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向阳 《团结》2007,(4):37-39
日益增多的证据表明,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是引发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成为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制订国家发展战略和行业发展政策的重要考虑因素。而适应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要求的工业将是一个健康发展的工业。这一点,很多国家的企业早已意识到,企业今后的生存和发展决定于企业是否能够适应减排温室气体的要求。中国作为一个国际大国,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中的一个重要国家,在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上正在承担着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这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个机遇,中国的工业企业越早地认识到这种挑战和机遇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就能够越早地在国际竞争中生存和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2.
利用OECD和WTO附加值贸易Ti VA数据库,对世界主要国家及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下商品的贸易增值特征进行分析,并测度了商品最终被消费国消费情况下所导致的生产国温室气体排放残留量。结果发现:主要国家的商品贸易增值普遍提升;中国对制造业中间产品进口依赖程度不断攀升,成为全球主要二氧化碳排放国;贸易增值大小与碳排放残留不存在正相关关系,发达国家出口所产生的国内温室气体残留量远大于发展中国家,在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前提下,消费国理应成为产品生产过程中碳排放责任最主要承担者。中国应在国际社会倡导建立全球价值链贸易增加值视角下的国际碳排放责任分担机制,以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责任的合理分配框架。  相似文献   

3.
克林顿和小布什时期的美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对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美国近两届政府的五届国会十年来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态度,从反对、质疑到关注、积极推动立法,已发生明显转变。但目前国会在气候立法方面尚未取得实质性成果,这与美国奉行国家利益至上原则、美国国内情况和国会自身政治结构的特点密切相关。美国国会和各界都已经深刻意识到了气候变化的真实性和严重性。同时,国会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立法历程充满坎坷,也折射出国家在应对如气候变化这类非传统安全问题时面临着更复杂的情况和特点。  相似文献   

4.
温香彩 《团结》2010,(1):26-29
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快速增长。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的预测,我国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很可能已经在2009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当前.我国在国际气候环境公约谈判中.面临的来自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要求减、限排的压力巨大.而且还将不断增大。《京都议定书》生效后.以欧盟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制定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典型的全球性公共问题,关系到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系统.作为世界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的气候政策直接影响到国际气候合作的进展.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曾经给国际气候合作造成巨大的挫折.然而随着后京都时代的开启,美国在不同场合表示将参与国际气候机制的构建.探寻美国态度发生转变的原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类在工业化生产中大量排放的温室气体造成气候环境恶化。由于温室气体排放博弈是一个囚徒困境,减排是被占优策略,因而它被认为无技术解。本文认为,对于因自身排放温室气体而造成的环境恶化问题,人类有应对它的理性力量,但这种理性不是个体理性,而是存在于群体之中的集体理性。集体理性体现在无形的道德观念的重构以及有形的行动规则的制定之中。  相似文献   

7.
低碳技术:“十二五”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成 《团结》2010,(1):23-25
气候变化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博弈的焦点问题之一.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也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手段.而低碳经济的竞争则主要反映在低碳技术的竞争和国际碳市场主导权的竞争两个主要方面.其中低碳技术的竞争将直接决定未来气候变化国际博弈的格局和走向。  相似文献   

8.
“不要让地球变成不堪忍受的环境”,“气候变化急需全球合作”,这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为今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提出的警句。 这些警句写在一幅招贴画上。一轮巨大的红日熊熊燃烧,火花四射;一个小小的地球正在融化,水滴下落,画面生动地把世界气候形象化。看后沉思,不禁使人更为地球的命运担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穆斯塔法·托尔巴博士为世界环境日发表的文告说,在人类活动排放了200年的温室气体后,人类才刚刚开始认识世界气候变化的危险和可能带来的灾难。  相似文献   

9.
韩树艺 《团结》2010,(1):35-36
随着环保事业的持续发展.“低碳生活”作为一种健康简约的生活方式,已经来到我们身边。 2009年12月18日.在丹麦举行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领导人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发表了题为《凝聚共识,加强合作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讲话.正式对外宣布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相似文献   

10.
在最新的美国《财富》杂志上;中国有9家企业在“500强”中榜上有名,这使我国的企业和企业家们着实地激动了一下。有一些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由此而豪气十足地说:我们也要在近期或某年某月进入世界500强。虽然有了这种勇气是可贵的,但是,对我们来讲,还必须清醒地看到,这9家企业都是国有企业,如果我们敢于面对现实,应当承认,即使在这  相似文献   

11.
人们在寻找粮价疯涨的原因时,生物燃料成为众矢之的。曾几何时,生物燃料成为风光一时的替代能源明星。尤其是高油价时代的来临,使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对其寄予厚望,希望借此摆脱对石油的依赖,并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相似文献   

12.
清洁发展机制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市场化解决机制之一,可以促进我国利用外资和技术进行节能减排,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在介绍清洁发展机制背景、项目实施程序等的基础上,分析全球和我国CDM项目的实施现状,提出利用清洁发展机制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思考.  相似文献   

13.
陈勇 《瞭望》2006,(22)
人类要尽快采取行动,还有可能缓解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5月23日至24日在美国著名学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举行的“中美气候变化论坛”,成为两国科学家交流对全球气候变化认识的舞台。论坛传递出的信息是复杂的。一方面,学者们用更多的证据表明,由于人类活动超量排放温室气体,全球变暖已成为现实,气候恶化的速度甚至超出早  相似文献   

14.
《瞭望》2002,(24)
·事件· 阿尔及利亚国务部长兼内政和地方部长泽古尼5月31日宣布,由总理本·弗利斯领导的民族解放阵线(民阵)在30日举行的全国人民议会(议会下院)选举中大获全胜,成为下届议会中的第一大党。 欧盟15个成员国5月31日集体批准限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 南斯拉夫联盟议会5月31日通过了一项关于将南联盟重新改建成一个松散共同国家的协议方案。  相似文献   

15.
王学亮 《党政论坛》2010,(12):13-13
在气候议题升温的氛围下,国际上近来有一“颠覆性”新论调,否认水电是清洁能源。对原本只有热带雨林地区的孤证,推而广之,广而告之,指责中国三峡水库等是温室气体于排放的“元凶”。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仅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能源安全的需要、环境和生态保护的需要。在认识与行动上,需要正确把握经济与低碳的关系,积极稳定的推进中国经济的低碳化转型。  相似文献   

17.
洛华 《瞭望》2001,(17)
当今世界,气温上升,污染加剧,灾害频仍。人类在享受物质进步所带来好处的同时,也面临着大自然前所未有的报复。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在越来越多的问题面前,人类也在反思。可持续发展思想深入人心,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代主题。但就在这种国际大环境下,美国总统布什最近却公然表示,美国将不会执行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因为“过多的环境保护可能抑制经济增长,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当然,最大的发达国家仅仅因为经济原因拒绝环保是说不过去的。布什也还提出了另外两个原因:一是《京都议定书》只限制发达国家不限制发…  相似文献   

18.
《党政论坛》2010,(8):44-44
英国作家马丁·雅克的新书取名《当中国统治世界时:西方世界的终结和全球新秩序的诞生》,2009年11月12日出版,他认为“我们正处于另一个世界到来的前夜”,中国增长迅速、幅员辽阔,这意味着它“将运用其吸引力,同时也对世界其他地方造成离心效应”。  相似文献   

19.
最近,美国公开表示将拒绝履行《京都议定书》的义务。《京都议定书》系发达国家削减温室效应气体义务的议定书,其主旨是从“人工因素”方面解决地球变暖的问题。 按规定,议定书预定明年生效。但现在美国突然变卦,议定书的命运就悬了。因为美国排出的温室气体占全世界的1/4,是全球最大的污染源。这个污染源若不进行“自我”治理,别的国家再努力,其效果也大受限制。甚至有可能导致议定书告吹,使国际社会多年的努力毁于美国之手。 因此,国际舆论认为,美国不执行议定书是“没有道理的”,是“逃避责任”。 但美国总统布什却说,“…  相似文献   

20.
沈颖 《瞭望》1989,(24)
今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用“警惕:全球变暖!”这一警句作为今年环境日的主题思想,提醒全世界人民重视全球性增温和臭氧层破坏等大气变化给人类造成的灾难。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席托尔巴指出:气候变化的警钟已向我们敲响,时不待人,这种由于温室气体而引起的大气增温是全球性问题,因为我们都处在这个温室之中,没有人能够超脱。 地球已经历了50—60亿年冷冷暖暖的气温变化。近100年来,处于第四纪大冰期的一个相对温暖的间冰期的地球,依旧冷暖不断地变化着。虽有一些科学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