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婚现象在美国女性中越来越普遍,但很多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女性在推迟结婚年龄的同时并未推迟生育的年龄,进而造成美国当下严重的未婚生育问题。通过探讨这种"晚婚不晚育"的现象,对其产生原因进行了解,并分析其造成的未婚妈妈贫困问题、未婚生育子女养育问题,以及美国政府所采取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2.
在美国,公开宣称整个频道是服务于女性的有3家:分别是人生频道、氧气频道和女性娱乐频道。美国女性频道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女性问题的敏感与关注,彰显了社会性别意识,高扬了社会性别旗帜,因而具有历史意义和社会贡献。然而,女性电视频道并没有能够杜绝输出妇女的负面形象、片面现象和关于妇女角色、能力和兴趣的刻板印象,女性媒介仍是商业媒介,女性观众仍被视为消费者而非公民,反映出女性电视频道囿于商业和市场的压力而不得不进行的修正与妥协。  相似文献   

3.
消除各种障碍,促进女性成才是世界共同的研究课题.对美国女性成才障碍的研究进行了归纳与梳理,在总结其在研究规模、研究主体、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方面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应重视女性成才障碍研究、关注女性成才障碍研究的实践性、注重调查研究法与个案研究法的运用三方面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李湘祁 《传承》2010,(18):88-89
消除各种障碍,促进女性成才是世界共同的研究课题。对美国女性成才障碍的研究进行了归纳与梳理,在总结其在研究规模、研究主体、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方面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应重视女性成才障碍研究、关注女性成才障碍研究的实践性、注重调查研究法与个案研究法的运用三方面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刘彩霞 《求索》2014,(10):27-31
美国女性传统上被父权文化界定为男性的附庸,没有自己独立的身份,然而她们在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两次世界大战等历次关乎民族命运的战争中主动参与并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她们通过对自我和社会的双重解构,积极体现自己在战争中的能力和社会价值,消解社会对她们的偏见和歧视,不断改变自我身份标准,提升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和新的身份建构与重构,并在此基础上最终获取了"人人生而平等"的天赋人权和越来越多的两性平权。  相似文献   

6.
杨丽红  陈剑敏 《湖湘论坛》2008,21(4):122-123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专业女性的职业地位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大萧条期间,她们不仅失去了过去在高级专业领域内取得的进展,而且在几个女性占统治地位的女性化职业中也失去了过去的优势。这是美国就业女性在大萧条造成的严重失业面前,其相对地位下降的重要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传统男权社会对女性表现出矛盾的态度,既希望女性在战时能够承担更多传统上由男性承担的工作,又对女性心怀芥蒂,担心女性过于独立,对男性造成威胁。美国在战时宣传中塑造的各种女性形象深刻地反映了男权社会的这种矛盾心态。尽管遭受种种限制和困难,但美国女性仍然通过战争中的贡献和努力,为自己争取到了更多的权利和更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陆乐 《小康》2007,(12):90-91
《纽约时报》曾在15岁以上的美国女性中做过一次大规模调查,一个让许多社会学家大跌眼镜的结果是高达51%的美国女性没有共同生活的配偶。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美国越来越热衷于制造“颜色革命”,在世界上一些国家大搞政权颠覆。“颜色革命”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激进的社会革命首先需要宣扬激进的主流意识形态,并实现社会秩序彻底变革(尤其是生产关系改造),革命的最终受益者是多数劳动群众。但“颜色革命”并没有明确的主流意识形态诉求,也不会彻底实现社会生产关系重组,而仅仅是推翻现行政权。就此而言,“颜色革命”只是一场“水过地皮湿”的“假革命”。  相似文献   

10.
王东明 《理论月刊》2005,(8):127-128,132
"十七年"女性小说包涵"女性与战争"、"女性与家庭社会"女性与母性"、"女性与爱情"四个主题,在各主题范围内可以看到女性意识或潜或隐的存在,以及女性作家对自我的执着追寻.  相似文献   

11.
阎瑾  杜军 《求索》2012,(3):206-207,245
人生在世,总要努力构建与众不同的身份。因而,寻求身份便成为当代文学热衷的一个主题。处于种族和性别双重边缘的美国华裔妇女如何探寻她们的族裔身份和性别身份自然成为美国华裔女作家关注的对象。本论文以文化批评为理论先导,旨在解读美国华裔女性作家的作品,着重探讨身份寻求这一主题以及为此主题服务的艺术手段。通过对黄玉雪、汤亭亭、谭恩美作品的细读,笔者试图揭示出深嵌于美国华裔女性作家作品之中的社会及文化结构,以理解将这些作品塑造成型的叙事和艺术实践,并最终阐明美国华裔女性作家笔下的身份寻求过程之中的混同与融合趋势。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的是由女性运作、面向女性、关于女性的报刊(by,forandaboutwomen)。①女性报刊作为女性群体发声与交流的渠道和探讨女权主义理论的平台,对推进当代妇女理运动起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对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女性报刊兴起的社会背景和原因略作阐述,并尝试分析了早期女性报刊的特征及分类。  相似文献   

13.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自己身体的审美也进入了新的阶段。人类借助科技手段,不仅可以对自身进行传统意义上的修饰,更可以做到改头换面式的重塑。这一方面表现出了人类对于美的执着追求,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当今时代对美的新的界定。其中,瘦作为人类形体美的重要指标被着重凸显出来,以瘦为美成为世界性的审美潮流。然而,为什么瘦是美  相似文献   

14.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书写在某种意义上既反映了传统的女性主义思想,表现生活在中西方不同文化环境中母女两代人所受到的男权制的迫害,同时又体现了新时代女性的新面貌。作家们借助对两性之间从冲突走向融合过程的书写,反映出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之间相处应具有的态度,在某种意义上体现出后现代女性主义的追求。本文从分析女性主义思潮的演变入手,探索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书写中所体现出来的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5.
流动性是现代性的重要标志,但现代性研究常常以男性流动性体验作为中心,而忽略了女性与流动性、现代性的关系。文章以美国现代化进程中流动性加速时期的美国女性文学为研究对象,以女性的流动性体验作为考察现代性的窗口,认为,美国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流动性叙事反映了现代性的性别差异,消解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现代性范式,为美国现代性书写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展现了现代性的多元与复杂,参与了现代性的话语建构。  相似文献   

16.
所谓偶像剧是指集数不多(一般30集以内)、启用的演员大多为俊男美女、符合社会流行造型服饰、并以细腻爱情戏为主的时装电视剧。有调查显示,在偶像剧的收视群体中,女性占70%,男性为30%。由此可见,女性显然是这类电视剧的忠实观众。那么,女性为何如此热衷于偶像剧?男性对此又有何看法呢?且听艾伦、小可各自道来。  相似文献   

17.
初到夏威夷,跟王姓女导游讨论电话卡的问题,她竟然说"美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家"。这样的评价,大大出乎我的想像。本人小时候对美国的印象是"垂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国家"、"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那里的劳动人民正在受苦受难。及至改革开放,我们  相似文献   

18.
吴孟樵 《台声》2013,(10):58-58
20年,是展翅高飞?是往内在做更深入的探寻?20年,可以是什么样貌?长大了?台湾国际女性影展在台湾“走”了19年,今年踏上第20届。如同人类的生命成长,20岁,成年了。如同以往每年所关注的议题:性别。  相似文献   

19.
2003年8月14日,星期四,本来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下午,和任何一个工作日没有两样。天气有点闷热,纽约人都在上班,不特别忙,也不特别闲。下午4点多钟,突然一片黑暗。外面是大天光亮的,可大多数办公室都黑了——因为  相似文献   

20.
女性以日常生活为内容和题材的创作积累下的丰厚资源和传统,这是有别于男性的叙事传统和资源。立足于日常生活视角进行女性文学史的建构,有助于我们突破男性中心观念和题材等级观念的局囿,挖掘出许多不为人知的女作家及其作品,重新认识许多被主流男性批评遮蔽或歪曲了的女作家、作品,有时甚至从根本上扭转主流男性批评的定见,还女作家、作品应有的面貌和地位。因此日常生活,应该是寻觅女性文学传统、建构女性文学史和重构文学史的一个有效参照视角,它对于发掘女性生命价值及其人文内涵以及梳理、总结、建构女性日常生活叙事诗学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