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我国反腐败国际合作历史不长,但积极参与了全球、区域内多边和国际双边三个层面的活动,在世界反腐败国际合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过,当前我国反腐败国际合作仍存在一些问题,仅从海外追捕腐败分子的实践来看,就面临着“调查取证难,人员遣返难,资金返还难”等一系列问题。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不符合国际惯例、法律制度不健全、死刑惩罚数量过多以及双边引渡条约数量不足是导致海外追逃成效不高的制度原因;办案人员素质不高、办案经费不足是开展反腐败国际合作的人力物力制约;西方国家对我国人权保护和法治的不信任感、敌对势力对我国形象的破坏以及国内司法腐败现象也影响了我国反腐败国际合作。因此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及做好国家形象宣传是推进我国反腐败国际合作进程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从1977年的《反海外腐败法》,到2003年国际上第一个普遍性的专门反腐条约——《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国际合作机制的功能作用推动国际反腐合作发展到全球阶段,使得跨国反腐取得一定成效,特别是《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的五大反腐合作机制为国际反腐合作提供了法律依据,但随着跨国腐败范围的蔓延性、手段的多样性、逃匿的隐蔽性,各缔约国实施《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反腐合作机制的困境愈发凸显,也进一步反映了现有国际反腐合作机制的缺陷,要使《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保持活力和持久力,各缔约国需要更新反腐理念;保持国内稳定,调整国内反腐法律对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加强预防、宣传和打击腐败力度;构建缔约国间的"文化信任"和多元性多边合作;明确各缔约国"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建立起反腐败国际合作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正>腐败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目前,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如何处理好反腐败与市场经济改革、政府治理、制度安排之间的关系,成为当前改革的重点与难点。利用中国2000~2013年宏观面板数据,系统分析了市场化程度、政府治理和制度安排因素对反腐败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市场化程度提升能够起到消减腐败的作用。政府治理对反腐败影响较为复杂,政府规模表现为规模越大,治理能力越完善,越  相似文献   

4.
试论我国土地出让领域腐败的制度与法律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清土地出让领域腐败的制度性与法律性根源是治理土地出让领域腐败的基础。对土地出让领域相关制度以及相关立法之缺陷进行系统深入分析后,可以发现:土地出让领域腐败有着深刻的制度和法律根源,涉及土地供应、出让与管理制度、廉政制度、财政管理制度、政绩考核制度、立法体制及法律本身问题等方面。治理中国土地出让领域腐败必须从完善制度和立法两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完善我国反腐败国际司法合作机制具有必要性与现实性。建议制定我国《反腐败法》法典,在国内法的宏观层面规定反腐败国际司法合作机制,并在宏观层面完善我国反腐败的其他机制;建议完善反腐败犯罪的实体规范,严密法网,具体包括扩大腐败犯罪的主体范围、完善贿赂犯罪的法律规定、进一步扩大洗钱罪上游犯罪的范围、设置更为严格的死刑量刑标准,时机成熟的情况下在法律上废除对腐败行为适用死刑;建议在程序法方面完善反腐败国际司法合作的程序机制,具体包括建立刑事缺席审判机制、完善我国的引渡制度、完善腐败所得追回与赃款的分割制度、确立资产追回程序中的推定制度、建立我国反腐败的民事诉讼机制。  相似文献   

6.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严惩腐败进入快车道,查办的干部级别之高、人数之多、领域之宽,前所未有。中共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强调要重视借鉴香港和新加坡的反腐败经验,正面、积极地肯定了香港地区和新加坡的腐败治理经验。香港地区和新加坡的腐败治理成效受到国际社会一致公认,其经验具有系统性、高压性、持续性的特点。在当前反腐败"新常态"下,客观、系统、深入地去挖掘香港和新加坡腐败治理的有益经验,对于进一步深化腐败治理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腐败是一种全球性公害.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腐败犯罪呈现出复杂化、有组织化和国际化的特征,一国已无法单独处理和解决本国的腐败问题,需要借助反腐败国际合作机制来对腐败进行全球治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对腐败的治理经历了从专注国内治理到积极参与反腐败国际合作机制的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8.
人们在评价腐败形势时往往将测量腐败与测量反腐败的指标相混合,造成认识上的混乱。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腐败测量框架,指出对腐败形势应该从腐败程度、反腐败强度和腐败风险三个维度分别进行评价。在总结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反腐倡廉建设举措和成效的基础上,本文应用这一框架评价中国当前的腐败形势:总体来说反腐败强度显著提高,尤其是在加大惩治力度、强化党内监督和完善党规体系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腐败程度明显降低,但腐败现象仍具有集团性、日常性、顽固性的特点,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腐败风险仍然处于较高水平,需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升治理水平,反腐败斗争仍然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特点。当前中国的反腐败斗争正处于关键时期,经济转型社会的腐败演变"倒U字"形曲线拐点正在出现。  相似文献   

9.
权力运行法制化是反腐败的治本之策,这是腐败现象和权力现象的相关性决定的。从根本上治理腐败就要从体制机制制度设计上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而这些制约和监督权力的体制机制制度的设计都必须用法律作保证。权力运行法制化是反腐败的治本之策,也是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反腐败新思路。如何实现权力运行的法制化,首先要树立宪法和法律的绝对权威。其次,权力配置特别是公共职位权力配置要规范化法制化。再次,要加强廉政立法,逐步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廉政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0.
哗众取宠、花拳绣腿反不了腐败,某种意义上说,其本身就是腐败。反对腐败,必须动真碰硬,真抓实干。我们党对反腐倡廉建设形势的判断、规律的把握、政策的提出,是准确的、科学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具体措施、政策,明显存在着针对性不强、到位率不高的情况,“标本兼治”在“本”的治理上明显着力不够,突出表现在符合中国国情的源头上治理腐败的关键举措并未能真正落到实处。反腐败要取得更大成效。需要探寻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新路径。一是反腐败需要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员参与;二是推行信用卡消费制度势在必行;三是坚决惩治行贿行为;四是坚持属地管理原则;五是实施黑名单制度;六是把“12·9”国际反腐败日摆上应有位置。  相似文献   

11.
三、深化反腐败的国际司法和执法合作正如李昌道所指出的那样,《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是联合国历史上第一部指导国际社会反腐败的法律文件,标志着国际社会进入通过国际合作打击腐败的新阶段,被称为"21世纪国际合作的里程碑"。《公约》在促进、便利和支持反腐败国际合作方面的主要成就如下:  相似文献   

12.
腐败问题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国际组织通过建立不同的指标体系来对世界各国腐败状况进行测量和对比,为评估一国或地区的腐败情况提供了量化的依据。这些指标体系逐渐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并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重视。目前国际上比较有影响力的衡量腐败的指标主要有透明国际的腐败认知指数和贿赂指数、世界银行的腐败控制指数、世界经济论坛的非法支付和贿赂指数等。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这些指标体系,但没有对其做比较深入的研究。正确认识这些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对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和理论研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德社会保障争议处理制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德两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社会争议处理制度和模式。德国社会法院作为专门审理社会保障争议的特殊行政法院,体现了法律保护的缜密性和司法的高度专业性,适应了社会保障争议多,内容纷繁复杂,技术性、专业性强的现实需要。中国社会保障争议处理法律制度则处于形成发展阶段,因争议种类、主体不同而设置了不同的解决争议的机构,采用了不同的法律制度、程序和处理原则。本文以两国现行社会争议处理法律规定作为比较标准,按照社会争议处理的程序,分别从社会争议的范围界定、行政处理程序和制度、法院处理程序和制度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为中国社会保障争议处理制度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法国廉政体系以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为核心的“分权制衡”、“人民主权”、“社会监督”等理论为基础,以议会、行政法院、预防贪污腐败中心、媒体等为主要支柱,发展了比较有特色的四项廉政制度——财产申报制度、政务公开制度、公共会计制度和公务员制度。法国廉政体系建设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其注重预防的反腐败理念,有效发挥廉政体系中各支柱部门的作用,以及加强制度创新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的经验,对我国廉政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详细规定了反腐败的预防机制、定罪与执法机制、国际合作机制以及资产的追回机制,对我国反腐机制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我国也应通过建立预防性反腐败机构,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制度,建立利益冲突避免机制,做好政务公开,提高反腐工作的社会参与度等措施加强对腐败的预防;通过修订和完善刑法,完善证人制度和加大制裁力度等措施确保腐败犯罪分子受到与其所犯罪行严重性相当的制裁;通过加强金融监管,落实金融实名制和加大对洗钱与窝赃的打击力度等措施降低腐败收益;通过订立双边或多边协定加强国际合作,做好对犯罪分子的引渡工作和犯罪所得的追回工作。  相似文献   

16.
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相比,我国刑法关于腐败犯罪的刑事管辖问题的规定还有一定的不足,尤其是在属人管辖和保护管辖方面及关于外国人的刑事责任追究方面,而关于外国人的刑事责任追究问题,也有必要深入分析和探讨。另外,我国刑法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相关规定不同,极有可能造成刑事管辖权的冲突,而这不利于对腐败犯罪刑事责任的追究,我国刑法也应该对此有所改进,如规定解决刑事管辖权冲突的委托条款等。  相似文献   

17.
Corrupt governments are not always punished by voters. Under certain circumstances citizens consider voting for the incumbent party even if the party is perceived as corrupt. Using survey data for Spain, this article analyses what makes citizens reject (or not) the idea of voting for a corrupt party. Previous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party identification, ideology and political information play a role in voters’ reactions to corruption.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voters judge corruption in relative terms; what matters is not how corrupt the incumbent party is perceived to be but whether it is deemed to be more corrupt than the other parties.  相似文献   

18.
国际气候问题及我国应对之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底在墨西哥坎昆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标志着冷战结束以来以国际气候变化为代表的全球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当前国际安全和国际关系的重大问题。该问题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都有很深的影响。国际气候变化问题的实质是西方利用其话语霸权之优势,阻遏非西方世界过快赶超而精心设计的战略陷阱和圈套,是国际政治斗争与国家利益较量的新型表现形式,其核心是所谓的"气候政治学"。对此,我国应有充分的认识,并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9.
The article analyses a neglected side of corruption – citizen-initiated bribe offers in Azerbaijan. The main rationale for taking a citizen focus on corruption is to identify whether citizen choices support state-led anti-corruption initiatives. Drawing on a survey of 1002 respondent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olerance of corruption’ is high among the population in Azerbaijan. Logistic regression results show that bribe offers among citizens are associated with localization and formal value orientations. This means that the respondents pro-actively use bribes and readily bend laws to their own local interests. Thus, bribe offers constitute around half of the entire variation in corruption in Azerbaijan. Therefore, a successful fight against corruption cannot be confined to the eradication of only bureaucratic bribe demand, but needs to take into account corruption choices of the population too.  相似文献   

20.
Priming theories suggest that negative stories or events can affect how citizens feel about public organizations. However, research concerning the priming impact of both corruption and bureaucracy bashing—two relevant topics today—on how citizens perceive the performance of agencies is lacking. To close this lacuna in the literature, an experimental survey was conducted where respon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one of five performance vignette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when participants were assigned to the vignettes containing the corruption and bureaucracy bashing cues, perceptions of performance were lower. This finding is consistent with priming theories. Moreover, differences within the corruption and bureaucracy bashing vignettes as well as between the corruption and bureaucracy bashing vignettes were not found.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in the artic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