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年来,关于老年人进行社保"生存认证"的新闻屡见报端。比如,有的老年人被家人用担架抬到认证的办公地点;又比如,许多认证部门没有电梯,老年人上楼很困难。退休之后,我也亲身经历过类似的事儿。对于这样的认证方式,我很理解——政府也是不得已,毕竟存在着一些老人去世之后子女还冒领老人社保的现象。退休后的前十年,我都能自己去行政审批中心办理"生存认证",也没觉得这样的认证方式有什么不方便。可随着年龄增长,我渐渐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了。  相似文献   

2.
<正>学政策,读文件,听的人不认真,读的人很枯燥。说起过去过组织生活的情景,江安县一位农村基层干部颇显无奈,"有的文件对我来说都深奥难懂,更别说普通农村党员了。"在机关,组织生活也是同样的套路,有的甚至异化为喝茶打牌旅游等,产生空洞化、娱乐化、庸俗化等不良现象。组织生活,是党的生活的重要内容,是  相似文献   

3.
李天扬在1月6日的《中国青年报》上发表文章说,这几天,我一直在思量着"人多的地方不要去"这句话。我问了自己两个问题:其一,如果有朋友邀请我去外滩跨年,我会不会去?答案很肯定,不会!人到中年的我,是无论如何不会去凑这个热闹的。其二,如果我的孩子要去外滩跨年,我会不会阻拦?答案也很肯定,不会。原因很简单,我无法做到让他永远不去"人多的地方"。如果我们的孩子,见  相似文献   

4.
我是农村一位普通的小学教师,经历过"反右"、"四清"、"文化大革命",几十年风风雨雨,夹着尾巴走过来。因为父亲被打成右派,在"左"祸横行之时,我的处境,谁也不难想像。尽管我曾经是个共青团员、教育先进工作者,但也逃不脱被欺凌、被摧残的命运。  相似文献   

5.
七十年代初听到过一首讽刺陈伯达的散曲,是民间流传的,据说是赵朴初的杰作,也未曾得到核实,但其中有几句至今还记得,一句是哲理的,叫做“听话听反话,不会当傻瓜”;一句点题的,叫做“自称小小老百姓,却是大大野心家。”这当然是较为极端的实例,但怎么“听话”,确实很有讲究,人家说什么就信什么,真的会变成傻瓜。比如,开口闭口说“我个人意见”的,就绝对不是普通老百姓。普通老百姓跑到那种场合去说“我个人意见”,是要被人笑掉大牙的,尽管他说的确实只是“个人意见”,但在那种场合,人家并不认为你具有说“个人意见”的资…  相似文献   

6.
回想自己近20年的演艺生涯,最不能忘记的是在上海戏剧学院读书时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作为一名演员,在生活中应该去观察各种各样的人与事,而不是让别人来观察你。"因为这句话的刻骨铭心,观察成了一种习惯,成了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一次朋友聚会,我看见一对男女坐在一起,男的因脊背有些弯曲,起立很不方便。当时,男的在吸烟,吸了几口,女的就接了过去,我以为她也想吸,谁知她接过来弹去了烟灰,又将烟送给了男的……那个细节小小的,我却十分十分感动,如果哪一天演戏时用上,我会很准确地表演出来。在拍摄电影《蒋筑英》时…  相似文献   

7.
<正>为了确保扶贫项目都能取得实效,作为省水利厅驻桓仁满族自治县普乐堡镇大青沟村工作队队长,近日来,我多次到村民家附近"微服私访"。在村民曹吉成家,我看到工作队去年给他家送来的外国"扶贫牛",经过半年多的饲养,适应环境良好,体重比普通黄牛重了几十斤。村支书代文彩说:"老曹这回肯定能过上好日子了!"看到帮扶项目取得了实效,我总算放心了。2014年,我与两名工作队员刚  相似文献   

8.
正1954年,我因家里贫穷而失学了。正当我苦恼之时,恰逢解放军到我们家乡征兵,我十分高兴,赶紧报名。因为我出身贫农,又有点文化,所以很顺利地被录取了。我们新兵在县城集中训练了半个月后,就乘火车出发了,过长江,渡黄河,火车一直把我们拉到了东北的安东(今丹东)。在安东休整的几天里,我们才得知部队将要过鸭绿江到朝鲜去。我们是坐在闷罐子车去朝鲜的,而且还被提前告知了许多纪律,比如不准高声说话,不准开车  相似文献   

9.
我的家很普通,也很平凡,和千千万万个家庭一样,有辛苦养育我们的父母,有一起长大的兄弟姐妹;我的家不大,也不豪华,可是它夏日能遮阳挡雨,冬日能遮风挡寒.不管是我失意或是得意,无论我漂泊了多远,心头总萦绕着丽个字——回家.  相似文献   

10.
《党建》2016,(7)
正我是一名"80后"北京小伙,也是具有70年光辉历史的"毛泽东号"机车组的第十二任司机长。小时候我生活在农村,家就住在铁路边。放学了,我和小伙伴最高兴的事就是去看火车,一节一节地数火车。当一列列火车从我眼前呼啸而过时,我就想:如果长大了我也能开火车该多好啊!  相似文献   

11.
电报人生     
电报像个很老的老人,正在慢慢退出舞台,当然,它也有过纵横四海的青壮年。滴滴响上几声,一张电报就分娩出人间的悲欢离合。我没有发过电报,却经常在一些文章中看到电报的事情。比如世界上最短的电报,只有两个标点符号:大作家雨果问出版商书卖得怎么样,他用了一个问号,出版商回了他一个感叹号。比如胡适黄侃这两位学者,都  相似文献   

12.
1998年6月,陶铸夫人、中共中央组织部原副部长曾志病逝.消息传到她曾经战斗过的闽西龙岩,年近七旬的杨月花久久捧着曾志生前赠送的照片,神情不无伤心.翌日清晨,她起床后照常来到自家厅堂,默默地先凝视一会墙壁上挂着的一幅用镜框镶嵌起来放大的遗像,尔后便是双手合十祷告:"舅舅,您知道吗?曾志阿姨去世了,她是妈妈最好的一位战友,生前也很关心我的情况,曾邀请我去北京呢……这几十年来,我为认父母的事,伤精劳神,反复折腾,我感到特别累.我年纪也大了,我很想平静地生活.托你们保佑我全家……"  相似文献   

13.
1938年,西南联大历史系一堂课上,一位教授提出了自己的上课原则:"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这"四不讲"显示出的是何等的自负!而说出这段话的就是享有"全中国最博学之人"、"盖世奇才"、"教授的教授"等赞誉的国学  相似文献   

14.
《党建》2017,(5)
<正>我的父亲曾是皖南一个偏僻贫瘠小乡的干部,母亲没读过几年书,是一个普通的农家主妇。我们一家五口居住在半山腰的村子里,屋子是祖屋,家里还有几亩薄田。父亲忙完了公事就下田劳作,母亲忙完了家里就去林场做工。父母的劳碌和艰辛与左邻右舍的老乡几乎并无二致。幼年时,我就早早感知了一个事实,我们家是多么贫寒。父亲微薄的  相似文献   

15.
家报     
<正>"家报",顾名思义就是"家庭报纸"。我第一次听说"家报"是在三年前,感觉很奇特。三年来,一直想看一看,"家报"到底是什么样。今年三月初,终于如愿以偿。这份《家报》也许是青海省唯一的一份家庭办的报纸,全国也不多见。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这份《家报》比我想象的要大得多、好得多、丰富得多、正规得多。这份2017年1月20日出版的《家报》是他家的第30期,20个版面,全是彩色印刷,报头两  相似文献   

16.
陈爽 《前线》2017,(10)
<正>未曾到过和田,不能体会到什么叫"黄沙漫天";到过和田援建,就会有一段"戈壁情缘"。2015年8月27日,带着组织的委托和妻儿的牵挂,我飞越4400余公里,经过13个小时的奔波,到达了新疆和田。和田地区在新疆有"五个最":一是处于新疆最南侧;二是自然条件最恶劣,风沙最大;三是经济最落后,贫困人口多;四是维吾尔族人口最集中,占比超过96%;五是维稳形势最严峻。但对我个人而言,不管是几个"最",都义无反  相似文献   

17.
去朋友家小坐,朋友聊起了一件烦心事。他的独生女欢欢这几天在闹别扭。上个星期,上初二的欢欢上学迟到了,班主任要她写检讨,可倔强的她偏偏不写。父母批评她,她气鼓鼓地说;“老师迟到过几次,连‘对不起’都没说一声,我才迟到了一次,怎么就让我写检讨?”在我印象中,欢欢其实是个很守纪律的孩子,上小学五年中,虽然家离学校很远,但她从未迟到过,还一直担任班干部。倘若事情真像她  相似文献   

18.
回忆母亲     
<正>母亲去世,已有5个年头了。当年的悲痛险些失去了我的一只眼睛,就连现在每每想到母亲,我心里还像压着块石头一样沉重。在我印象中,母亲没有过上一天享福的日子,生在四川农村的贫家,因吃不饱肚子离开了家乡,嫁到了偏远的兵团农场的贫家。母亲只有一米四几的个子,但很能干,有着做事不服输的性格。小时常听母亲说生我的时候差点生在地里,当年家属工是编成"五七"排参加劳动,干的是和男人一样的体力活,母亲劳动时感到肚子痛时才赶紧往家赶,一面叫人去喊连  相似文献   

19.
<正>一师十四团703公墓中,静静地竖着2700座墓碑,守护这座公墓的李栓柱说,这里有已故的政委、团长,也有营长、连长和普通战士,在地下他们的建制也是全的,这里地上有个兵团,地下也有个兵团,而这座公墓,李栓柱一守就是30年。1984年,十四团领导找到了李栓柱,他说:"团领导问我怕不怕鬼,我说,不怕,领导就说,那派你去守公墓去不去,我想了想,反正都是工作,就去了。"  相似文献   

20.
如今,自行车在人们的生活中是再也普通不过的交通工具了,它们款式别致、色彩艳丽、展现个性,既方便人们出行,又给城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每每看到自行车从眼前晃过,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伴随我们一家人走过几十年不平凡岁月的那几辆老旧的自行车。我的家在腾格里沙漠边缘上的一个小村里,几年前,我们家盖起了几间砖房。走进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