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志 《中国减灾》2010,(3):51-51
合肥包孝肃公祠:在安徽合肥市南门外包河中的香花墩小洲上,紧邻包拯墓,因包拯谥号“孝肃”而得名。合肥是包拯的故乡,故合肥包公祠也是全国最著名的包拯祠庙。祠始建于明弘治年间,主建筑是包公享堂,端坐包拯高大塑像,壁嵌黑石包公记得像,祠内还陈列包拯及其家族墓地出土的文物。  相似文献   

2.
大志 《中国减灾》2010,(2):51-51
合肥包孝肃公祠:在安徽合肥市南门外包河中的香花墩小洲上,紧邻包拯墓,因包拯谥号“孝肃”而得名。合肥是包拯的故乡,故合肥包公祠也是全国最著名的包拯祠庙。祠始建于明弘治年间,主建筑是包公享堂,端坐包拯高大塑像,壁嵌黑石包公记得像,祠内还陈列包拯及其家族墓地出土的文物。  相似文献   

3.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龙图包公,生平若何;肺肝冰雪,胸次山河;报国尽忠,临政无阿;杲杲清名,万古不磨。”这世代流传的诗句表达了人民对包拯的崇高赞誉。  相似文献   

4.
师婕 《中国减灾》2010,(2):50-51
包拯是我国北宋时期很有名望的官吏,包拯即人们常说的包公(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谥刑部侍郎。历史上,包拯是一位为民请命的清官,历任知县、知府、按察御史、枢密副使等职,并出使过契丹,后封为龙图阁大学士,死后谥号为孝肃公。  相似文献   

5.
试论包公的缺点刘思包拯包公包大人,铁面无私刚正不阿清正廉明"日断阳夜断阴",他老人家也有缺点吗?《宋史·包拯传》所记包拯一生,正直刚毅,不畏权臣,清廉俭朴,两袖清风,是一个贤臣的典型;《包公案》及"包公戏"塑造的老包形象,有胆有识,智勇双全,嫉恶如仇...  相似文献   

6.
京剧人物脸谱漫谈之七──黑脸判官包拯霍建瀛本期小插页上介绍的脸谱人物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清官包拯(公元999─1062年)。包拯在民间可以说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在京剧里,他的脸谱属“黑色整脸”(面部整个涂成黑色),象征着他有刚强的意志,不畏强暴,不媚权贵...  相似文献   

7.
包拯是合肥人。他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身上有两个著名的形象特征:黑脸,以及额头的月牙。包拯在民间最广为流传的形象,就是一张如同被墨喷过的脸,他因而被称为“包黑子”。但事实上,真实的包拯长得一点都不黑。试想,如果一个人要长成那副“黑样”,肯定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史书上也会记上两笔。但《宋史·包拯传》中没有一个字提及包拯的肤色。有人可能反驳,史书上不写,也不能证明包拯真的就不黑。按“壹读百科”在《包拯是如何被“黑”的?》一文中的考证,包公的家谱《包公书院记》中有那么一句:“今睹遗像,乃清隽古雅,殊无异于人。”这说明包拯的肤色并无惊人之处。与之佐证的,是包拯的真人画像。  相似文献   

8.
清官两题     
<正>包拯之刚在中国封建史上,有不少贤臣循吏,但称得上铁面无私的清官,则凤毛麟角,北宋之包拯可以誉之。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其父包令仪曾任刑部侍郎,包拯自述:"生于草茅,早从宦学",他少时寄居在一座古庙里刻苦攻读,28岁考中进士,踏上仕途,由于包拯父母体弱多病,后来又父母双亡,他便辞官守孝在家,以致十载不仕,故欧阳修誉他"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此后,包拯在政治舞台上一展所学,他  相似文献   

9.
从政廉为本     
宋前贤相包拯恶如仇,不畏权势,刚正不阿,正气凛然,虽历经千年,正气常存于天地之间,被人民誉为“青天”,堪称“官”之楷模。但人尽知包拯之“铁”之“硬”,却未必知其廉。据史载,包拯“虽贵,衣食器用饮食加布衣”。他在《乞不用赃吏》的奏折中说:“廉者,民之表也;贫者,民之贼也。”直到63岁病逝,临终嘱咐后代:“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监,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坟之中。不遵吾志,非吾子孙。”可见,“廉”在包拯为官之道中的地位。在“千里为它只为钱”的封建社会,如包拯一般以廉作为官之本者却也不少,诸葛亮在…  相似文献   

10.
包拯,虽然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他秉公执法,注重调查,体察民情,是值得新时期执政党的纪检干部借鉴和效法的。我认为包拯有四个方面值得我们效法。 一是要有“包骨”。包拯为民请命、为百姓昭雪沉冤  相似文献   

11.
其三、执法实践中,他明察善断,即周密地了解情况、正确地判断是非,这是严肃执法的前提条件;同时,他又是以一定的法律思想作为基础的。比如,对一些疑难案件,只有本着认真负责的精神,才能找到破案的线索。包拯在任天长知县时,一个农民家的牛被人割去舌头。被害者前来县衙诉冤,却说不出被告是何人。象这样的讼案,也可以置之不理。而包拯却认真对待,想办法找到了作案人。  相似文献   

12.
黄禹康 《现代人事》2001,(10):29-29
古之包拯、于谦、海瑞、林则徐等清官,都曾凭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为民作主的“官德”,赢得万民颂仰,有口皆碑。  相似文献   

13.
包公是个历史人物,但后世的文学艺术及民间文学又为其增添了一个个传奇故事,使之逐渐演化为一种司法象征。然而包公的一生事迹,许多还是有案可查的。他名叫包拯,字希仁,安徽合肥人,生于公元999年,卒于1062年,是北宋最出名的清官。他正直无私,秉公执法,不畏权势,为民除害,成为当时乃至后世老百姓最爱戴的人物,清官的典范。大家都称他为包公、包青天,至于他的真名包拯、包希仁反倒不大为人所知。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司法官员之一,包拯曾经树立了一个伟大的司法伦理形象;对包拯的司法形象进行分析研究,可以给我们今天的司法伦理建设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沈峰 《公民导刊》2004,(5):52-52
北宋名臣:龙图大学生、枢密副使包拯,乃民间传说中“夜能判阴、日能断阳”,“铁面无私、为民除害”的黑脸包公。  相似文献   

16.
相传,北宋包拯过60大寿时,一律拒收寿礼,并命他儿子包贵和王朝站在衙门口拒礼。可谁知道,第一个送礼的就是当朝皇帝派来的太监。包拯对一皇上送来的寿礼照样拒收。  相似文献   

17.
宋朝包拯以其“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精神而被广为传颂。他不仅承袭了儒家的传统,而且兼采百家,尤其是法家思想。但是,包拯承袭法家思想的方式并非直接,而是通过荀子的学说实现的。包拯作为荀子学说的实践者实实在在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法文化,影响了我国古今为官之正道,也影响到了社会民众对官员为官之道的期许。当前,对于倡导德法并举的中国特色为官价值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尹晴 《前进》2014,(11):62-63
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几个官员能够名流千古,北宋时期的包拯却不然。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我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不爱乌纱只爱民",因其一生清正廉明,赢得了世人的敬仰,古往今来,"包青天"都是黎民百姓呼唤清官与盼望治世的精神寄托。晚年包拯亲手制定的《家训》,更是给后世子孙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时至今日,仍在受益。  相似文献   

19.
北宋以来,千年历史犹如大江东去,然而,我国民间却广为流传着一位铁面无私、明察善断的“包青天”——包拯,其影响力、感召力千年不衰。“名闻天下,泽流后世”,是人民对他做出的肯定评价。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被历史上称为清官的包拯与海瑞伸张正义、主持公道;严肃执法。认真理讼;廉洁自律、澄清吏治的模范言行,阐述了对两位清官执法思想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