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强化合议庭职责是审判方式改革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我国法律对人民法院审理民事、经济案件的审判组织形式早有明确规定,但实际上人民法院长期以来在审判实践中采取的是类似于行政机关的首长负责制,即承办案件的合议庭或独任审判员无权决定案件的最终处理结果,如何裁判要由领导决定。合议庭和独任审判员只审不判,一...  相似文献   

2.
规范化审判中的合议庭饶亚东在人民法院的审判组织中,合议庭是依照人民法院组织法和刑事、民事、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组成的审判组织,它的任务是对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判决。近年来,人民法院的审判任务日益繁重.在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合议庭的职责,真正使合议庭的权与责相统...  相似文献   

3.
司法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对审判主体制度的改革,而强化合议庭的职能是审判主体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这一问题已提出多年,但在实践中,合议庭在审判案件中的职能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合议庭的独立审判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4.
在全面深化司法体制与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的背景下,保障合议庭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落实办案责任制已成共识.然而,司法实践中存在着较为普遍的审与判相分离,合议庭独立审判权得不到保障的现象.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法院独立审判而非合议庭独立审判的理论误区、法院内部权力结构的等级化以及外部因素的不当干扰.改革的方向是坚持合议庭独立行使审判权与落实合议庭独立承担责任.应当从规范院庭长的审判管理与监督权,排除地方权力对法院系统的干扰,严格规范现有审级监督形式,健全法官履职保障机制,畅通监督制约渠道以及完善合议庭责任承担机制等方面加强对合议庭独立审判权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法学》1991,(10)
《人民法院组织法》第10条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实行合议制。除一审部分简单民事案件、轻微刑事案件和法律另有规定的案件外,其余都由合议庭进行审判。在第11条中又规定了审判委员会任务之一是讨论重大的或者疑难的案件。合议庭与审判委员会是什么关系,合议庭对具体案件的处理意见与审判委员会不一致时该怎么判决,《人民法院组织法》中没有说明。只有在《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试行)》“审判组织”这一章中作了规定,即“审判委员会的决定,合议庭应当(必须)执行”。审判实践中都是根据这个规定,按照审判委员会多数人的  相似文献   

6.
人民法院系统进行的民事(包括经济)审判方式改革始于八十年代后期,改革的初衷在于革除不符合现行民诉法规定的旧的习惯做法,认真贯彻落实民诉法所制定的各项原则。经过近些年的努力,审判方式改革在加快办案节奏、加重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及强化庭审功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定后审改为先审后定,“暗箱操作”也正在向公开审理转变。然而问题也接踵而来:  相似文献   

7.
为了加强对审判方式改革的理论研究,深化审判方式改革工作,省法院于1994年12月20日至22日在淄博市召开了全省法院审判方式改革研讨会。各中级法院一位副院长及51名论文作者参加了会议,17篇论文作者作了大会发言,18篇论文分别被评为一、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少年犯罪案件有增无减,社会危害日趋严重,犯罪低龄化,犯罪手段成人化等问题已成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教育、感化、挽救”失足少年,贯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在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审理少年犯罪案件的经验启发下,我们于1986年底成立了第二审少年犯合议庭,探  相似文献   

9.
合议庭是人民法院最基本的审判组织,合议庭工作的好坏关系着法院审判工作的全局,所以有必要深入研究合议庭的工作,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合议庭的审判职能,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程序和监督约束机制.《强化合议庭审判职能的构想》就改革合议庭的工作提出了几点设想,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0.
审判方式改革刚开始的时候,不少人心里没底,存在“四怕”:一怕当事人举证不可靠,二怕一步到庭会乱套,三怕审委会放权无依靠,四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一个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件,为我们加强和改革审判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四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决定》中赋予人民法院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要加强经济案件的审判工作,运用法律手段,保障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我们要联系审判工作实际,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跟上形势的发展,使经济审判工作自觉地服从于党的总任务、总目标。  相似文献   

12.
我国目前有12万多个人民法庭,人民法庭审理的案件数量占基层人民法院审理的案件数量的一半以上,人民法庭的审判方式改革能否深化,对能否实现《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确定的任务和目标无疑会产生重大影响。多年来,审判方式改革,总的来说是在各地人民法院的民事庭、经济庭和刑事庭等院内审判业务部门中展开的,人民法庭的审判方式改革问题并没有得到重视,因此,在基层人民法院普遍存在着院内(审判庭)和院外(人民法庭)审判理念、审判方式不同步的现象,客观上影响和制约了人民法院工作总体水平的提高。在审判方式改革方面,人民法…  相似文献   

13.
刑事案件的审判是通过在一定方式下规范的诉讼活动来进行的。先进的审判方式对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实现刑事审判目的,具有重要的保证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改进和完善刑事审判方式,是人民法院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对此,本文试作如下探讨。一、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必要性毋庸置疑,经过几十年的司法实践,我国已逐步形成一套比较规范的刑事审判方式,对开展刑事审判工作,促进刑事审判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民主与法制的日臻完备,以及公民法制观念的不断增强,它不可避免地在…  相似文献   

14.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法是全面调整国家和社会组织在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既调整国家与经济组织之间的纵向关系,即国家组织经济、领导经济、管理经济监督经济的关系;还调整社会经济组织之间及其内部的横向关系,即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的经济协作关系。我国经济法的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建立社会主义法制过程中,国家根据各个时期的总任务和经济方针政策,制定颁发了一些经济法规,用以调整社会主义各阶段的经济关系,为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相似文献   

15.
为了深入探讨和总结我国审判方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进一步推进司法改革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审判机制 ,国家法官学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于 1 999年 1 2月 2 0日— 2 3日在广西北海市召开了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届审判方式改革理论研讨会。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国家法官学院院长曹建明同志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与会同志提出了许多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改革建议 ,尽管有些观点还不成熟 ,但仍在理论上为人民法院改革开阔了思路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将研讨会内容综述如下。一、关于审判方式改革的价值取向与会同志对审判方式改…  相似文献   

16.
<正>自去年以来,我们对行政诉讼的审判方式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实践。对建立行政审判庭以来基本上套用的民事审判方式进行改进和改革,创造具有行政诉讼特点的行政审判方式,形成行政审判特有的风格,有效地提高了行政审判的质量、效率,增强了行政审判的透明度。一、改革行政审判方式的具体做法我们探索和实验改革套用的民事审判方式,创造具有行政诉讼特点和风格的行政诉讼审判方式,基本做法是:(一)实行立审分离制度实行立审分离制度,就是将立审分开,根据行政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的有关规定,人民法院接到原告的起诉状,应由行政审判庭进行审查,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受理,予以立案。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  相似文献   

17.
刑事审判方式是刑事诉讼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国家司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79年刑事诉讼法的制定,从立法上确定了我国职权主义的审判模式,是在旧的经济体制和历史环境中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制观念的加强,对司法公正的渴望,法官“中立”的控辩式审判方式已逐渐取代“纠问式”的审判方式。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工作任务日益繁重,人少案多的矛盾日趋尖锐。改革审判方式,提高审判效率是公认的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途径。改革审判方式应当在严格遵守法律程序的前提下,通过改进审判作风,变革落后的工作方法,减少不必要的审理环节,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立足判决,推行直接开庭的审理方式以前,我国的民事审判工作一直强调“调解为主”、“着重调解”,片面追求调解率。在司法实践中,大量的纠纷都是通过调解解决的,但是调解也有它的弊端和局限性。调解的主动权被当事人所操纵,体现不了法律的严肃性和审判机关的…  相似文献   

19.
论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王世文人民法院审判改革以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为突破口,经过几年实践和探索,已由初始的经验积累向系统改革推进。但有关刑事审判的改革,一直还没有真正推开,已明显滞后。那么,刑事审判首先是审判方式要不要改革,怎么改革,改什么,已现实地摆在了我...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民事审判方式正从传统的模式步入到改革的洪流之中,全国各法院都在积极推进以突出公开审判和强调当事人在庭审中的举证、质证作用为主要内容的庭审方式的改革。一言以蔽之,即实行直接开庭的审判方式。在此,笔者就民事审判方式改革谈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