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侨园》2016,(9)
正父亲过世快10年了。可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却常常浮现在我的梦里,留存在我的心里。在我小时候,家里很穷,窗户上没窗户纸,炕上没炕席,也没有被褥,只有一块小毡头;说到吃,那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无奈,我只好跟着母亲去讨饭。家里只留着长我6岁的姐姐看家,父亲常年给地主扛活做长工,所挣的粮食远远不够全家人的口粮。不得已,在我8岁那年,父亲又让我给屯子里的庄户人家放牛牧驴,  相似文献   

2.
有很多的年轻入会问我,说现在的社会不良现象都是凭父亲,有关系,看相貌等等。我就问他,凭父亲,起码还得有父亲,我八岁的时候,我父亲就去世了,我母亲一个人带大我们哥俩。我们在内蒙古偏远的地方长大,离苏联最近。我在北京没有一个亲戚,我没有因为自己的工作送过一回礼,我不也走到了今天吗?  相似文献   

3.
父亲的微笑     
正听母亲说,我父亲19岁走出河北雄县李庄头村参军,在部队入团学文化。1960年4月,他从"抗美援朝"的汽车兵转业到国营新光机械厂即沈阳航天新光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进入80车间即火箭装配试验车间所在地的沈阳棋盘山东部山区的中和村。1967年春天,母亲和我被父亲从乡下接到他工作的地方,再次见到父亲我已6岁。那一年他29岁,一双明澈的眼睛,笑着看我,有一种军人的英气和挺拔。7岁半我上小学,穿的是妈妈缝制的露脚面子的布鞋过冬,吃的是玉米面、地瓜、高粱米……那天,  相似文献   

4.
母亲的乳殇     
《侨园》2017,(11)
正二十一家里那间大房给我结婚用了,父亲和小毛借住在其他地方,三毛住哪里呢?我这个弟弟小我8岁,从未与母亲分开生活过,母亲也离不开他。母亲安排他与自己住小房间,打地铺。在母亲床边地板上,展开席子,铺好棉垫,放上被褥,晚间伸开,白天卷起。我们不忍心,怕他睡不习惯。母亲替他说,没事。三毛已经憨憨入睡,在母亲床边,犹如蜷缩在母亲的怀抱里,屏息静听熟悉的心跳,和着窗外碎碎的树叶声,啾啾的鸟鸣……这一切多么亲近。二十二  相似文献   

5.
复仇 十岁那年,"复仇"这两个极具血性的字眼第一次闪现在聂政的脑海中. 从懂事起,聂政一直在问母亲同一个问题,娘,我为什么没有爹? 聂政一生下来就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善良的母亲一次又一次地隐瞒聂政,说爹出了远门,还需要过些日子才回来. 渐渐地,聂政不再相信母亲的话,因为过了很多日子他依然不见父亲的影子.于是,他又去问姐姐聂荣,姐姐,我们为什么没有爹? 聂荣比聂政大七八岁,聂荣眼里含着泪水,捧着弟弟的脸,说她也不知道.其实她是知道的,只是母亲不让她过早地对聂政说出这个秘密,她也只好说谎.  相似文献   

6.
我的父母弟妹 我叫周群,今年79岁.祖父是道县兴桥人,是普通农民,有十几亩田,省吃俭用送我父亲上学.父亲周谟,抗日时期报名参加国民党青年军,上前线抗日.抗战胜利后,在南京国民政府交通宪兵科当科长. 我1936年出生在江苏镇江.1949年,我已经13岁,这时,到处传说解放军要打过江来了,远方“隆隆”的炮声都听得见了.有一天,父亲突然神色慌张地从南京赶了回来,对我和母亲说:“共产党的军队要渡江了,政府乱作一团,我们得赶快跑.”  相似文献   

7.
<正>方志敏写过一副对联,"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五物,松柏翠竹白梅兰",他把祖国比母亲,爱祖国的"佳山水",并用"松、柏、竹、梅、兰"为他的五个子女起了名字。方梅,是他唯一的女儿,也是目前方志敏唯一在世的子女。严冬出生的她,如梅一般,凌寒开放,顽强不屈。"我这一生不在乎别的,就在乎我的父亲"方梅出生在1932年,严酷的战争环境下,她一下生就与父母分离,被寄养在弋阳县一个山坳的农户家里。1935年8月6日,父亲方志敏英勇就义,时年36岁,方梅的母亲缪敏也因叛徒告密被捕入狱。这之前,方梅一共见过父母两次面,还都是在他  相似文献   

8.
学生时期,我曾得到老师的特殊关照.工作之后,为报师恩,我写书、出书,呕心沥血,历尽艰辛,先后发表了数十篇歌颂人民教师的作品.长篇小说《烛光》,1990年出版、1994年重版,了却了我多年的心愿.我出生在山东半岛中部、渤海莱州湾畔盐碱窝的一个贫穷的村子.四五岁时父亲病故,一家人像塌了天.当时哥哥七八岁,妹妹才一岁,母亲体弱,奶奶年迈,拖着我们艰难度日.父亲治病背了许多债,催债逼债的也纷至沓来.接着,哥哥和  相似文献   

9.
《民主》2016,(12)
正今年是笔者的父亲金性尧和母亲武桂芳诞辰100和101周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80周年纪念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笔者应《民主》杂志之邀,撰述一段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父母亲与鲁迅先生及其夫人许广平之间的友好交往。父亲金性尧,笔名文载道,20世纪50年代加入民进。18岁时曾因仰慕鲁迅先生,向其请教写作杂文,与其有过四通书信来往;鲁迅先生逝世后,与母亲一起参加过鲁迅葬礼,还在许广平先生家中校勘过《鲁迅全集》,之后还主持编辑过《鲁迅风》杂志。2007年父亲去世,周海婴先生听闻致电表示哀悼,并对我讲我父亲当年和许广平先生是关系较为密切的好  相似文献   

10.
无悔有恨     
父亲这一生大概是最不走运的人了.不说别的,只说他的晚年,因工作需要从邮电局调转到工厂,结果现在邮电局的退休人员薪金有加,而工厂却倒闭亏损,父亲像从肥田落到了薄地里,晚年连退休金都没有保障了。母亲经常说他这辈子吃透亏了,你爱厂如家,你不拿工厂的一草一木,现在怎样?落得没毛鸡一样了吧?父亲不与母亲争,只是不屑地从鼻孔里挤出一个字:“哼!”我们姊妹几个也为父亲感到寒意,想他年轻时是多么实心实意地对待工厂?我在父亲身边生活时记到过两次大的自然灾害,一次是1972年的地震,另一次是1985年的洪水。1972年我11岁,…  相似文献   

11.
正放弃一切,选择曲艺说到我走上曲艺道路,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家庭的影响。我的母亲是河南坠子演员,我的父亲是一名伴奏员。母亲演出,父亲伴奏,用我们的行话叫做"一副架儿"。我从小是在剧团里泡大的,耳濡目染各个门类的艺术形式。我还记得儿时听母亲说过长篇坠子书,是以海瑞的  相似文献   

12.
《民主》2016,(11)
正16岁的陈欣然绑架并杀害了自己的母亲,是什么原因造成母女反目成仇?究竟是我们的孩子出了问题还是教育出了问题?母亲其实是百分之百爱孩子的,孩子也不是真要置母亲于死地。其实他们需要的只是有效沟通、真诚相待、科学引导。同学眼里笑点很低一笑会露出小虎牙的可爱姑娘,于父母怎么就横眉冷对?因为不理解、误解!她曾跟小姨说,陈××(父亲)跟我道歉了吗?他从没跟我真诚地道过歉。其实,早在6月15日  相似文献   

13.
袁淑琴 《慈善》2019,(1):38-39
我的父亲是铁匠,他只管打铁的事。平时话语不多,比较内向。年岁大了,他不再打铁,就专心种地。我在河北省滦南县长凝镇上小学,学费从母亲手里拿,对我学习之事,父亲很少过问。小学毕业我考上了乐亭二中,父亲只说了一句话:'考上就好.'母亲高兴得眉开眼笑,她赶紧为我打点上学的行李。中学是住校的,学校规定每月最后一周的周六下午不上课...  相似文献   

14.
我的母亲 母亲吴淑媛出身于益阳一大户人家,她的家世比父亲好得多.父亲与母亲算是青梅竹马,父亲小时候在我外婆家念私塾,他们互相有好感,老师做媒,他们很自然地成了一对,虽然那时候他们年纪还很小.我们一家在上海生活时,父亲没有什么固定收入,所以每年回湖南,其实就是回去要钱的,外婆每次都给母亲带回来一大包金首饰.  相似文献   

15.
潘彩霞 《各界》2014,(9):95-96
能让一位坚定的独身主义者心甘情愿步入婚姻的殿堂,究其原因,恐怕唯有“爱情”二字吧。出身书香门第,母亲是画家、书法家,父亲是学者、诗人,陈衡哲注定不同寻常。4岁时,习诵诗书,“咏絮之才”初现:7岁时,她同中国女人传统的枷锁——缠足小战一场,获得全胜佳绩;十一二岁的时候,梁启超、谭嗣同成了她的偶像;十三岁,不顾母亲劝阻,走上孤独的求学路;十七岁,与父亲对峙,坚定抗婚,从此立下“我永远不结婚”的誓言。  相似文献   

16.
<正>潜山是张恨水的家乡,他眷恋家乡,写文章的笔名有"天柱山下人""天柱峰旧客""天柱山樵""我亦潜山人"等,可见一往情深。其实,他生于江西,在异乡生活工作的岁月要远多于在故里,按他自己生前的回忆:虚岁11岁以前随父亲在江西,他的小说《北雁南飞》有少年时代异乡生活的描述。11岁半才回潜山老家。13岁又赴江西,父亲逝世,随母亲返家乡。19岁到上海、苏州求学,但不久学校解散,又怅归故里。20岁后又到南昌、汉  相似文献   

17.
《侨园》2016,(4)
正父亲虽然走几年了,但作为女儿,阿香回忆起父亲的音容笑貌和经历还是那么激动万分。大年初四,笔者在营口一个小区里见到了这位50多岁的阿香。"我父亲小时候被奶奶带着在洛阳生活。那时,奶奶是地下党员,负责送情报。她由于叛徒出卖而被捕,被敌人吊在树上打,但奶奶始终不承认自己是地下党。当时我爷爷在外地也是地下党,听说奶奶被敌人抓去就偷偷回来将我父亲带了出去。父亲那时才十几岁,爷爷带父亲去了延安……"笔者发现,阿香在回忆这些往事时脸上带着陶醉的神情。  相似文献   

18.
一位普普通通的气象工作者——陈金水,先后三次进藏工作,艰苦创业、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受到江泽民同志高度赞赏。西藏人民称他是“活着的孔繁森”,国家气象局最近授予他“模范气象工作者”的光荣称号。 当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 1988年深秋,54岁的陈金水又要踏上援藏的征程。年迈的母亲说什么也要到车站送他。 “儿啊,你要早点回来。我已是86岁的人了,还能活几天哪?”说着说着,母亲禁不住老泪纵横。 陈金水的眼睛也湿润了。他实在也不忍心把老母亲孤零零地扔在家里,把重担甩给多病的妻子一人。就在陈金水降临人间18天前,他就失去了父亲,是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但他却始终未能够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1956年,陈金水从北京气象学校毕业后,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12):I0001-I0001
<正>1978年12月,一篇名为《一封终于发出的信》在《人民日报》发表,这是陶斯亮写给已故父亲陶铸的一封公开信。在大西北高原,我有了儿子,您知道后可高兴了。爸爸,见到小亮的人都惊叹地说:简直太像外公了。听到这话,我是多么高兴呵!人们常说,当胎儿的心脏在母亲的身体里和着母亲  相似文献   

20.
云杉 《瞭望》2006,(49)
不久前,新华出版社为了编写《家风》一书,分别找到了我和我的二哥乌可力,让我们回忆和父亲的亲情往事。有意思的是,我和我这位二哥年纪相差差不多20岁,成长的时代也完全不同,二哥是在战争年代,而我是在和平建设年代出生和长大的,但是我们对父亲的回忆有那么一点相同的意思,就是在很关键的时期,父亲有些忽略我们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