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意地栖居     
马田 《现代人事》2000,(9):39-39
在市声喧哗、物欲横流的时代,一个人不受到一点尘世的污染,永远保持着愉悦的心境,几乎是不可能的。人是七情六欲的载体,正因为有各种感情,人才成为世界的灵物,但如果随着来自现代社会的各种责难与重负,不能够保持良好的心境,不善于营造良好的心境,却也极易被打垮,成为精神颓伤的雨打残花。  相似文献   

2.
现代技术与“诗意地栖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意地栖居”是人类的一种理想生存状态,在追逐该理想的过程中,人类经常困惑于现代技术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有人甚至认为正是现代技术的无所不入使人类远离“诗意地栖居”。“诗意栖居”的实现需要人类走出对象性思维,有节制地利用现代技术,把审美维度纳入到人类的建造活动中,即不要对自然促逼太紧,而是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相似文献   

3.
生态实践哲学观坚持人与自然一体观、人与自然交往观和人与自然和解观,奠定了城市生态美的哲学基础。人类基于追求自身生态本质力量与自然界发生的对象性感性活动,表现为生态(规律)主体化与主体(存在方式)生态化的辩证运动,构成城市生态美的生成机理。城市生态美是人的生态本质力量在城市生态文明实践中的确证和体现,其本质内涵是"家园意识",最高境界是"诗意栖居"。城市生态美的存在方式是城市生态景观,其基本特征是功能性与审美性的统一、整体性与多样性的统一、生态性与文明性的统一、参与性与建构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苏瑶 《今日广西》2008,(15):21-21
在我心目中,苏州众多的街道中,平江路最能体现苏州的城市特色,而且它还拥有着其他街道难有的宁静与朴素。  相似文献   

5.
诗意栖居     
<正>中国的1950年代,正是社会鼎故革新、急剧转型的激情燃烧时代。记得我初中一年级时,中国少先队组团去东德参加夏令营,女同学张艳丽躬逢其盛,回国后给我们讲访德观感。她戴的是蓝领巾,是和东德小朋友交换的,他们的领巾和队旗都是蓝色的。代表团带回了民德少先队队歌,当即译成了中文:"在公路上在铁道上,我们的队伍向前进,蓝色天空飘扬着蓝旗,蓝旗飞扬向柏林。整齐步伐,万众  相似文献   

6.
王璇  李灵灵 《求索》2008,(10):194-195
由于生态恶化和设计理念混乱等影响,当前我国的人居环境建设在整体上陷入困境和危机。有学者因此提出“诗意地栖居”的新人居环境理念,将美学纳入人居环境科学。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历经数千年,早已将古典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和文人诗意的生活美学熔铸于一炉,本身就是“诗意栖居”人居环境的典范。本文试图从唐诗中挖掘文人造园理想中体现的人居环境思想,作为从传统人居环境思想中寻求资源的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7.
曹诗图  韩国威 《理论月刊》2012,(6):156-158,175
"基础存在论"是海德格尔哲学的重要基石之一。超越主客分立,用现象学的方法对"在"的研究来取代对"在者"的研究,建立有根的本体论,这是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哲学研究贯彻始终的基本原则。运用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与"诗意地栖居"的观点,对旅游的本质进行深度解读,认为"诗意地栖居"是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中的思想精髓,是海德格尔对人的终极关怀;"诗意地栖居"是旅游的理想追求,其实质是人对生命自由和谐的追求;而旅游的本质则是人对生命自由和谐的追求或异地身心自由的体验。  相似文献   

8.
“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联合国人居环境改善良好范例奖”、“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十佳城市”、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给南宁一个机会,她总能还世界一个精彩。因为绿色,行走在南宁街头,你能真切地感到这个城市的美丽、和谐、包容与大气。2005年11月9日,出席2005年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的联合国副秘书长安娜博士参观南宁后感叹:生活居住在南宁是一种幸福。在南宁残疾市民林小苹看来,她的幸福更加真切。在2005年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期间,她领到了属于自己的经…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艺术的艺术场域与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它隐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和心理诉求。"诗意地栖居"是海德格尔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与民族艺术的追寻契合,是民族艺术的一种生态美蕴,更是民族艺术的一种审美臻境,也是构建中国梦的重要旨归,在逐渐"物化"的社会,为人类的精神家园点亮了一盏指明灯。  相似文献   

10.
论个性     
人都是有个性的,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个性的人。个性就是个别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人人都有个性,但每个人的个性都不相同。有的人多愁善感,有的人活泼开朗;有的人深沉稳重,有的人草率浮躁;有的人文雅细腻,有的人鲁莽粗犷。  相似文献   

11.
魏恒 《今日广西》2010,(6):28-28
南宁,首善之区“绿,应该是一种城市发展的理念,让市民快乐幸福地生活。这就要求城市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千方百计地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打造市民幸福感最高的城市。”  相似文献   

12.
空间隐喻是隐喻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由于人类对物理空间的经验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空间隐喻具有许多共性。同时,由于各民族认知模式的不同以及文化属性的差异,空间概念在隐喻性地构筑其它概念方面又存在一些跨语言的差异。本文以俄英汉语的部分例句为例,对空间隐喻的共性与个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肖芳 《湖湘论坛》2005,18(4):36-38
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人的个性发展,然而它在某些方面又抑制着人的个性发展。发挥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市场经济的优势和特点,利用市场经济对人的个性发展的有利方面,抑制其不利方面,从而促进和谐社会中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叙事作品中书写一个特殊的空间可以很好地表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这就是叙事作品塑造人物性格的空间表征法.空间表征法不仅在以单个空间表征人物性格方面大有作为,而且在面对空间中的空间这样的多重空间时,其表征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的功能也同样有效.通过书写空间中的空间,空间表征法不仅可以出色地表征一个群体的共性或集体性格,而且可以很好地表征单个人物的个性或独特性.  相似文献   

15.
刘婷 《传承》2007,(7):52-53
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构件。人的个性充分展现和自由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尊重和弘扬人的个性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树立现代意识,营造宽松的社会氛围,尊重多样化的价值追求,构建现代教育理念,以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关于人学思想的许多问题,马克思都进行了探讨。实际上,马克思对人的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人的需要、人的创造性劳动、社会关系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出发的。从人的存在,首要的是人的自然存在出发,马克思主要研究了人的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尊重个性是前提,引导个性是目的。将群众的个性引导到正确思维的道路上来,是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的关键所在。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应该也必须在尊重人的个性前提下正确引导人的个性,如此,思想政治工作才会收到实效。  相似文献   

18.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人的劳动、人的社会关系、人的需要和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大学生全面发展是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得到知识、能力、社会关系、素质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是内在统一的。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结合,可以从实施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方案着手,以学生发展目标为导向,贯穿大学全方位和全过程,将专业学习与素质拓展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9.
刘雅莉 《人民论坛》2014,(8):153-155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城乡空间关系理论丰富而系统,且具有科学的前瞻性,在当前我国统筹城乡空间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上述认识,文章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中城乡空间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对当前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逻辑理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需要、人的活动及其能力、人的社会关系和人的自由个性由片面到全面、由畸形到完整、由贫乏到丰富、从潜在到现实的发展,其中,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原初动力,以劳动能力为核心的能力体系的完善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与和谐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人的自由个性的形成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目标和终极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