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区域经济具有经济中心空间漂移,消费重心变化,投资与进出口重心变化等特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区域空间格局又发生了很大变化:产业转移使工业空间分布出现从聚集到扩散的新变化;转型发展使服务业向东部沿海地区的集中趋势明显;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并未随区域经济变化而发生根本性改变等。区域格局变化对建设"战略支点"有深远的影响。战略支点建设作为广西的发展定位,应当考虑三个原则:地区优势,包括资源、产业、人文、政治、区位等;宏观要求,国家对广西区域发展的总体安排;战略模式,未来一个时期内广西区域发展的总体构想与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2.
我国区域经济具有经济中心空间漂移,消费重心变化,投资与进出口重心变化等特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区域空间格局又发生了很大变化:产业转移使工业空间分布出现从聚集到扩散的新变化;转型发展使服务业向东部沿海地区的集中趋势明显;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并未随区域经济变化而发生根本性改变等。区域格局变化对建设“战略支点”有深远的影响。战略支点建设作为广西的发展定位,应当考虑三个原则:地区优势,包括资源、产业、人文、政治、区位等;宏观要求,国家对广西区域发展的总体安排;战略模式,未来一个时期内广西区域发展的总体构想与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3.
三线建设改变了中国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增强了西部经济的实力,为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然而,区域均衡发展战略指导下的三线建设又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给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在国家提倡科学发展观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形势下,研究这一问题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沈贯力 《传承》2008,(14):132-133
三线建设改变了中国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增强了西部经济的实力,为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然而,区域均衡发展战略指导下的三线建设又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给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在国家提倡科学发展观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形势下,研究这一问题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陈文科 《学习与实践》2003,(9):4-4,9-11
在新一轮的区域经济竞争和合作中,大武汉和武汉城市圈要有所作为,就必须立足内地,继续做好东引西联文章,力争成为东部沿海城市圈不可代替、不可轻视的中部增长极,避免中部凹陷或边缘化,成为中国新的“西部”或第二西部。  相似文献   

6.
目前国内经济界对集群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两个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但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视角看过去,却往往忽略了区域现有集群经济在区域发展战略中的的地位和作用。本文认为集群经济是区域发展战略的起点,也将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终点。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的重点就是当地经济集群的发展态势,与周边经济集群的相互经济联系,以及集群经济环境的培育问题。  相似文献   

7.
海南区域经济带动战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镇乐 《新东方》2010,(5):11-16
海南自建省办经济特区起所实行的省直接管辖市县的行政管理体制,对市县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2年来,总体上看,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平衡,协调市县共同发展显得越来越紧迫。以2008年GDP为主要指标,18个市县可分为两类若干个等级。第一类是海口(443.2亿元)、三亚(144.3亿元)两个地级市;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改变我国经济落后、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状况,党的三代领导人先后提出了关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想。从毛泽东的平衡发展战略、邓小平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到江泽民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形成了党的三代领导人各有特点而又一脉相承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再到协调发展的两个转变。相应地从空间特征看,我国的经济发展重心经过了从沿海向内地转移,再从内地转向沿海,然后转向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几个阶段。本文将回顾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过程,并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0.
“十二五”时期湖北区域发展战略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编制发展规划的重要基础。优化和完善区域发展格局是"五年规划"的重要任务和内容。认真研究湖北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一步推进湖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对于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总体战略,合理编制"十二五"湖北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11月29日至30日,由浙江省社科联、上海市社科规划办和江苏省社科规划办联合主办,宁波大学承办的"2010年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论坛——海洋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在宁波召开。来自两省一市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海洋经济与社会发展、海洋产业与港口发展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  相似文献   

12.
涂和平 《学习与实践》2001,(8):43-44,48
武汉市硚口区辖区内拥有中央、省、市国有企业300余家,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这些企业由于观念陈旧,机制不活,所有制形式单一,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企业经营困难,下岗职工增多,社会稳定问题日益突出。1998年以来,我们坚持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立足区情,加快发展,从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辖区资源入手,提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经过近几年的实践,硚口区基本建立起市场大区和民  相似文献   

13.
实施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贾晔  赵静 《桂海论丛》2007,23(4):77-79
广西以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与发展为突破口,将发展战略从区域性提高到国家层面,进入了经济起飞时期。与世界其它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一样,广西面临着经济起飞时期的诸多困难和问题,只有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全面实施优先发展战略,才能妥善解决好这些困难和问题,确保起飞以后的经济效率与质量。  相似文献   

14.
《政策》2013,(11):1-1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湖北时强调,湖北要抓住有利时机,努力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争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这是党中央赋予湖北的新定位、新使命,为湖北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我们要把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湖北首要的、长期的政治任务,作为开创湖北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强大动力,加快推进"建成支点、走  相似文献   

15.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巨大的提升,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长期遵循现有发展模式所带来的问题.由于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我们对下一步的发展亟需提出新的思路.以实现中国发展战略的转型。具体说来.必须发掘新的力量增长点来推动可持续的且能够在质量意义上提升综合国力的发展.同时要创造可靠的战略支点来确保在变化的国际战略环境中的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16.
李春明 《政策》2011,(12):4-16
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湖北时强调:要全力以赴,推动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跨上新台阶,真正使湖北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今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湖北时再次提出:希望湖北的同志牢牢坚持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振奋精神、凝聚力量,锐意进取、扎实奋斗,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努力把湖北打造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这是党中央从国家战略层面对湖北发展的科  相似文献   

17.
张桓 《桂海论丛》2000,(1):11-14
在世纪之交广西区域经济发展仍有较大差距,为缩小差距,必须调整和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主要有: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梯度推进与跳跃发展同步进行战略、综合开发协调发展与优势互补同时并举战略。正确地进行战略选择,必将加快推动广西区域经济的开发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包括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战略、"四区一中心"战略、"以中部带周边"战略、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金三角"战略、"两江三线"战略、"一特五大"战略、县域经济"一主三化"战略、武汉城市圈战略和省域副中心战略等,通过梳理三个大的演化阶段的得失,可以为今后湖北在中部崛起过程中的发展思路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郭宇 《前沿》2013,(21):83-85
本文以山东省济南市为中心的城市群经济圈规划发展为例,对城市群在区域统筹发展中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进行了相关分析,探索如何通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化解单体城市发展的困境以及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均衡问题,从而实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秦尊文 《学习与实践》2003,(9):4-4,13-14
2003年3月政协十届一次会议期间,民盟中央提出了建立以武汉为核心,以长沙、南昌、合肥为支点的长江中游经济区的建议;90年代以来学术界一直有建立以武汉为核心的经济圈,形成继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之后的全国第四增长极的呼声。尽管武汉被寄予了厚望,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