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追思汪国真     
《侨园》2016,(7)
正今年的4月26日,是汪国真过世一周年。也许我和汪国真是同龄人的缘故,他是我写诗时的启蒙老师。也许每个人心里都或多或少藏着一点隐私、一点秘密,今天我就把内心埋藏已久的话儿倾诉出来。我从上世纪80年代就是汪国真的忠实粉丝,他是我学习的榜样,也是我心中的偶像。虽然我与他并不认识,但当他的每一部作品发表我都会认真拜读,感悟人生的哲理和生命的价值。他写的很多励志诗我都能背下来,当时我最喜欢的  相似文献   

2.
思想漫谈     
日前,从一张并不出名的报纸上读到一位并不出名的党员的事迹报道。说报纸并不出名,因为它只是一张地方行业周报;说党员并不出名,不是指他只是个副处级干部,而是他的事迹是在例行的离任审计时才被发现总结出来的。之所以对他发生兴趣,是他的“不好意思”感动了我。 时下,不少干部为了升职晋级,都想方设法找个什么学校一读,以求镀镀金拿个文凭。这机会也让这位名叫李允启的干部碰上了。可当领导把学习的指标给  相似文献   

3.
我的朋友是一个书画爱好者。他的办公室里挂着好几幅字画,其中有一幅用板桥体写的四个大字:难得糊涂,下面并标有座右铭三个小字。 我单刀直入地责问他怎么好用“难得糊涂”当座右铭?他说:“糊涂”,并不就是人们通常理解的无  相似文献   

4.
一次去山东旅行,我没有买票就冲上了列车。在列车办公室里补票时,那个满脸疲倦的列车员大声打着呵欠,看见我带着MP3,就随口问我听什么,我说邦·乔森的摇滚,他的眼睛立即放射出光彩来。一路上,他兴奋地与我谈着那些震撼过、感动过他的摇滚歌曲,几次要拍打我的肩膀。一个死气沉沉的人,一经音乐的点拨,立即恢复了他生命原有的活力。这样的变化,生活中并不少见。在一本画报上,我曾看到一张关于矿工的照片:阴暗的光线中,年轻的矿工挺直着黝黑消瘦的身躯,脸上挂着微笑。照片下面有附言,说他热爱摇滚,最喜欢的歌手是郑钧。我猜想,他的心中一定有一…  相似文献   

5.
张其 《瞭望》1996,(43)
扶贫要扶贫困户本不应有什么疑义,但在有些地方并不这样,不信请看下面两例:一是某市有位主要领导包了一户贫困户,过年之前去走访才知道这个户并不贫,新盖五间大瓦房,家里有大彩电,抽的是石林烟。这位领导本想去给他扔下300元扶贫款过年,钱都用红包包好了,一看这情景,钱没扔下,还说了这样一句话:这哪里是我的扶贫对象,倒过来让他扶我还差不多!二是某市  相似文献   

6.
<正>我在很多年前就注意到曾恕一先生,还写过有关他指画艺术的文章。那时并不认识曾老,他看了我的文章,来北京举办画展时辗转找到我。从此与曾老包括他的女儿,也是指画家的曾京兰女士相交,曾为父女二人的画集分别写过序言,对曾老的指画艺术和他的生平有了更多的了解。当代中国指画大家一北一南,当推潘天寿与曾恕一。潘天寿的绘画大气磅礴,以笔画为主,指画为辅,以北派风格见长。曾恕一则以指画为主,笔画为辅,终身研  相似文献   

7.
黄裳 《瞭望》1984,(37)
刘郎的《闲居集》已在半年前出版,作者逝世也快四年了。长时期来总想写点什么介绍一下这位诗人和他的作品,因为我一直认为他的人与诗都有着一种非比寻常的特色,使人难以忘记。我和他相识,大约是一九四六年前后的事,但更早以前就是他的读者了,三十年来,交往并不密切,只是到了十年动乱的后期,才常常通信和在一起谈天。我们本来都在一个干校里劳动。他后来退休了,回到上海;我那时正背着可怕的“政治包袱”,几乎交亲断绝。就是  相似文献   

8.
侯学煜先生逝世即将十年了。他生前是中科院植物所的研究员,我跟他隔行如隔山,直到大兴安岭火灾之后我才知其名;我听说他事前曾就森林防火问题提出过预警性的意见和建议,可惜被当作了耳旁风。我又听说,侯学煜先生并不因自己的意见不受重视,便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他在三峡工程重新论证工作中,仍然不随大流,未在论证报告上签字。我对那一论证中出现的各派意见,都没有深入了解,然而我对侯先生这种不肯苟同的学术风格,产生了很大的敬意。  相似文献   

9.
记得有人说,康德的生平就是他的著述,康德的著述就是他的生平。我觉得这种评说并不只适用于康德。对于在人类思想史上留下足迹的思想家来说,他的真正的生活历程,总是其思想耕耘的历程,总是其思想耕耘的果实。读高清海教授所著《哲学与主体自我意识》(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4月出版),我似乎不只是在研读一部发人深省的哲学专著,更感到是在品味一部激动人心的思想传记,体验一种“路漫漫  相似文献   

10.
程青 《瞭望》1999,(26)
从通第一次电话,我就感觉出马啸老师是一个充满热情的人。他说他给下岗的朋友开心理调适课,只是为了能给他们一点帮助,自己并不愿意被宣传。最终他没有拒绝我的采访,恐怕只能说是他被另一种热情打动。但他跟我说好,发表时不登照片,也不用他的本名。我理解一个质朴的人希望过一份质朴的生活的心情。而通过对他的访谈,我也理解了一个质朴的人希望别人也能过上跟他一样质朴美好的生活的心情。马啸是成人教育的老师,1996年以来他利用许多时间和精力研究下岗职工的心理状态,在崇文区成人中等职业学校中为下岗职工开设的免费培训班上讲。…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希望关键在我们这代人侯成君口述阎克文整理侯成君,31岁,现任中共山东省文登市委副书记、荷山镇党表书记。很多人钦羡他仕途坦畅,却很少有人能体察他内心所经历的人生五味。他确信─—坦率地说,我的官欲并不强烈,更多的是想对得起我所承担的那份责任。请相信...  相似文献   

12.
贝璐瑛  秦海 《各界》2008,(5):75-78
偶然被胡耀邦认识   我很早就知道胡耀邦,但当时胡耀邦并不认识我.他是我的父辈,比我大差不多30岁.   说起来是1971年的事情了.我1965年考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按四年学制,1969年就该毕业.可赶上了"文革",到1971年还在学校里"停课闹革命".……  相似文献   

13.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  相似文献   

14.
香港《文汇报》声称,某报刊出的禹作敏的照片是"'两会'期间唯一的一张禹作敏照片".可是,我认为至少有两张.根据是:我就给他拍过一张.在投票后,开票前,委员休息时,我和刘吉委员闲谈,忽见禹作敏出现在不远外.我急忙跑过去"咔嚓"了一下.因为是在休息室,我怕两会的背景出不来,有意把坐在他旁边似乎并不认识禹的委员也摄入镜头.拍完以后,刘吉说:"你应当付他肖像费."我说"这张照片的题目是:禹作敏在政协的最后一张照片."  相似文献   

15.
当我在明尼苏达州蒙凯托市的“大灰狗”车站等了一个多小时,最终失去耐心,准备另想办法时,一声“实在对不起”,托尼出现了:高高大大的个头,金黄蓬乱的长发,红红的鼻子,一身满是油污的工装……这,就是此次访问项目安排我要去的农家男主人? 如果说,托尼的不守时和不修边幅,给我的第一印象实在不怎么样,那么,他随后的举止就更令我失望了。得知我和他一样还没吃午饭,他领我来到一家刚刚开业的商店。作为开业酬宾的一个节目,这家商店在其门前向顾客免费供应热狗和饮料。托尼也就来了个“借花献佛”。一人一个热狗下肚后,他问我够不够。“够了。”我的回答不无双关之意。可他并不理会,“我可还得再来一个。”说着,他又毫不客气地抓  相似文献   

16.
战地风云     
汤礼春 《侨园》2013,(6):74-74
<正>当时,李宗仁在电话里口气并不严厉,相反宽慰他道:"孙震兄,我估计你不知道此事,可能是王副官以你作挡箭牌,以求得自己开脱,我将着人继续审问王副官,一经查明,我将严惩不贷,以示军纪!在此向你老兄打个招呼!"孙震放下电话后,心中便忐忑不安起来,王副官的走私其实是他默许的,万一李宗仁认真追查下去,他孙震恐怕也将受到处罚,且也会因此而声名狼藉。他知道李宗仁长官一惯秉公办事,执法严明,不像其他国民党要员对诸此之类的事睁只眼闭只眼的。他想起前不久,在五战区哄传的一件事:  相似文献   

17.
舒湮的书     
舒湮同志是明末鼎鼎大名的“四公子”之一如皋冒襄(辟疆)的后人。他于1938年春作为当时邹韬奋主编的《抗战》三日刊记者到延安采访。不久,我在延安看到该刊上热情歌颂延安的访问记。那时,我身在那个环境中,并不特别注意这类报道。1940年前后,他的话剧剧本《董小宛》出版了,我倒是认真读过的,很受感动。深觉那个剧本充满爱国主义热情,忠奸黑白,格外分明,表现手法则尽得文采风流之  相似文献   

18.
我看高考     
有一次我去美国交流学习,那儿的一位校长说,我们下周要去教育先进国家交流学习。我问哪个国家?他说,你们啊!你们每年的统考很先进,我们要学习你们的统考制度。这件事我印象很深。从中国整个社会来看,现行高考制度是比较公平的,但我们还是迫切希望高考改革。以我们学校来说,我们并不过分强调升学率,强调的是素质教育。比如在高一、  相似文献   

19.
六年前,我从经济学校毕业,进工厂当了一名基层会计。人家说我是幸运儿,学了一门比较吃香的专业,不愁今后没有奔头。听了这话,我并不感到欣慰,反觉得不是滋味。我想,所谓的“吃香”、“奔头”,不过是图点经济实惠和个人名利罢了,除了这些,难道就没有别的更高追求吗?那时,我听说厂里有一位默默奉献在政工战线上的“老革命”,他叫钟征远,中国石化总公司政工劳  相似文献   

20.
自朴老乘鹤西去,业已经年。流水落花春去又归,却已天上人间阻隔,但他那慈祥的笑容仍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值此朴老逝世一周年之际,愿藉此文寄托我的绵绵哀思。朴老与我家两位老人为世交。上海解放前夕。我公公杨显东在上海因参加聚餐会而与朴老相识,他们交流思想,抨击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建立了深厚友情,解放后他们一直保持亲密往来。我公公九十诞辰时,朴老欣然命笔题诗一首:“当年风雨忆初逢,矍铄今朝九十翁。学业喜看光远祖,神州农子是神农。”解放初期,我父亲担任上海市委秘书长、华东局民政部部长等职,与时任华东局民政部副部长的朴老合作共事,由于父亲喜好诗词,与朴老志趣相投。遂成挚友。因此,我对朴老并不陌生,但真正有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