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汉字趣谈     
古代的中国人认为金为诸金属之长。中国的金文中是这样表现“金”字的演变,即:  相似文献   

2.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精神乔成果一、“和合”文化的特点“和”、“合”二字最初都见于甲骨文、金文。“和”的最初意义是指声音的相应和谐。“合”的本义是指人的上下唇合拢。殷周时期,它们还分别为单独的概念。还未形成连用的词。《易经》,“和”字出现过两次,...  相似文献   

3.
孙康 《友声》2007,(1):39-40
7月初,位于日本北陆地区的石川县金泽市已进入了梅雨季节,石川县立美术馆两旁的紫阳花在绵绵细雨中涤去了微尘,绽放得愈加灿烂。由对外友协与日本北枝篆会、石川县日中友协共同主办的“中国古文字起源—金文展”于2006年7月7日在这里开幕了。这次展览从汉字的发展史中选取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金文作为主要内容,展出了金文拓片、青铜器复制品、考古发掘照片资料、金文研究的典籍藏书以及中日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创作的书法篆刻作品等,从书法篆刻艺术的角度介绍了中国灿烂悠久、极富美感的汉字文化,宣传了中国古代青铜器、金文和青铜器之乡—陕…  相似文献   

4.
陈荣军 《求索》2007,(9):207-209
本文是对西周金文“贶”、“遘于”、“亡尤”、“大采”、“昧爽”等一组词汇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讨论:一是西周早期金文词汇与甲骨文、晚商金文词汇的互证,明确这些词汇的传承与来源;二是金文材料与传世文献的互证,有助于对传世文献中这些词汇的理解。同时这些词汇的断代研究,对金文的断代也有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瑛 《前沿》1994,(10)
隶楷汉字的构字方法──“新六书”李瑛从甲骨文算起汉字已有三千五百年的历史。汉字字形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等阶段。从甲骨文到小篆称为古文字,隶楷汉字称为今文字。传统的“六书”是古人纳总结的古汉字的造字法则。许慎的《说文解字》用“...  相似文献   

6.
追求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往今来,人们一直把实现社会的平等、安定、和谐作为美好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字最早见之于金文,有关“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左传》写道:“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诸子百家争论不休,但对“和谐”却都心向往之。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了“和”字。西周时期,周太史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到了春秋  相似文献   

8.
王能迭 《现代领导》2013,(12):27-28
习近平总书记用“五条标准线”勾勒了新时期好干部的“时代肖像”,切文为我们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提供了选人“样板子”,明确了育人“计划书”,标明了用人“线路图”。  相似文献   

9.
画舫斋     
科学和艺术,看来是两个范畴的事;其实,两者是密不可分的。“理”是灵魂,“艺”是形体。没有灵魂的形体,与僵尸无异;没有形体的灵魂,也只是个丧荡游魂。当然形体并不一定是“艺”,“艺”只是形体中“美”的一种。其实,不是“艺”的形体,加上一层“艺”的丰采,也必是一种美的形体。而且“艺”的意义,往往赋予“理”一种“神奇”的妙应,使“理”得到一种“活力”,一种使“理”更加充实、丰富、美化、旺  相似文献   

10.
画舫斋     
科学和艺术,看来是两个范畴的事;其实,两者是密不可分的。“理”是灵魂,“艺”是形体。没有灵魂的形体,与僵尸无异;没有形体的灵魂,也只是个丧荡游魂。当然形体并不一定是“艺”,“艺”只是形体中“美”的一种。其实,不是“艺”的形体,加上一层“艺”的丰采,也必是一种美的形体。而且“艺”的意义,往往赋予“理”一种“神奇”的妙应,使“理”得到一种“活力”,一种使“理”更加充实、丰富、美化、旺盛的契机。所以,“理”虽是第一性的,而第二性的“艺”绝对不可低估。我觉得:搞艺术必须有科学的思维,搞科学最好有艺术的灵感。  相似文献   

11.
“原则”与“数量”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词汇。“原则”,是指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数量”,则是指通过计量单位表现出来的事物的多少。然  相似文献   

12.
格里芬借用的概念—“祛魅”和马克思在早期著作中引入的“异化”概念都蕴含了一个相近的思想批判主客体的分离。但由于两人所处的时代、肩负的使命和建构理论的目的不同,这两个概念又反映出二者思想上的巨大分歧。对此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当代西方哲学,正确评价以格里芬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鲁迅是现代中国迄今无人超越的伟大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他后来走上了“一条中国知识分子唯一正确的道路”,“终于成为了共产主义者”;而在于他为中华民族贡献了别人无法贡献的、他个人独有的东西;而这种贡献是早在五四时期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14.
市场化在农村的推进全面地改变了过去计划体制下农村的传统块状结构组织和整体性社会结构.与此同时,过去"生产队"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失去了原有的效果.因而要从思维认识上转变到农民现代化的核心主题上,改过去"单位化"动员为"市场化"组织调控,才能使新形势下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有效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文章阐述了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两个论断共同的历史观基础和历史经验基础 ,及其在内容上的内在一致性。从“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 ,反映了两代领导集体之间一脉相承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反映了本世纪最后二十多年历程中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胜利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6.
从"认识论"向"本体论"回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发表了《实践论》一文,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创立后又一次将实践问题提上了哲学的议事日程。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人们已经看到,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包括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在内的几乎所有现存的一切,都成了实践的对象。实践的问题不仅是认识论问题,而且是本体论问题。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提出实践问题并成功地指导了一个多世纪世界性的革命运动后,正在回归到实践本体上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1世纪的发展前景召唤着我们必须重视《实践论》的再研究和再评论。这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引…  相似文献   

17.
罗静 《前沿》2010,(24):46-48
我们党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考,经历了从"共同富裕"到"和谐社会"的发展。如何考察"共同富裕"与"和谐社会"理论之间的关系,这种发展也告诉我们在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永远没有唯一的、现成的、永恒不变的答案。如何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1990-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我国法院工作主题经历了由“稳定”到“公正与效率”的变化。分析引起我国法院工作主题变化的经济原因,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中国司法体制改革的走向。  相似文献   

19.
“侦查虚拟化”、“虚拟侦查”是伴随智能犯罪高发、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侦查而来的新名词.这一新概念的提出引发了作者的思考:究竞何谓虚拟化?虚拟化这个概念在侦查中的应用是否得当?是否会带来新的问题?从“虚拟”一词的本源词义入手,对当前学界中的“侦查虚拟化”等观点进行详细解读.有助于揭去“虚拟化”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20.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的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一、“三个特色”的来龙去脉“三个代表”的提出,是江泽民同志深思熟虑的思想结晶,是他长期以来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进行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从“三个代表”重要的思想渊源观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是江泽民同志任总书记后提出的“三个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