。我们为之伤悲也为之感动,为那些受灾中的人民,为我们的国家。当“多难兴邦”四个字出现在一个共和国总理之手,出现在那个在“5.12”地震中活下来的数百名四川省北川中学生的课堂上时,人们亦从空前的灾难中看到了一种不屈的重建未来的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7.
地震,让我们的家园成了一片废墟,让很多灾区人民流离失所、餐风露宿;帐篷成了他们的临时栖身之所,是他们搬进板式房前遮风挡雨的陋室,也是他们渡过重建期温暖的家……  相似文献   

8.
《中国民政》2008,(6):1-1
汶川大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中国人民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在灾难面前,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奋勇抗灾,天下华人众志成城,真诚相助;在灾难面前,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精神品质得到升华,中华儿女的社会良知和慈爱本性得到净化。  相似文献   

9.
生命礼赘     
冷梦 《前进论坛》2008,(7):61-62
记下这段文字是想说:一个民族成熟了。 灾难让总理走进了人民的心里,是因为总理用他对百姓的深爱和大爱感动和温暖了苍生。感谢新闻工作者,感谢他们用笔和镜头记录下感人的瞬间,并且把它们定格在了历史的记忆中和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中。“温家宝在地震发生后5个小时,就赶到了灾区,出现在最危险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吕西 《北京观察》2008,(6):9-11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我国遭受8级特大地震灾害,四川汶川等地几千万同胞刹那间失去了他们赖以生活的美好家园。面对灾难,北京市各民主党派及其成员眼在流泪、心在流血。天灾无情人有情,全国人民都向灾区伸出援手,北京市各民主党派及其成员更是发挥各自优势,真诚地与灾区人民同舟共济,共渡难关。  相似文献   

11.
2008年的关键词少不了”志愿者”。在奥运赛场内外,奥运志愿者以他们真诚的微笑和完美的服务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和赞叹;在汶川灾区,救援志愿者.心理辅导志愿者在无法挽回的灾难面前.用真情和行动给灾区人民带来无尽的关怀和温暖,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  相似文献   

12.
温暖     
2008年5月19日下午2:38分,警报呜咽、汽笛鸣响,报刊社的全体同仁聚在编辑部大办公室,为汶川大地震的死难同胞垂首志哀。眼前闪现着一幕幕惨痛、哀伤的画面,眼泪不由自主地滑落……“5·12”地震发生之后的这一周,恰逢在山东出差。这一周应该是我生命中最沉痛、最忧伤,也最温暖、最感动的旅程,我在感受灾难的残酷、惨烈的同时,也感受着所有中国人的悲悯、善意和温暖——  相似文献   

13.
在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极不平凡的2009年,如何保障民生,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一直是衢州各级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这一年,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一张张饱含深情和心血的民生“清单”,守护着严冬中的春意,增强着百姓的信心和勇气,温暖着三衢大地。  相似文献   

14.
《中国妇运》2008,(7):F0002-F0002
汶川大地震的灾情牵动着全国各级妇联干部群众的心,大家纷纷行动起来,为灾区捐款捐物、提供志愿服务,用各种方式为灾区贡献力量。由于篇幅有限,在这里我们只展现几个为灾区献爱心的场面,让我们携起手来,众志成城,和灾区人民一起重建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15.
“5.12”以来的十几天里,我们的心几乎每天都在流泪——因汶川地震震级之高、破坏之大、受灾之重而流泪;因灾区同胞大难当头、临危不惧、不屈不挠而流泪;因举国上下、同心协力、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而流泪。透过模糊的泪眼,我们目睹了省政协一系列的赈灾、哀悼活动;透过泪眼,我们目睹了全省各级政协组织、统战系统、政协委员、社会各界人士自发向灾区人民献爱心的许多感人事迹;透过泪眼,我们看到了电子信箱中成百上千篇为灾区捐赠款物等活动的信息。在悲伤中感动,在感动中振作,在振作中奋起,用抗震救灾的气概和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正因如此,本刊在完成了今年第6期的常规出版程序即将付印时,果断改换内容,专门开辟十几个版面,以最快的速度呆写编辑了这组抗震救灾以及与之相关的稿件。在此,对全省各级政协领导、政协组织、统战部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共纾国难致以崇高敬意。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世界范围内工程最浩大复杂的一场重建。在中央"举全国之力,开展灾后重建工作"精神的感召下,四川人民和全国人民一起,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短两年时间,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上重建起美丽的家园。2010年8月底,四川省核定纳入享受政府补助的146.83万农房重建户,全部完成重建,受灾群众陆续搬入永久性新居。  相似文献   

17.
乌格 《中国减灾》2011,(5):40-41
在台湾,谢英俊是“9·21”地震灾后重建的代名词。他帮助邵族人建房屋。并让原住民自己动手建造家园;在汶川,他积极投入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在那里实现着自己的理想。  相似文献   

18.
游新华  杭邦华  尤健 《群众》2010,(5):20-23
<正>在采编本文之际,传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的消息,面对重大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全国人民再次发扬5·12四川地震中锻造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抗震救灾精神,爱心如潮水般涌向灾区。随着救援工作暂告一段落,灾后恢复重建即将展开,援建四川灾区的经验必将成为玉树重建的重要参考。"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5·12四川地震中胡锦涛总书记铿锵有力的声音犹在耳边,我们相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有全国人民的鼎力支持,重建一个美丽新玉树的目标也必然能顺利实现!江苏人民将一如既往赤诚奉献自己的爱心,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繁荣兴旺承担起自己的使命。  相似文献   

19.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我国遭受8级特大地震灾害,四川汶川等地几千万同胞刹那间失去了他们赖以生活的美好家园。面对灾难,北京市各民主党派及其成员眼在流泪,心在流血。天灾无情人有情,全国人民都向灾区伸出援手,北京市各民主党派及其成员更是发挥各自优势,真诚地与灾区人民同舟共济,共渡难关。  相似文献   

20.
《群众》2008,(7):1-1
对口支援绵竹恢复重建,是中央交给江苏的重大任务,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把绵竹恢复好、建设好、发展好,是绵竹人民的殷切期盼,也是江苏人民的共同心愿。全省上下要全面动员,全力以赴,继续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集全省之力支援绵竹恢复重建,为灾区提供人力、财力、物力、智力等多种形式的支援,帮助灾区人民重建美好家园、夯实发展基础。坚决完成中央交给的对口支援任务,让中央放心,让绵竹人民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