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只生一个好”……上世纪80年代以来,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渐深入人心,人们的生育观念也不断更新,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经过近二十多年的计划生育工作,中国让全球60亿人口到来的时间推迟了4年。  相似文献   

2.
《论语》中反映出的社会伦理变革有:等级制度被打破,人们突破了生活中的诸多条条框框;伦理观念由“务虚”转向“务实”。人们开始重“功绩”,轻“祖荫”,礼仪形式由“繁”化“简“,人们的观念由维护“礼仪”转向维护个人利益等。  相似文献   

3.
在辩证法早期的发展史上,“对立面协调、和谐”的观念曾是辩证法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这一观念准确地揭示了矛盾内部关系的一种状态,因而也就成了人们调处矛盾的方法指导。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观念发生了误解。或是把“协调、和谐”当成“对立面合并”,或是把它等同于“平衡”、“折中”。这样,辩证法变成了形而  相似文献   

4.
每个人都酷爱自己的家乡,习惯上我们又将这种人之常情称之为“家乡观念”。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家乡观念”已不仅仅是人们朴实感情的自然流露,而作为“关系学”的一门主要“学科”,被许多地方、许多人充分利用了起来,“家乡观念”的经济效益也日趋可观。然而,当我们细细地品析一下某些人常常流于表、溢于行的那种“家乡观念”时,便可发现原先那种朴实的乡情近乎荡然无存。难怪不少人总在嘀咕:“家乡观念”怎么没那个味了?  相似文献   

5.
一、把“兴利抑弊”作为方针提出的基本依据坚持把“兴利抑弊”作为现阶段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提出来,决不是人们的主观构想,而是科学地分析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影响和部队建设的实际而得出的必然结论。首先,商品经济的两重性决定了兴利抑弊的必然性。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商品经济意识较之自然经济观念,是更高层次的精神文明。商品经济的发展,破除了人们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长期存在的狭隘保守观念、封建等级观念、平均主义和闭关锁国等小生产意识;那些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价值观念、效益观念、竞争观念、平等观念、人才观念等先进思  相似文献   

6.
王晓兵 《前沿》2023,(6):14-22
“美好生活”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中是关键词之一,不同文化群体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不同,不同时期其内涵也有变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包含着人们的自我认识、自我期许,并经由此认识世界、期许世界。不同的观念理解会导向不同的实践内容,进而形成不同的社会结构,观念在实践中的作用原理是理解观念内涵的前提。现代性支配下,观念介入实践并产生影响的方式较之传统社会明显不同。在民族国家为基本格局的时代,核心观念的自觉自主直接关乎国家安全。基于此,廓清“美好生活”观念的形成过程,对其介入实践的运行原理的反思和前提批判,是形成观念的主体自觉的基础,对“美好生活”的全面理解是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吴蔷薇 《青年论坛》2008,(5):142-144
“文”与“质”是古代中国人审美范畴中的重要观念,作为一种评判尺度,文质观念涉及了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造物艺术作为一种实体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物化形式,它更是“文”与“质”这对审美观念发展历程的见证。本文浅谈了汉代造物艺术中体现的文质观念。即循“质”而进,“先质而后文”,从而达到“文质兼备”的造物观念。  相似文献   

8.
当今社会,人们对真理有着诸多片面性的理解,而在整个人类文化的观念系统中,真理的含义是多样性的,它们之间并不能够简单的相互否定。广义上的真理就是人们“信”以为“真”的一种“观念”、“理念”,它具体表现为理性真理、非理性真理、科学真理和非科学的信仰真理等类型。不同类型的真理观,其真理的含义、求证和检验标准皆有着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9.
雷文天 《中国民政》2008,(10):55-55
四川省泸州市民政局在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活动中,突出“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这一核心职能.以强化制度建设为根本.以优化服务环境为关键,以提高行政效能为目标,狠抓机关作风培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机关效能建设较好地实现了“四个更加”目标,即:工作操作更加透明.促进了政务公开;工作环节更加简捷,方便了群众办事:工作节奏更加快速.提高了工作效率:“为民”观念更加牢固,强化了服务意识。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林业企业与其它国有企业一样,职工下岗和再就业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随着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的调整、“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这一问题将会更加突出。能否妥善解决好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林业企业的改革能否倾利进行,关系到林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如何准确把握下岗职工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摆在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一、下岗职工的思想动态分析恩格斯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  相似文献   

11.
互动平台     
《观察与思考》2007,(1):4-4
<正>王旭明的话也让我“悲喜交加”编辑同志:你好。不久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用“悲喜交加”来形容过去一年网上对教育工作的评价。喜的是公众更加关注教育问题,悲则有两层含义,一是社会变革时期,人们有些观念跟不上快速前进的时代,二是自己的水平还不够,还没有把很好的政策用不容易被公众误解的语言发布出来。  相似文献   

12.
企业观念谈     
仝锋 《北京观察》2000,(6):36-38
观念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取之不竭的财富,企业兴衰就在一念之差,对此应该冷静地审视一下我们企业的观念。观念更新是一种脱胎换骨式的创新,接受一种新东西容易,更新一种观念并自如地应用到实际中却难得多。国企改革之所以艰难,就是因为我们总停留在“摸着石头过河”,“交学费”等旧观念上,认为改革是全新的事业,以“失误是难免”的为借口,而观念仍旧是老一套。人们往往对过去一件失败的事耿耿于怀或者为一个具体失误而懊悔不已,人们常常反思过去的所作所为,但很少反思观念,正是这个摸不着、看不见的东西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素质教育提出的历史必然性着眼,深入分析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并从理论上论述了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的历史必然性,进而提出了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是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但实施素质教育就目前的形势看有诸多限制因素,尽管如此,我国许多地区和学校还是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于,给我们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例,从而让人们在更加宽广的背景下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研究。  相似文献   

14.
公安队伍建设与时俱进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部公安工作中 ,队伍建设是根本。当前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公安队伍建设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抓好公安队伍建设 ,必须在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上与时俱进 ,将队伍建设置于更加突出的地位 ,牢固树立“大建设”观念、“长期建设”观念和创新观念 ;营造勤奋学习、勤于思考的良好氛围 ;抓好领导班子建设 ,发挥“班长”在队伍建设中的表率作用 ;突出重点 ,关口前移 ,加大对公安民警的监督管理力度 ;强基固本 ,提高素质 ,加大对公安民警教育培训力度  相似文献   

15.
超越文本 更新观念——湖湘文化创新应当实现八大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及湖湘文化,人们注意较多的是有文字可考或有实物可证的作为“文本”的“湖湘文化”,如独领风骚的湖湘学术,光耀日月的湖湘名人,独具特色的湖湘风俗及奇甲天下的湖湘山水等等。然而,一旦要把湖湘文化与湖南产业或湖南经济一同搬上今天的“论坛”,我们的视域就必须超越“文本”的阈限而注目到渗透在湖湘儿女血脉深处的思维习惯、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等“观念”领域。换言之,我们今天所注目的湖湘文化是超越了“文本”的湖湘文化,是作为“观念”的湖湘文化。这种“观念”基乎“文本”之内,超乎“文本”之上,游乎“文本”之外,归乎…  相似文献   

16.
青年经济学家汪丁丁指出:“中国经济的隐忧不在经济,而在文化。文化缺陷是中国经济的深层忧患。”生活中我们常使一些原就复杂的局面更加复杂、本已难办的事情越发难办,症结可能不完全在人们挂在嘴上的“体制”、“政策”、“环境”等(这经常只是个借口),而很可能在人自身!“跳出”经济谈思维,以人为本作比较,我们也许会有在具体经济事务中感觉不到的某种“超越”。——从这期开始,本刊开辟“经济哲思”专栏,特邀杭州市委党校安蓉泉副教授操刀,从经济生活中的某一事件、现象入手,提炼分析依附在我们观念、思维、方法上某些可以反省自查的东西。  相似文献   

17.
叶健 《今日广西》2008,(13):22-23
随着今年我国节假日模式的“变脸”,人们的旅游观念发生了变化。记者调查发现,在“小长假”主导节假日的情况下,“不远游”成为人们出游的主流心态。专家认为,这种出游心态将对旅游市场产生巨大冲击和深刻影响,假期旅游将出现全新格局。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变革,对人们的观念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农村青年在与社会变革“共振”过程中,其价值观变迁呈现出价值结构的“重叠性”、价值体系的“复杂性”、价值取向的“世俗性”、价值观念的“现实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正> 现实生活中轻视知识、知识分子的事情时有发生,“读书无用论”又开始抬头,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传统的“致用”观念对知识价值的影响。以“致用”来判断知识价值的观念,在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为人们的一种日常心理习惯,以  相似文献   

20.
观念是客观现实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同时,它又反过来影响和支配人们的行动。人们的一些传统观念,是历史的产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已纠正了许多“左”的、错误的观念;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在理论上有重大突破,进一步推动了一系列观念的变革。在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他各方面的改革中,要打破过去僵化的模式,改革已不适合新情况的做法,首先要改变人们的旧观念,树立新观念,用新的眼光、新的思想去对待新的情况、新的事物。使人们改变旧观念,树立新观念,也是中学政治课教学的重要任务。观念的变革发生在很多方面,本文仅简谈一下政治经济学方面一些观念变革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