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隐喻作为一种表现手法,传统的修辞学把它看成一种能使语言形象生动、栩栩如生的修辞手法。然而隐喻不仅具有语言简洁、形象生动的功能,还具有各种特殊功能。束定芳在《隐喻学研究中》把隐喻的功能分为修辞功能、语言学功能、诗歌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字游戏功能。通过对《红楼梦》作品中隐喻表现的分析,归纳了《红楼梦》的隐喻功能并对其表现形式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4,(36)
科技进步的时代,互联网成为人与人交流沟通的"桥梁",它传达着大量信息。而伴随着互联网的逐渐普及,网络语言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主要从隐喻的认知角度出发,以Lakoff和Johnson的认知隐喻理论为基础,对网络语言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隐喻是网络语言生成的一种方式,从隐喻角度对网络语言的分析无疑为认知在语言中的功能研究进一步的指导。  相似文献   

3.
曹琳 《学理论》2010,(14):151-152
本文针对村上春树新作《海边的卡夫卡》一书,分析村上小说独特的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交融的创作手法;并通过作者对现实世界与非现实世界(幻与真)的描写,揭示村上作品中现实性与非现实性的内涵,以及作品中的隐喻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姚雪丽 《学理论》2009,(17):199-200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方式和认知现象在语篇中尤其是政治语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政治隐喻通过对词语和结构的选择,可以起到衔接和连贯的作用;通过其框架功能以及其对民众的价值观和情感的掌控,政治隐喻还能起到游说的作用。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观为理论基础,尝试性的探讨隐喻在政治语篇这种特殊文体中的特殊语篇功能。  相似文献   

5.
张艳云  杨春红 《学理论》2013,(20):174-176
隐喻是从"始发域"向"目的域"的投射,隐喻是利用相似联想将一个范畴的某些特征映射到另一个范畴。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是构成隐喻的基础,这为复制、模仿提供了条件,因此,可以运用模因学理论来理解隐喻现象及其机制。始源域领域的模因,经过重新编码、复制,通过自然或人为的选择形成了表达目标域领域特点的隐喻模因。  相似文献   

6.
以往语篇层面的隐喻研究多专注于结合文体特色研究隐喻在不同类型语篇中的作用与功能,抑或专注于概念隐喻与人际隐喻的研究,而忽视语篇隐喻及隐喻的语篇功能本身。现从语篇衔接手段及语篇连贯着手,立足于语义整体,以中国现当代小说经典片段为例,从语篇功能本身出发对语篇隐喻在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功能进行研究,试图为语篇层面的隐喻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在基本颜色词的词义形成过程中,隐喻及转喻认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中韩基本颜色词红-■■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从隐喻、转喻意义两个方面对红-■■的语义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揭示了中韩两国在红色的认知方面存在的共性与个性,并对其原因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8.
廖文丽 《学理论》2009,(19):72-73
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以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而且在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都不乏隐喻的存在。在跨文化交际中,以本国文化的接受心理去调整或修饰异国文辞,难免会削足适履,导致文化冲突。本文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着手,对其在隐喻理解中的作用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9.
王小舟 《学理论》2013,(17):221-222
卡尔维诺《命运交叉的城堡》以塔罗牌为发声方式,《一千零一夜》模式的纸牌叙述依靠对文学经典的直接引用、隐喻和改写。以分析心理学集体潜意识和原型的概念,研讨该小说中的人物如何从荒诞、人性缺失、语义不定的文本环境中获得"自我"并向"原型"复归。  相似文献   

10.
畅敏章 《学理论》2013,(20):187-188
以莱辛的作品《金色笔记》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空间理论为研究手段,分析这部作品中女性生存的空间,揭示都市女性生存的困境,提出建议和解决途径如下: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独立空间,经济上完全独立。  相似文献   

11.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并体现于具体的语言使用层面。作为认知和语言的纽带,隐喻在词汇的形成和演变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隐喻的认知视角学习、掌握和理解词汇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词汇学习必须重视学习者隐喻认知和隐喻思维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隐喻和科学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和科学逻辑郭芙蓉,晁连成隐喻是比喻的一种形式。它本来是一种修辞方法或修辞技巧,但是它在当代科学新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引起了愈来愈多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的高度重视,并予以高度的评价,赋予隐喻以科学方法的地位,视为现代科学发展中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13.
运用A.J.格雷马斯的结构主义符号矩阵理论分析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从中抽象出四个语义素,形成作品的基本意义框架,并分析这四个语义素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作品的深层叙述结构,以解释表层叙述下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4.
概念隐喻是人们用其某一领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认知活动,对阅读中的隐喻理解产生很大影响。通过教学实验探讨了概念隐喻对大学生英语阅读兴趣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概念隐喻理论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  相似文献   

15.
杜静波 《学理论》2009,(11):137-138
作者在继承、总结符号学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象似性推理的定义,并使用象似性推理作为分析的手段,对横光利一的名篇《苍蝇》的隐喻象征和写作风格、篇章布局等进行了解读。从苍蝇的眼到横光利一的第四人称主张、从苍蝇的命运到《苍蝇》作品的双主题对比的写作方法,从十个片段到篇章的构造意图,作者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同时在分析过程中,验证了象似性推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戴维森关于隐喻的含义和理解的思想进行了探讨。戴维森否认有所谓的隐喻意义这种东西。他认为,隐喻是人们富有想象地使用语词和语句的产物;隐喻与普通言说的区别在于使用而非意义;理解一个隐喻就是在做出一个隐喻,对隐喻的解释如同对梦的解析一样,它既是对梦者一方的反映,也在同样程度上是对解释者一方的反映。  相似文献   

17.
李永兰 《学理论》2009,(20):227-228
基于生成语法和优选理论的语言习得的不同理解,优选理论对语言的习得研究呈现出其特有的优势。以汉语隐喻习得为案例,在优选论的竞选表下我们可以看到限制级之间的竞选机制和重新排位过程,并总结出优选模式下的中国儿童隐喻习得的三个特征。  相似文献   

18.
作为公共行政理论的两个重要隐喻,科学与艺术的隐喻对于公共行政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于其难以克服的片面性与局限性,它们已经难以适应后工业社会复杂的社会现实及治理需要。为此,全钟燮教授在社会建构的思想框架下提出了"社会设计"隐喻。这为公共行政提供了一种理解后现代社会多样而复杂的现实,以及鼓励创新性处理问题和解决难题的概念框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表达公共行政更广泛意义和活动的普遍隐喻的替代选择。  相似文献   

19.
刘莹 《学理论》2012,(35):200-201
在中国古代,文人志士喜爱诗词歌赋用来表达情感和思想,而含蓄内敛的中国古代文人,也喜欢借各类植物和花草来寄托个人忧思,传达个人感情。桃花因此也成了文人志士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事物之一。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以桃花这意象作为情感寄托,寓情于景的作品不在少数。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桃花意象为研究对象,通过样本研究的分析办法,对桃花题材的意象进行分类和探析,旨在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各类意象研究的建设性发展做出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20.
时间是借以空间方式表达的隐喻。时间的一些抽象概念往往借用已有的、具体形象的空间方位词汇来表示的。人类在活动中首先学会空间概念,再借此表示时间,形成了关于时间的隐喻。这种用空间隐喻时间的思维方式和言语行为,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无形的时间化为有形,更符合人的认知习惯,在现实生活和语言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