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姜铁稳 《学理论》2011,(19):48-50
通过对量论与因明进行分析,试图揭示出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期厘清长期以来人们对量论与因明认识上的误区;同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佛教量论因明应有之本义,并对量论因明之论式与三段论进行了比较,指出佛教逻辑有其自身的独有的特点,而不能使之简单地以西方逻辑体系加以比附,从而得出量论因明之根本目的,乃在于使人获得确定性的正确知识,以达到人生解脱。通过本文的研究,以期达到对佛教逻辑有一个较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15)
比量是量论因明之重要组成部分,对比量的研究,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其中不乏有被学界误解的地方。着重研究为他比量,指出为他比量之论证次序是宗因喻,进而指出同法式因为有喻依之存在。因此,同法式不同于西方逻辑之三段论。同时也对异法式进行解读,认为同法式和异法式在论式上可以互换,在逻辑上具有相等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古因明是印度的伦理学(逻辑学),是内外学派共同遵守的推理方法和辩论准则,是属于逻辑学。公元7世纪,一代佛学大师陈那开创了新因明理论的开端,证明了佛教理论当中有自己独立的佛教逻辑格式。因此,陈那以前的吠陀派足目推理十六句、五支论与陈那的三支论都是彼此相通的,紧密相关的。  相似文献   

4.
量识是否真的适应社会,它的认知价值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意义?应该结合量的本质属性以及社会发展当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具体事例客观规律地去考虑,这样既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也能体现因明的精神所在。在论述量识具有社会适应性这一特点的前提下,呈现量识观变迁的历史、藏传因明对量识的分类及其意义,最后再求证这篇文章的核心问题,即为什么说量识对当前社会具有认知意义。  相似文献   

5.
赖欣巴哈认为知识的本质是概括,归纳推论是我们获得知识的工具.他认为传统认识论是心理学和逻辑的混合物,应当把心理学部分归诸于心理学,哲学只研究其中的逻辑部分.为此,他提出了发现的范围和证明的范围这一对重要概念,他认为归纳推论作为知识论的工具,它只涉及证明的前后关系,而通过观察事实证明一个理论的正确性则是归纳推论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意识形态终结论"是20世纪中叶西方右翼学者提出的错误理论观点,弗朗西斯·福山作为此社会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所主张的错误观点在意识形态领域产生极大影响。对以福山为代表的"意识形态终结论"错误社会思潮的发展脉络及其产生原因进行系统梳理,全面批判其存在的理论逻辑谬误、历史逻辑谬误、事实逻辑谬误,有助于在新时代背景下寻求应对"意识形态终结论"错误思潮的科学合理方案。  相似文献   

7.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中短短七个命题却折射出了西方哲学由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语言学的转向.《逻辑哲学论》区分了“可说”与“不可说的”的界限,对前者进行逻辑分析,对后者保持沉默.这种基于语言批判的逻辑分析不应该是哲学的全部本质,应该从实践解释学角度重新解读或续写《逻辑哲学论》,即:对“可说的”进行基于实践的解释;对“不可说的”进行跨越解释学间距的基于实践的理解,通过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过程突破单向度理解的视阈限制.  相似文献   

8.
美国科学哲学家费耶阿本德,针对逻辑主义面临的理论困难,创造了非理性主义的一种极端形式——认识论的无政府主义.在科学观上主张理论多元论,在方法论上主张多元方法论,从而向逻辑主义的理性主义目标和逻辑考察的论证方式提出挑战.无政府主义认识论与逻辑主义派别一样,本属西方科学哲学自身演变链条上的一环,但理论多元论和多元方法论的提出,却对辩证思维原则形成了某种程度的冲击,在理论界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混乱.因此分清辩证思维原则与多元方法论之间的差异,是有意义的.实证主义和证伪主义都崇尚理性,同属于科学哲学中的逻辑主义,都主张科学认识是一种逻辑过程,认为科学的进步和理论的优劣有其特定的评价标准,肯定存在普遍有效的方法和原则.得各自都有未解的理论难题,诸如:归纳的逻辑通道问题;演绎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3,(2)
因明在我国的研究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主要源于其语言艰涩难懂,义理深奥,而且一直没有与时代内容相结合,所以其很多价值没有被认识到,所以少有人知晓,更别说研究;但是这并不能否定因明自身的独特之处,因明虽然为三大逻辑体系之一,但是却有着西方逻辑和中国名辩都不具备的细致之处,比如同品、异品的划分、推理依据的必然关系以及因明独有的喻。  相似文献   

10.
知行关系问题,即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在中国认识论史上经历了两千年的发展,但是,在《实践论》诞生之前,却始终没有得到科学的解决。纵观中国认识论发展史,大约在先秦之际,就开始流行着“知之非艰,行之唯艰”的朴素知行观。孔子第一个探讨了知与行的问题,并提出“圣人”“生而知之”和“后人”“学而知之”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荀子反对圣人生而知之论,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行”高于“知”、重于“知”的观点。他认为:“闻之”、“见之”、“知之”、“行之”之中,“行”最为重要;主张“学至于行之而止矣”。两汉之际,董仲舒从神学唯心主义立场出发,主张“知先规而后为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70年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深层实践逻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自觉。作为一种政治实践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价值-信仰、认知-解释、行动-策略三个层面与社会主义的各个历史时期皆有对应的实践。"站起来"时期集中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建设运动的创造性建构;"富起来"时期通过思想解放、理论开创和经济建设巨大成就的持续推动;"强起来"时期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治国理政和党的建设整体规划和系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70年进程体现了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3,(32)
众所周知,阿尔都塞是法国著名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者,他提出了著名的认识论的断裂说,认为青年马克思的著作是意识形态性质的,而成长时期的《资本论》和成熟时期的《评瓦格纳<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哥达纲领批判》中的思想是科学,这两者泾渭分明,它们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断裂。阿尔都塞的断裂论体现出其相应的认识论特点,这就是认识过程的反经验主义倾向与实践观上的唯理论倾向。  相似文献   

13.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对于改革开放而言具有决定性意义。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要想对之进行深刻总结,把握其内在逻辑与规律,就必须对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进行深入研究,明确其基本内涵、针对问题以及现实要求。实事求是在实践观上意味着要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确立实践的优先性;在认识论上意味着对人类理性局限性的明确承认,注重经验的总结归纳;在主体论上要求充分尊重民众的主体地位,建立健全民主的制度机制;在反映论上意味着要重视改革应然逻辑与实然逻辑的差别,建立有效的改革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与怀特海把哲学的目光投向现实世界,立足有机论、整体论和过程论,批判传统形而上学及其二元论的实体思维与抽象主体性,诉诸感性活动主体——"现实的人"和"现实实有",重建了新主体性原则。马克思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原则,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基于实践观点、关系思维和历史逻辑强调主体对世界改造与认识的能动性与受动性、自律与他律、自由与必然的统一,寻求主体性与客体性原则的统一,最终将主体的主体性之生成与实践、认识以及价值评价内在地协同起来。怀特海则在有机宇宙论立场之下,基于泛经验论、泛主体论,认为任何可感的现实存在都是内在关系下"现实实有"这一终极经验主体的"结合体",而拥有主体形式的现实实有的主体性显现借助摄入与合生,以客体性为前提,互为主客体——客体是曾经的主体、主体必将客体化,进而演进到"主体间性"的主体性原则。因此,马克思与怀特海既在存在论上超越了抽象主体,又在认识论上澄清主体认知的现实基础和理论前提,更在价值论上彰显着生态文明意蕴。  相似文献   

15.
现当代哲学的研究范式由近代的认识论或知识论转向生存论。而随着生存论解释原则的确立,一是为工程的哲学研究开启了新视阈;二是生存论的运思方式使工程的本体论追问得以可能;三是生存论打通了沟通工程的本体论研究与工程的知识论研究范式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白虎 《理论视野》2023,(10):89-95
福柯的生命政治学是一种诞生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的生命治理技术,他在生命政治批判范式建构过程中采用了一种思想史的考察方式,以谱系学为方法对权力作用于生命的机制进行分析,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生命政治批判路径。一方面,这一路径承袭了法国认识论传统中的“断裂”与“非连续性”逻辑,呈现出一种强烈的批判认识论色彩;另一方面,这一路径基于知识、权力与谱系的分析确立了微观权力批判的范式。但它并未真正在差异化或者断裂性的总体性中找到一条主体的解放之路,因此有必要对这一批判范式展开认识论反思,而这一反思必然走向历史唯物主义。只有在后者的批判逻辑中,对资本主义的总体性批判才能展开。  相似文献   

17.
世界体系论是 2 0世纪 70年代西方兴起的一种理论和方法。作为一种理论 ,世界体系论力图从世界历史的角度 ,在政治、经济和文明三个层面重新建构世界秩序 ,主张以“世界体系”为单位来分析不同国家的发展以及世界体系的整体发展。作为一种分析方法 ,它主张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性的社会体系 ,对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和世界历史进行长时段和大范围的研究。世界体系论反对传统社会科学关于特殊的特殊分析和关于一般的格式分析的认识论假定。世界体系论提出以后 ,国际社会科学界反应强烈 ,不仅因为它对世界历史的总体研究 ,对区域文明和世界文明关…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8,(11)
《哲学问题》一书是罗素自认为的代表作之一,其里面的内容都是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罗素运用严密的逻辑分析方法加上阐述方式的通俗化,使得该书成为哲学爱好者的入门书籍。在该书中,认识论的相关知识是罗素着重研究的问题之一,从明确感觉材料的相关概念入手来论述罗素关于事物知识的认识,并总结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对罗素认识论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20,(7)
柏拉图作为西方政治思想的源头和核心人物,在"天下失序"的环境下构建了理想城邦的模型。正义是理想城邦的来源和基础,除了正义论之外还有三要素说和理念论。哲学家通过主观自身创造和客观环境影响而产生,并通过财产共产制、共产共妻制以及教育制度等配套制度成为"哲学王"。柏拉图的"哲学王"与孔子的圣人之治的区别主要在于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思想渊源、思想内容和对后世的影响上。对这一思想进行评价并将其与同时期孔子的圣人之治思想进行比较,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  相似文献   

20.
黄宗羲学术发展规律论,是指黄宗羲对客观学术发展总体规律的总结,后人可将其概括为"一本万殊"。黄宗羲对"一本万殊"学术发展规律的总结是在一定的认识论基础上产生的。所谓"一本",是指以儒学为学术之大宗;所谓"万殊",是指以儒学领域不同学说为"万殊"之学。同时,在对"一本万殊"学术发展规律的认识下,黄宗羲还提出了"万殊总归一致",看到并主张儒学领域不同学说之汇通与融合。黄宗羲的学术发展规律论,为当时学术环境中儒学发展多元化格局的合理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对研究当代思想文化领域学术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积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