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宇春 《黄埔》2011,(6):40-41
王月科,系黄埔军校成都本校二十三期步科毕业,后随军校集体起义、赴朝参加"鱼隐山反击战"等著名战役。2011年5月12日,我们采访了王月科老人,听老人讲他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1948年我19岁在陕西榆林上中学,在此期间黄埔军校来当地招生。我怀着一颗报国之心,报考了黄埔军校,被录取后转到成都本校步科学习,编入二十三期一总队步兵大队一中队。1949年四  相似文献   

2.
高边疆 《黄埔》2009,(3):62-63
现任鞍山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谷云鹏,黄埔军校二十三期一总队工兵大队第二中队毕业,1949年12月参加起义,在十八兵团随营学校学习,复员至鞍山,先后在鞍山十二中学、三十九中学、第二中学任教,获高级教师职称。1988年退休后,他被推选为鞍山市黄埔军校联络组驻会副组长。1991年,被选为市黄埔军校同学会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2005年6月,被选为会长至今。他到市同学会工作时,就立志:誓为黄埔献真心。  相似文献   

3.
苏埔 《黄埔》2008,(2):28-29
1949年11月,沈翰良毕业于黄埔军校二十三期步兵科,时值大西南解放,他随学校集体起义,编入西南军政大学川西分校学习。1951年1月毕业后,因家庭因素和家乡建设需要,复员回乡参加地方建设。当时工作分配有三个去向,一是南通军分区文工团,二是海门县农水科,三是文教科,他选了教师这个职业,且一千就是四十年,至1990年退休。  相似文献   

4.
沈国英 《黄埔》2008,(1):37-37
1942年,我从黄埔军校十七期二十三总队毕业后分派到九十四军五十五师一六三团任排长,在沣县、津市、石门一带对日作战。  相似文献   

5.
北较场散记     
北较场位于四川成都城内北缘一隅,自古是处练兵比武的场地,面积宽广,呈长方形。抗日战争中的1937年底,日寇侵犯我首都南京,国民政府西迁,黄埔军校也随之西撤,1939年初,迁至成都,北较场成了黄埔军校本校校址,直至1949年全国解放。我是二十三期学生,1948年秋,于南京招生"  相似文献   

6.
杨治芳 《黄埔》2009,(1):28-29
1949年11月,吴纯青毕业于黄埔军校二十三期,同年12月25日随全校师生起义,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西南军政大学川西分校学习。1950年9月毕业留校政治部宣教科工作。1952年6月调阿坝藏族自治州茂县军分区独立二营四连任文化教员。曾参加雪山草地黑水前线剿匪,荣立独立二营一等功一次、黑水前线指挥部二等功一次。1954年转业至阿坝银行工作,1958年因风湿病加重回重庆开县供电公司工作,至1982年退休。  相似文献   

7.
云埔 《黄埔》2008,(2):30-31
杨承箕,1920年生,云南砚山县人,黄埔军校十六期防化兵科毕业。抗战时,参加过宜昌战役等。1949年12月起义,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云南军政委员会作战组参谋,参加了昆明保卫战。杨承箕同学现为云南黄埔军校同学会砚山联络组组长。  相似文献   

8.
郭青石     
《黄埔》2012,(5):34
郭青石,男,1930年出生,82岁,江苏南京人。1948年考入陆军官校二十三期,1949年12月随校本部起义。后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事政治大学川西分校学习。毕业后被选派到中  相似文献   

9.
拜谒中山陵     
吴钟祺 《黄埔》2006,(6):16-17
今年11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父亲吴子培早年跟随孙先生荐身军旅,东征北伐。我于1924年即黄埔军校创建同年出生,和黄埔同庚,命中注定后来投笔从戎,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八期炮兵科,1942年毕业后奔赴抗日战场。1949年4月21日,解放大军渡江时起义。1950年,我于华东  相似文献   

10.
《黄埔》2013,(3):44
1949年12月,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崩溃,黄埔军校也随之结束了在大陆的最后一期——黄埔军校第二十三期。黄埔军校史专家陈宇,运用大量翔实的历史档案资料,以及采访得来的数百名当事者的口述资料,以第二十三期学生的军校生活和起义为基本线索,于1992年写出此书并出版(当时书名为《黄埔军校在大陆的最后一期》),后多次在海内外印刷和再版。该书展现了大陆即将全部解放时国民党政府、黄埔军校的历史巨变和成都的社风  相似文献   

11.
申毓善     
《黄埔》2012,(5):35
申毓善,男,1926年2月23日出生,86岁,北京人。1948年11月初考入成都陆军官校二十三期骑兵科。1949年12月毕业并在郫县起义,转到人民解放军十八兵团随营学校学  相似文献   

12.
丁占福 《黄埔》2009,(6):32-33
1937年2月,我进入黄埔军校汉中第一分校学习,成为第十七期学员。1939年11月毕业后,正值日军从北海登陆,南宁失守。我被分配到杜聿明第五军直属军部的补充二团一营机枪连二排。南宁失守后,日军继续推进,12月4日,日军占领昆仑关。  相似文献   

13.
齐海鸥 《黄埔》2013,(1):63-63
父亲齐树声于1912年11月出生在山东省淄博市,因病于2001年4月去逝,享年89岁。他自幼勤奋好学,因家境贫寒,断断续续读完了小学、初中,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1937年高中毕业。抗战爆发,为报效祖国,他考入了黄埔军校第十五期,1938年毕业。1944年随国民党部队进疆,1949年10月随陶峙岳将军在南疆光荣起义。  相似文献   

14.
邓文伟 《黄埔》2009,(5):35-35
我是黄埔军校第十九期第一总队步科生,毕业于成都北较场。  相似文献   

15.
周强 《黄埔》2011,(2):23
贺明哲,男,生于1909年1月16日,云南省昭通地区水富县人。毕业于黄埔军校八期。抗日战争中曾参加台儿庄战役、武汉保卫战、南昌外围战等战役,后参加国民党在桂林举办的第一期参谋训练班,毕业后被派到四川中央军校军官高等教育班任参谋教官兼队长。抗战胜利后,贺明哲同学担任四川宜宾团区(军分区)参谋长,1949年9月任新一军少将副军长兼前进指挥部指挥官,1950年8月投诚。  相似文献   

16.
苑生  刘燕 《黄埔》2010,(2):25-25
黄埔军校二十三期学生郭青石,于1949年底随成都校本部起义。起义后,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事政治大学川西分校学习,接着又进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六十军政治部文工团,参加了抗美援朝。回国后,郭青石离开军队到地方工作。他历经了“反右”和“文革”的磨难,但凭着对党、对真理的信念和对生活的热爱而没有倒下,终于在改革开放后重获政治新生。现在,郭青石是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  相似文献   

17.
侯松平 《黄埔》2013,(3):9-10
由于我的父亲侯炳垚先生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十八期,我——便与黄埔有了"血缘",一辈子与黄埔精神结下了不解之缘。黄埔精神是什么?我从父亲身上看到了她的核心——爱国。因为爱国,在全国抗战烽火连天的1938年,为抗击日寇,正在洛阳读高中的父亲投笔从戎,考取了黄埔军校。父亲毕业后跟随部队在抗日战场上赴汤蹈火,浴血奋战。我看黄埔精神,真了不起!为了国家,她可  相似文献   

18.
正我的父亲李善勋,1914年出生,黄埔军校第十五期毕业。原任傅作义第十六军少将副参谋长,1949年1月随军起义,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五军任军后勤部副部长。2010年11月1日去世,享年96岁。至死不渝的黄埔情结父亲生长在苏北农村,祖辈种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李默庵将军诞辰100周年,回想我家几代人曾与他交往的经历,我更加缅怀这位老前辈。李默庵将军是湖南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参加过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血战沙场几十年,战功卓著,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做出过重要贡献,是位著名的爱国人士。由于我的叔祖父段霖茂(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曾在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李默庵所辖的第九十八军任军长,我的二姨父杜心如(黄埔一期毕业)亦是湖南人,因此,我的父亲段德峻(后更名德怀,黄埔军校第十八期毕业)在抗日战争期间便与李默庵将军相识,称他为叔叔。后来,我父亲回安徽地方工作,从此,我致)在我的求…  相似文献   

20.
叶学成 《黄埔》2006,(5):30-32
自从2001年6月来到四川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工作,不觉已5年有余。茫茫宇宙,浩渺时空,5年甚至算不上“弹指一挥间”,即或与我43年的工龄相比也只是八九分之一,但细细想来,这5年却是我一生中留下最深刻记忆的5年。5年来,通过学习、请教,参加会议活动,特别是接触了解了许多黄埔前辈,我感触、体会很深,最主要有两点:一是黄埔军校同学会特殊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二是感人至深的爱国革命和无私奉献的黄埔精神。四川省至今还有健在的黄埔军校二十三期(1949年)以前毕业的黄埔同学近1800人,平均年龄高达85岁。他们许多当年都是投笔从戎、希望报效祖国的热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