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底气,指的是人基本的信心和力量.只要心中有底气,不论你表现得多么谦卑、多么客气,别人都能感受到你的自信.人没有底气,就会表现在处理问题、战胜困难时信心不足、勇气不足,不自信.没有底气,人就会没有骨气;没有骨气,面对诱惑时,就会迷失自我.  相似文献   

2.
文化自信依赖于文化的发展。在思想和行为规范视角下,文化的发展可用道德、法律、信仰三维标尺来衡量。道德自觉彰显了人类在天人关系方面价值判断上的觉悟程度,居于基础地位,可谓文化发展的基础尺度;法律遵守彰显了人类社会人与人关系方面底线羁縻程度,居于主体和支柱地位,可谓文化发展的主体尺度;信仰确立彰显了理想与现实的张力程度,居于顶层地位,可谓文化发展的灵魂和精神尺度。  相似文献   

3.
文化自信不是一个不证自明的概念。对文化自信的考察主要涉及三重向度:一是对民族文化资源的认知;二是对影响文化自信的社会环境的考察;三是对文化传播机制及其传播效果的分析。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的生存理性是文化自信的理性基础,以此为基础提升文化自信的调适路径与制度规范,有利于形成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培育和增强文化自信。优秀的文化和更有吸引力的文化软实力显然要比诉诸军事和科技的手段更有效,因为它是塑造人的精神世界和改善国家现实状貌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哲思睿语     
《求知》2013,(12):1-1
一个人是否有成就,只有看他是否具有自尊心和自信心两个条件。——苏格拉底深窥自己的内心,而后发觉一切的奇迹都在你自己。——培根发明家全靠一股了不起的信心支持,才有勇气在不可知的天地中前行。——巴尔扎克信心是命运的主宰。——海伦·凯勒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爱默生自信是向成功迈出的第一步。——爱因斯坦人只有具备了坚定的信念才是不可战胜的。——贝蒂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罗曼·罗兰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9,(10)
蕴含着心灵、现实和超越三个维度的日常生活是经济交往、人际交往、文化交往的生活场域。文化自信主体的生成依赖于微观日常生活的实践性展开,日常生活成为文化自信主体生活的基础实践平台,是人的主体性自信的彰显产生、创造和维护的前提,文化自信主体生成的日常生活理路对于现代社会文化自信形成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民群众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用者,坚持文化自信,要从人民的主体立场出发。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体的思想是我们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出发点。文化自信要为了人民、要依靠人民,现实的人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只有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自信了,中国才能实现真正的文化自信,人民群众是文化自信的根本力量。  相似文献   

7.
做理想家,是一件很占便宜之事,因为一谈理想,自己仿佛就高尚起来;而一高尚,仿佛就不容讨论,于是就所向无敌地大获全胜了。“人皆为尧舜”,是好理想,惜乎类于“绝对真理”,且不说。男子皆为柳下惠,女子皆为孟光,虽是次一等的好理想,却也不免于空想之讥,但现实中还是有这样的理想家。  相似文献   

8.
信息窗     
李瑞环笔下的辩证法坚持不是简单照搬,而是要有所区别,有所侧重,在坚持中前进;继承不是墨守成规,而是要结合新情况,创造新经验,在继承中发展。自己满脸脏东西,怎么号召人家讲卫生?你在台上讲人,人在台下讲你,你讲的还管什么用?领导者必须要有主见和自信。作为领导者,自己没信心,怎么叫别人对你有信心?自己没主见,遇事拿不出办法,或有办法而不敢决断,别人怎么能遵循和贯彻?  相似文献   

9.
论理想构成     
(一) 普列汉诺夫在论述理想的特性时,曾以恩格斯为例指出:“恩格斯把自己的全部生命献给一个非常崇高的目的:解放无产阶级。他有过‘理想’,但是他的理想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他的理想,也就是现实,但这是明天的现实,是将要发生的现实。它将要发生并不是因为恩格斯是一个有理想的人,而是因为目前现实的特性就是如此,因为那可以叫做恩格斯的理想的明天的现实,是应该从目前的现实中,应该按照目前现实本身的内部规律发展而来的。”普列汉诺夫的话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理想的基本观点:(一)理想不是空想和妄想,而是人们在思想中确定的,符合客观现实生活发展规律的、经  相似文献   

10.
道德的分寸     
你必须有理想,但是不要公然鄙视那些鼠目寸光的人。你必须有操守,但是不要公然抨击那些蝇营狗苟的人。你必须培养高尚的情趣,但是不要公然与那些逐臭之夫为敌。我们做好事,别勉强别人也照着我们的样子去做,别责备他们为什么不做。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4,(32)
个性化教育不等同于差异教育。在完整理解个性内涵的基础上,认为个性化教育是古代教育理想的回归和自觉,是一种尊重人和人的个性,立足人的个性中的差异与趋同,强调发掘个性潜能、发展优势个性,培养个性良好、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思想。在教育实践中,它强调特色化教育。现实给个性化教育提供了条件,但也有太多现实的牵绊。  相似文献   

12.
人的问题,不仅要从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方面进行探讨,而且还要联系人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进行研究.理想和目的指导人的活动,赋予人的活动以意义和作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直接影响着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因此,加强理想与现实这对范畴的研究,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搞好全面改革,实现四化,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核心环节,是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和教化人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为支点,从历史和现实维度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文化自信,正视坚定文化自信面临的挑战,探索坚定文化自信的推进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在理想教育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提法,即“离开现实的共产主义理想的宣传是‘空洞说教’”。持这种提法的有职工群众,也有少数领导干部、宣传工作者。受这种“空洞说教”提法的影响,不少教育者在理想教育中,只讲近的,不讲远的;只讲具体的,不讲抽象的;只讲共同理想,不讲最高理想。应该看到,这些同志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使理想教育生动一些,实在一些,照顾先进性和广泛性两方面的要  相似文献   

15.
我们党的长期革命实践证明,对青年进行有效的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必须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即做到实事求是。任何离开这一正确的思想路线的指导,就会使理想教育走向邪路。在达方面,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沉痛的教训。在民主革命时期极端困难的物质条件下,我们宣传的共产主义理想为什么能把亿万青年鼓动起来,很重要的是因为当时宣传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紧密地与人民的切身利益、与当时的社会现实、与青年个人理想结合起来,使理想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并且又从解决人们的现实利益入手,引导人们向更高的目标奋斗,使理想变为现实的理想;现实变为理想的现实。达样,理想便成为青年的强大精神支  相似文献   

16.
理论自信是一种理性的自信,坚定理论自信须充分尊重理论自信生成发展规律。现实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凝固化、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的做法和倾向,本质上是丧失理论自觉和思想独立的反映,是理论不自信的表现,也是理性自信观缺失的结果。新时代加强理论自信建设,理论自信观首先要回归理性,以夯实理论自信建设的认识论、方法论基础。理性自信观的核心要义和内在逻辑是:真理是理性的对象,解决理论的真懂真信问题不能长期依凭非理性因素,理论自信源自理论满足实践需要的程度,源自人们尊重实践、崇敬科学的彻底科学精神,源自人们勇于面对一切理论质疑与挑战的科学严谨态度。理论自信具有可传导性,坚定理论自信需要优秀理论思想成果的实力支撑,必须结合时代新要求不断提升思想文化产品的科学性品质,健全国民文化心态,为理论自信充足底气。  相似文献   

17.
许惠群 《学理论》2013,(14):3-4
坚定中国道路自信是历史规律和实践逻辑的内在要求,历史的发展和实践的经验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坚定中国道路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坚定中国道路自信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要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7,(5)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中道路自信是指中国共产党对走这条道路的坚定信念,是我们党通过理论、实践、历史、现实检验得出的正确选择。道路自信不是凭空产生的,来源于科学的理论指导、成功的实践总结、必然的历史选择、现实的国情需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有利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相似文献   

19.
臧峰宇 《理论导刊》2008,1(2):25-28
政治理想致力于对政治现实的超越,力图改善人在政治生活中的命运,任何理想都具有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过程,马克思政治理想同样如此,它是在对旧世界的批判中逐渐成熟的.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考察可以追溯其政治理想之源,通过对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性借鉴,马克思确立了哲学变革的价值指向--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现实的个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作为政治理想的期望所在.马克思对柏拉图主义以来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变革是通过对政治哲学的颠覆实现的,在此过程中确立的"人类解放"的政治理想在政治实践中生成.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在阐述"三个自信"的同时,更加强调文化自信,凸显了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文化自信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文化自信是一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维向度来看,我们的文化自信都有来源。文化自信之旨趣,既在于从文化视角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更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使社会制度的"中国方案"日臻成熟、更加完善;也在于实现全面的文化自强,争取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