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际小提琴金奖获得者黄滨殷金娣身材修长、容貌秀丽的留学美国的女青年小提琴家黄滨,在北京的《95新年音乐会》上,用了美国一个基金会借给她的一把价值50万美元的小提琴,演奏了一首西班牙的名曲《流浪者之歌》,精湛的演技,优美的旋律,把观众带人美的享受中。中...  相似文献   

2.
名琴身价     
近几年国际市场上少有的“不衰交易”中,古董买卖颇走红运。设在伦敦的苏士比斯拍卖行,几乎每年都要爆出件把轰动的新闻,什么《圣经》手抄稿、达芬·奇的科研笔记等等。我国的电视观众不久前曾从新闻节目里看到了这家拍卖行拍卖斯特拉蒂瓦瑞制作的三把小提琴和一把大提琴,并且听到了用这四把琴演奏的节目。 这桩买卖何以轰动全世界?原因有二:这是九  相似文献   

3.
根据56个民族的民族音乐特点,为每个民族创作-首乐曲,是孟文豪正在进行中的音乐计划大学时,他就试着用琵琶当做贝斯来演奏。才毕业,便因为一首《茉莉花又开》为人所知,这首歌里,他大胆地将传统名曲《茉莉花》节奏化,改编为爵士风在孟文豪看来,中国传统音乐走出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完全的传承,一种是创新--“把原来的风格打破,变成现代人喜欢的东西。”  相似文献   

4.
“无论欢乐,无论悲伤,凡是你走过的地方,都有记忆的宝藏,在积尘的岁月里闪光。道路漫长而又漫长,那是把你的信心丈量。坚定的自信,是一片阳光,永远照耀着蔚蓝的远方。昨天属于记忆,明天才是希望。” 这是在青海某地农场的一所监狱里,十一名穿黑色囚服的年轻人正向他们的几百名同伴演唱的一首歌。台下是一张张沉思的面孔,许多犯人显得非常感动。这首歌是一个叫张天的犯人创作的。他今年二十六岁,上海人。他正在演奏小提琴,琴声柔美动听。他是这个文艺演出队的组织者。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5,(11)
果德马克作品优美动听,平易近人,常具有一定的民间色彩,他的音乐想象力丰富,具有浓厚的交响色彩,虽然他的作品现在被演奏得较少,但是它包含了优美的诗意和音乐灵感,虽然他没能拨出人们心底最深沉的音符,也没留给后世最震撼的音乐片段,可是他的作品带给音乐家们非凡的感受。它包含了无限的诗意和音乐灵感,其程度远远胜过其同时期那些音乐学院作曲家的作品。它的民族性是那么鲜明而有特点,在小提琴协奏曲中是少有的,甚至是独树一帜的。  相似文献   

6.
美籍奥地利小提琴演奏家克莱斯勒曾讲过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一天,克莱斯勒在一家乐器店偶然看到一把精美的小提琴。他一见倾心,立刻想要买下来,可无奈他身上带的钱不多。等他拿够了钱再赶回乐器店的时候,他被告知,那把小提琴已被一位收藏家买走了。  相似文献   

7.
“中国小提琴演奏艺术这几年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王震山评论说。 这位个子不高,面目慈祥的演奏家现已桃李满天下。他的不少学生曾在国内外比赛中获奖。得意门生吕思清去年十月在意大利国际帕格尼尼奖小提琴比赛中获第一名。这是第一位荣膺此项比赛桂冠的东方人,也是第一位在国际三大最高水平的小提琴比赛中获头奖的中国人(其余两项比赛分别为柴可夫斯基奖比赛和伊丽莎白奖比赛)。  相似文献   

8.
蔡西民 《党政论坛》2014,(10):14-14
在任何一版伟大的小提琴协奏曲的精选集中,都会有三首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它们分别是贝多芬、勃拉姆斯和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聆听这三首伟大的小提琴协奏曲,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它们都是一曲爱的天籁。  相似文献   

9.
于光远和钱     
当年于光远是中宣部里最有钱的人,也是最不在乎钱的人。他每个月都请科学处办公室的一位服务员给他在上海的母亲寄钱,他母亲每次都在回信中说明收到了多少  相似文献   

10.
布鲁塞尔专电 五月三十一日晚间,比利时布鲁塞尔艺术宫音乐厅座无虚席,伊丽莎白王后国际小提琴演奏比赛正在这里举行决赛。优美的琴声在音乐厅里回荡,这时而充满激情的旋律,使人觉得犹如立于飞瀑之下、波涛汹涌的江海之滨。时而跌宕优美、潇洒恬逸的演奏,又令人宛如漫步在鲜花  相似文献   

11.
手画手     
《党政论坛》2010,(22):57-57
在现代艺术里有一位很独特的画家,他不属于任何流派,只是埋头创造一个又一个“不可能的世界”。他对身边的自然有着不同的观察视角,其许多作品都源于悖论,幻觉、矛盾空间和多重意义,他更像一个技艺高超的魔法师,利用缜密但又出人意料的逻辑,将绘画变成与人的视觉做的一场游戏。首先对他的作品感兴趣的不是画家,而是数学家、  相似文献   

12.
我曾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大学采访过儒·塞·马拉蒂教授——巴西一位有声望的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除了请他介绍巴西印第安人情况外,我还向他请教美洲古代文明起源问题。他说:“根据已有的考古发现,美洲印第安人来自亚洲,约在四万年前到达北美,很晚才到达巴西,约在一万二千年前。”  相似文献   

13.
《党政论坛》2009,(10):49-49
在大多数得到官方沙龙赏识的油画作品中,风景只是烘托浪漫、高贵气氛的一个衬景。然而,19世纪后期,出现了一位天真而具有胆识的画家,他就是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正是他,使得那些画中的风景不再是理想中发生过某些神迹的地点,而是亲切、可以感知的自然。他的画风几乎影响了之后的每一位风景画家。  相似文献   

14.
有个医科大学三年级的学生,酷爱音乐,入学以后开始学拉小提琴,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竟然成了学校小乐队台柱之一。但由于他花在小提琴上的时间过多,使学习成绩受到了很大影响。为此,曾有几位老师找他谈话,希望他把主要精力用到业务学习上来,但都收效甚微。后来,一位刚毕业留校的政治辅导员找他谈话,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是他们谈话的扼要记述: ……老师:你什么时候开始学拉小提琴的? 学生:入校后不久。老师:在这以前学过吗? 学生:没有。上高中的时候只顾忙着准备高考,哪有心思和时间学拉小提琴! 老师:两年多的时间能拉到这个程度,真不简单啊!上次学校举行文艺晚会,你的  相似文献   

15.
《心里的锁》的故事:一代魔术大师胡汀尼有一手绝活,他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打开无论多么复杂的锁,从未失手。他为自己定下的目标是,在60分钟内,能从任何锁中挣脱出来。有一个英国小镇的居民,决定向神奇的胡汀尼挑战,他们打制了一个坚固的铁牢,配上一把看上去非常复杂的锁,请胡汀尼来看看能否从里边出去。胡汀尼接受了挑战,他穿上特制的衣服,走进铁牢中,牢门哐啷一声关上,大家按照约定转过身去不看他怎么工作。胡汀尼用耳朵紧贴着锁,专注地工作着,30分钟过去了,45分钟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胡汀尼头上  相似文献   

16.
王萌 《侨园》2023,(3):58-59
<正>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展厅里摆放着一件国家三级文物。它是一个木制书箱,长44厘米,宽24厘米,高26厘米,在箱盖内留有一位烈士的笔迹,这位烈士就是宋铁岩。此书箱为1926年宋铁岩结婚时新做的书箱,他曾用此箱在家中存放日记、信件、保密文件和进步书刊等。大多数人对宋铁岩这个名字可能比较陌生,他是人民英雄杨靖宇将军的亲密战友,  相似文献   

17.
王雄 《瞭望》1993,(52)
19世纪40年代,一位名叫菲利普·赖斯的大胡子德国教师,用手捋着自己心爱的大胡子,日夜幻想着人与人之间能进行远距离的对话。 他用木头仿造人的耳朵做成发话器,他用绕上绝缘线的勾针支架于一个类似小提琴共鸣箱的东西内做成受话器,然后用一条电线将它们连接起来,于是奇迹出现了:他与妻子在自家的庭院中隔着几堵墙,相互都清晰地听到了对方的声音。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电话机。  相似文献   

18.
张炜 《瞭望》1994,(39)
我看过郑板桥晚年给他弟弟的一封信,上面说:象我们这种能写几句诗、画几笔画的人太多了,这就算当代“名士”?实际上我们算不得“名士”,我们不过是舞文弄墨的酸臭文人罢了,因为从我们的作品里一点看不到人民的痛苦和时代的声音……他说他如果为了混生活,完全可以干点别的事情,可以种地,何必捏着一支笔杆在纸上涂来画去?世界上有多少种方法混生活,如果用笔墨混生活,可就算最寒酸、最可怜的一种了.郑板桥的觉悟令我心动.我从此明白了一个用笔人怎样才能不寒酸、不可怜.  相似文献   

19.
杨振宁在中国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作为一名世界著名的美籍物理学家,1957年与李政道教授一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然而,作为一名华裔,他于1971年夏毅然访问了中国,成为了外籍华裔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对中国既亲切又陌生在中美相互隔离几十年的日子里,杨振宁虽身在美国,但他的心灵深处无时  相似文献   

20.
四川永川县三教乡有座石龙山。山下住着一位身怀绝技的老艺人,名叫刘声道。刘声道是位仿古高手,他仿制的古画、古物、可以乱真。这套祖传绝技从乾隆年间传下来,到他已是第十一代。最近几年,刘声道在成都、北京、广州等城市表演书法、指画、竹雕、微雕等技艺,展销自己的作品,有了一笔可观的积蓄。于是,他萌动了实现酝酿已久的一个宏大计划的念头:要把家乡右龙山开辟为一处新的旅游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