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曹光天 《前沿》2013,(13):56-57
儒家政治哲学中的“天”是具有人格神特征的,它外在于并高于入的自在地主宰世界的“天”,它与儒家心性论传统中内在于人的义理之“天”同时并存.《论语》所说的“天”,既有人格神的天,又有义理的天,如获罪于天无所祷的天、天将以夫子为木铎的天、天丧予的天即是“准人格神”的天,而性与天道的天、五十而知天命的天即是义理的天.  相似文献   

2.
古往今来,光阴之叹是我们看到最多的感慨。这种感慨在《论语》中也不例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孔夫子看着流水兴叹的同时,描述了这样的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3.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重要材料,其中有丰富而深刻的共同性思想。孔子通过论述群党、比周、和同等概念,倡导包容差异的有机整体共同性,以情感、礼乐、仁的辩证发展阐述道德实践意义上的情意感通的共同性,吾道一以贯之则探讨了共同性的存在及其显现方式。《论语》共同性思想的论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把存在与方法、现实与超越统一起来,并将儒家学派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赋予其中。  相似文献   

4.
韩静 《中国保安》2012,(17):50-50
前阵子,我读完了《丹〈论语〉心得》一书,于丹用许多浅显的故事,将婚论语》中的精髓和道理变得通俗易懂,以此告诉我们为人处世的原则。自古就有一部《论语》下之说,中国的统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现今,这些道理和智慧更应为我们所用。通过阅读《于丹〈论语〉心得》,可以改变我们看待事情的态度,让我们懂得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向前的动力……  相似文献   

5.
门外,滚滚红尘涌动着顶级繁华; 门内,一卷《论语》,半杯清茶, 偷得浮生半日闲。此种情境,在商业化的时世,能有多少人出入这门里门外而游刃自如? 别的人不知道,至少谭少龙(化名)的生活和工作是正朝着这个目标方向努力前进。因为,在大多数企业主每日被下属的请示、汇报而困扰时,谭少龙正舒舒服服地坐办公室里晒着太阳,喝着正宗福建铁观音,坐在大幅的唐吴道子绘孔子画像的摹品前,和记者侃侃而谈中国儒家理论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关系;站在窗前,可以望见岳麓书院的门匾。“我在湖南大学上的学,现在又在湖大附近办公司。湖大的前身岳麓书院,从北宋创办到现在,作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一直是儒学重镇,儒学,是中国式的智慧。”  相似文献   

6.
"於是"古籍中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用法也较为复杂的词语。《论语》、《孟子》中的"於是"的用法很有代表性,有的用在句首,有的用在句中,有的则用在句尾,位置不同用法不同,体现了当时汉语的特点,对后代汉语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姜波 《学习与实践》2009,(6):143-147
颜回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他没有著述、没有功德,却被人们尊称为“复圣”,这似乎有些“名不副实”,但是通过对《论语》、《庄子》中颜回形象的对照发现,这一礼遇是得当的。颜回的“好学”精神、杰出的政治思想以及“颜乐”精神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儒道这两篇经典关于颜回形象的记载也有不一致的地方,所以,道家经典《庄子》对颜回的记载是否具有客观真实性,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孔子一生教人为善去恶,从人生各个阶段阐述了道德的层次性,为后人勾勒出一个大致的路线图。《论语》的主线是孔子的人格精神,它始于己之《学而》终于人之《乡党》。《论语·为政》(以下只注篇名)有“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据此可以推演出人生的九个阶段和七个道德层次。  相似文献   

9.
《论语》中孔子所言中庸,是一种实用理论,更是一种实用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用之道,即常道。它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理论体系,包括为政、治学、交友、处事等中庸之道。其中庸思想传递给我们历久弥新的真理指南,尤其是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孔子的中庸之道,仍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精神家园失落是当代的一个全球性问题。中国古代《论语》中的许多思想不失为至理,今天依然给人以重要的启迪:生命的价值和幸福、荣耀本质上并非由物质条件所决定,而是人生态度、教养和生命境界的超越。注重修身养性,培育亲情友情,崇尚自尊自爱、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有助于现代人摆脱精神困境进入澄明之境。  相似文献   

12.
刘美红 《求索》2011,(7):113-115
人的面部神情("色")在《论语》中备受关注绝非偶然。真实而有效的"色"既是体现"身—心"互动的经典模式,又是"自我—他人"展开人际互动的重要媒介。在孔子看来,"色"的真实有效性不仅要求个体内在情感的倾注,还要求对客观生存情境的深刻洞察,而这些都构成了儒家德性修养的重要内容。尽管"色"的显现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但通过漫长而艰难的修身过程,我们仍然可以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王泽民 《前进》2011,(1):54-54
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是两千多年来所有读书人的必读之书。它对我的成长和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公民导刊》2009,(7):54-54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跆。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礼记》  相似文献   

15.
《论语》中反映出的社会伦理变革有:等级制度被打破,人们突破了生活中的诸多条条框框;伦理观念由“务虚”转向“务实”。人们开始重“功绩”,轻“祖荫”,礼仪形式由“繁”化“简“,人们的观念由维护“礼仪”转向维护个人利益等。  相似文献   

16.
素面读孔子     
佚名 《民主与法制》2011,(33):71-71
今天读论语,《四书集注》让我们感受到朱子的中规中矩,博学勤思;《论语译注》让我们敬佩杨伯峻先生严谨雄厚的朴学:《论语今读》有李泽厚先生对时代的思考:《论语别裁》则分明是南怀瑾先生气贯长虹的风姿和气魄,有学者以学院异化的眼光吹毛求疵,可谓自取其辱。  相似文献   

17.
《公民导刊》2010,(2):52-52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礼记一则》点评:这句意思是说,求学的人有四种失误,这是教学的人一定要了解的。在求学时,有的人失于贪多,有的人失于不足,有的人失于浅薄,有的人失于不善求教。  相似文献   

18.
李钢 《求索》2010,(9):206-207,187
作为儒家著作之经典《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仁"的本质是一种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学。《论语》的"仁爱"学说并不是经文式的说教,它散发着自然清爽的诗性美,这些诗性的语言充分展现了"仁爱"的社会生态。孔子不仅提倡社会人文关怀,还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孔子学说中,天是万物之本源,万物同人类一样具有灵性。孔子的这一思想通过"比德"的文学手法,在《论语》语言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是《论语》的文学之美,更是《论语》反映出的自然生态之美。如果说,社会人文之美与自然生态之美是《论语》内容的反观与写照,于文学形式,《论语》也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文质中和"的修辞文学为《论语》美学思想的实施提供了可能,这才使《论语》之语言文字能既简约含蓄又富有意蕴,进而成就诸多千古名句。  相似文献   

19.
对于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的孔子,很多人尤其是研究形而上学的学者并不承认孔子作为一个哲学家的身份,也否认孔子的思想是一种有体系的哲学。对于这一看法,从哲学形而上学的角度来看是有些道理的。然而如果从实践哲学的角度来看的话,此论或许有些偏颇。因为孔子的哲学思想是一种面向现实世界、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学说,这一学说特点是与实践哲学而非与形而上学相契合的。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主要言行的《论语》中显示出,孔子事实上建立了以"仁"、"礼"等范畴为普遍概念的实践哲学体系,在这种意义上,孔子的思想当然是一种哲学,而孔子本人也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哲学家。  相似文献   

20.
“听于丹说《论语》,让我们领略到有这样一种智慧,那就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对自己工作和朋友的理智看待。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看待这些事实的态度。”上海建材集团水泥有限公司销售中心的党员老黄在读完《于丹〈论语〉心得》后写出了这样的感言。在该销售中心,类似老黄对这本“心得”之作着迷的不在少数。那么,一本“心得”之作何以让这些从事繁忙的营销工作的党员同志们读得如此津津有味,并感慨良多,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