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未给物质下过明确的定义。在自然科学不断取得发展的情况下,为了辩驳唯心主义的反诘,列宁给出了物质的明确定义,并把哲学基本问题表述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有力地反驳了唯心主义,捍卫了唯物主义,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相似文献   

2.
西方传统哲学精神观构成马克思精神观论域的历史处境。西方传统哲学精神观可分为唯心主义精神观和旧唯物主义精神观,基于实践唯物主义之上的马克思精神观,把精神置于"现实生活过程",当作"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去理解,由此扬弃和超越了西方哲学的精神观传统。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精神观在对人的精神与自然界、人自身、人与人、社会关系变革及精神生成和发展等问题的阐释中,对人的本质、社会生活和人类文明的深刻把握以及对精神及其发展规律的深刻透析,为推进当代中国精神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3.
西方传统哲学精神观构成马克思精神观论域的历史处境。西方传统哲学精神观可分为唯心主义精神观和旧唯物主义精神观,基于实践唯物主义之上的马克思精神观,把精神置于"现实生活过程",当作"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去理解,由此扬弃和超越了西方哲学的精神观传统。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精神观在对人的精神与自然界、人自身、人与人、社会关系变革及精神生成和发展等问题的阐释中,对人的本质、社会生活和人类文明的深刻把握以及对精神及其发展规律的深刻透析,为推进当代中国精神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是欧洲哲学由近代哲学转向现代哲学的开创性人物之一。他认为强调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特征,劳动实践把二者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超越。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辩证法合理地解释了人的生存状态,并且指出了人类走出异化获得解放的现实道路。这些是其他现代哲学家无法企及的重大成就。由于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马克思的误解,他在欧洲哲学史上的伟大贡献和历史地位长期得不到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哲学发展是内在矛盾的运动,哲学创新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历史发展的双重变奏.唯心主义在哲学创新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使得唯物主义的哲学创新常常表现为对唯心主义创新成果所含价值的科学解构.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本义是走向实践,但其学术意蕴则是离开哲学思辨.哲学创新须把握好哲学特有的学术理路,其中,允许唯心主义正常发展有利于哲学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自然概念的主体性逻辑,蕴涵了哲学唯物主义的非本体论维度和批判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历史维度。马克思扬弃了自然支配的客体性思维,按照"自然的支配—支配自然—自然的全面复活"的主体性逻辑,科学衡量了社会历史形态划分的主客体形上标准,克服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自然概念的缺陷,提示了新唯物主义关于人的解放的深层意蕴,在发生学上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20,(4)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马克思新哲学的诞生,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贯穿始终,这一根本性的标志使得我们把新唯物主义的诞生归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以异化劳动这一核心理论为基石,以感性的人的感性活动为关键点,通过批判拜物教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通过批判黑格尔批判了被唯心主义抽象发展了的人的活动的能动性。同时阐发了新唯物主义,开始形成实践唯物主义,既赋予感性活动即实践以物质和精神的成分,又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物质和精神创造融合一体。唯其如此,真实地再现了马克思新哲学的诞生历程之和谐过渡。  相似文献   

8.
秦越存 《理论探讨》2002,1(4):29-30
一、马克思哲学是关于现实人生存和发展的哲学  马克思哲学和一切旧哲学的区别就在于他赋予哲学以实践性 ,并从实践出发建立了科学的唯物史观。这一科学理论揭示了人和历史都是在实践中生成的 ,历史发展过程的实质是人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首先 ,马克思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关键所在就是将实践引入他的哲学 ,而不是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与黑格尔的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旧唯物主义抛开实践 ,对事物只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因此 ,它无法解答人类历史之谜 ,在历史视域内是非唯物主义的。而马克思哲学则突出实践 ,以人的实践活动为…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一种"为思辨本身的活动所完善化并和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超越黑格尔主义的思辨哲学和包括费尔巴哈哲学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关键是"实践"概念。实践作为人的改造世界的现实活动,既把思辨哲学的观念批判转变为社会批判,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仅仅把人理解为感性对象的缺陷。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一日《文汇报》刊裁王元化的文章提出:过去我们常常谈到整个哲学史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斗争史,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谈到过,恩格斯只是说过哲学上的基本问题是存在和意识哪一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我以为把政治上的概念硬套在哲学上是不恰当的。因为这样一来,势必得出从古到今凡唯物主义就是进步的,凡唯心主义就是落后或反动的。但问题并不这样简单。我们今天自然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但是对于哲学史上的复杂现象却要做实事求是的分析。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有三个来源,其中有一  相似文献   

11.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标志马克思实现了对费尔巴哈超越的那些思想,在此之前,主要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已经出现.马克思超越费尔巴哈是一个过程,在一个时期,曾经存在对费尔巴哈的误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不仅批判了旧唯物主义,也批判了唯心主义.它强调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结合,是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扬弃.只强调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弘扬人的主体性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12.
哲学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必须正确地坚持和运用。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是什么?国内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党性,即“既要坚持唯物主义观点,以区别于唯心主义,又要坚持辩证的观点,以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还要坚持它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公开表明自己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  相似文献   

13.
韩丽君 《理论探讨》2001,13(2):33-34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开始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唯心主义实质及其保守性 ,并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 :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 ,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一理论的提出是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观的萌芽 ,是唯物史观创立形成的开端 ,同时它也表明马克思哲学思想一开始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而不是一般唯物主义。据此我们有理由把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确认为其唯物史观的开端。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大唯物史观的核心范畴是劳动实践和以它为基础的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协同发展。马克思的大唯物史观不仅包括人类社会,而且包括自然界和人本身。历史是在劳动实践活动基础上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协同进化。在马克思看来,历史就是人的形成史、解放史,历史学就是人学。这种理论把自然界以及文化和历史传统等因素纳入史学研究的视野,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劳动实践活动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合理因素的结合,体现了人的受动性,也体现了人的能动性。把劳动实践活动作为历史的基础,在唯物主义前提下深刻揭示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历史中的作用,可以科学地回答人的创造性与历史发展客观规律性的相互关系这一史学研究的重大问题。把历史学作为人学来理解,为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指出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一脉相承,都是探究主体与客体、精神和物质统一的根据。真正的马克思从来都不谈抽象的物质,那种脱离人的活动将"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做法是向德国古典哲学已经超越了的阶段的倒退。人的感性活动创造了现实、具体的物质,创造了人类历史。因此,对社会现实的分析如果不考虑物质背后人的感性活动的历史作用和人与人关系的话,就只是一种抽象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6.
陈少娟 《学理论》2010,(15):131-132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个主要源头即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之一——黑格尔哲学为出发点,论述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辩证法思想。文章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马克思走向黑格尔哲学,第二层次是马克思走近黑格尔哲学即吸收了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思想,第三层次是马克思扬弃黑格尔哲学即抛弃了其唯心主义成分,吸纳了黑格尔真正的内在精神实质——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17.
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这一命题是毛泽东同志提出来的.它精辟地概括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最本质的特征.其要点有三:(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所有的唯物主义者都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人的认识是客观的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即物质通过感觉变成思想.这在哲学上叫做“反映论”,它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与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相反,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哲学思想,在我国国内多被解释为“实践唯物主义”或传统教科书意义上的“新唯物主义”.重读《提纲》的第一条,可以发现,马克思的新哲学,肯定了唯心主义从而发展了人的能动方面,批评了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只从客观和直观方面来理解现实的片面性,因此,应将《提纲》的哲学思想解读为“实践主观能动主义”或“主观能动实践主义”.这并非标新立异,而是在于突显和阐扬马克思哲学的人的内在主观本质力量和外在实践本质力量的统一.这一新哲学的“党性”立场,即“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这一哲学思想的自我来源,即青年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和《巴黎手稿》.  相似文献   

19.
“新唯物主义立脚点”问题事实上指涉的是马克思哲学“切中何种现实”的问题,这一问题是研究马克思哲学所应该回答的前提性问题。从马克思经典文本所呈现出的内容来看,“新唯物主义立脚点”既不是与资产阶级社会相对的共产主义,也不是政治立场层面的无产阶级以及被抽象理解的“实践”范畴。具体来说,“新唯物主义立脚点”中的“人类社会”即“人的社会性存在所构成的共同体”;“社会化的人”即“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下相互联系的人”。从“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所能提炼出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人的关系性存在”或者说“人的社会性存在”。所以,“新唯物主义立脚点”是以人的关系性存在为前提的历史性、总体性的“社会存在”。并且,马克思关注的还不是一般意义而言的社会存在,而是在“经验性社会存在”基础上“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3,(35)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新世界观—"新唯物主义"的奠基性文献。在《提纲》中,马克思以新的实践观为基础,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哲学在内的旧唯物主义以及以往的一切旧哲学的局限性、不彻底性,着重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推开了认识人类历史奥秘的大门,提出了对社会历史中一系列重点问题的理解,形成了"新唯物主义"的基本构想,开启了哲学史上革命变革的序幕,为"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