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年来,在强大的反腐败压力下,一些贪污腐败分子为逃避打击,腐败手段有所变换,腐败方式不断翻新。中共高层加强对腐败新特点的研究,及时调整反腐策略,不断出台反腐新对策。  相似文献   

2.
杜尊春 《春秋》2011,(2):51-52
肥城的历史古老而厚重,孕育的文化源远而丰美。《肥城县志》载:远自西周即有肥族人散居于此,并建有肥子国,肥城因此而得名。关于肥子国的由来,还要从夏商时期说起。夏商时期.在太行山和黄河流域,活跃着一支从属于“北狄”的族群,其部身着白衣,  相似文献   

3.
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第二部《野焚》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曾国藩二次出山被任命为两江总督之后,为了树威立信,也为了整肃腐败到了极点的吏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一条是仿效武则天当年的做法,在总督衙门口设置一举劾匦,(与今日之举报箱相似)告示军民人等,均可将各级官吏奸弊情事写成举劾书投入箱内,由总督亲自拆阅,并对举劾人严加保护。这下子引起了许多人的极大恐慌。  相似文献   

4.
杜尊春  梁永安 《春秋》2011,(2):60-61
中国名产肥城桃,因产于肥城故称肥桃,又名佛桃,以其个大、味美,营养丰富而在国内外享有盛名,被称为“群桃之冠”。  相似文献   

5.
彭云业  张德新 《前进》2002,(11):39-40
所谓权力腐败,是指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也称权力寻租。关于腐败的内涵或解释,可以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但有一点是主要的,即腐败总是权力的腐败,尤其是公共行政权力部门的权力的蜕变。我国目前处于体制转轨的历史时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又极易给腐败铺设温床,造成消极腐败现象在某些方面呈阶段性高发的态势,如不及时遏制,将会酿成极大恶果。遏制行政权力腐败,可以有多种方法或措施,而综合起来看,既治标,又治本,且快速高效之方法莫过于依靠完善的行政公开制度。  相似文献   

6.
以权钱交易为轴心的腐败现象正在腐蚀和侵袭着中国社会健康的肌体,必须及时加以遏制。但全方位治理必须建立在对当前腐败现象的根源等作进一步分析,并据此提出解决的科学对策和正确思路的基础上。本文试对腐败现象根源作些探析。腐败的本意是指有机物质的腐烂、变质。引申到政治学,腐败则是指国家公职人员滥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在政治上向腐朽、没落的方向发生变质的行为。我们现在讲的腐败,其基本内涵是指党和国家机构中的一级组织、工作人员,为满足私欲、谋取私利或小集团局部利益而实施的严重违背党纪政纪、违反国家法律。侵犯党和…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以权钱交易为轴心的腐败现象伴随着体制转轨滋生蔓延,正在腐蚀和侵袭着中国社会健康的肌体。如不及时加以遏制,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目标都无法实现,改革十多年来取得的成果也将毁于一旦。严峻的事实表明,全方位治理必须对当前腐败现象的根源、实质及其特征作进一步深入探索,并据此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科学对策和正确思路。腐败的本意是指有机物质的腐烂、变质。引申到政治学,腐败则是指国家公职人员滥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在政治上向腐朽、没落的方向发生变质的行为。我们现在讲的腐败,其基本内涵是指党和国家机构中的…  相似文献   

8.
长葛市法院在接受人大监督中,一是坚持定期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二是及时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刑事审判、民事审判、经济审判、行政审判中的难点问题;三是遇到重大的或跨省跨地区且标的在20万元以上的刑事、民事、经济、执行案件,主动向人大常委会汇报;四是向人大代表公布举报箱点、举报电话号码,寄发《征求意见函》、《案件意见回访卡》,广泛收集人大代表所反映的法院执法执纪方面存在的问  相似文献   

9.
有效遏制腐败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海红 《湖湘论坛》2009,22(1):43-45
一般而言,腐败行为的发生有三个决定性条件:掌握权力、腐败动机和腐败机会。有效遏制腐败,需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强化权力监督,使人不敢腐败;加强廉政教育,使人不想腐败;构建制度体系,使人不能腐败。  相似文献   

10.
《时事报告》2013,(2):18-23
难在高压之下腐败仍蔓延,腐败形式多变 李秋芳:在保持对腐败惩处高压态势的同时,我国在探索预防腐败上下了很大工夫,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在遭遇腐败多发易发的困扰,面对着腐败现象蔓延的严峻形势。  相似文献   

11.
国有企业腐败具有普遍性、公开性、习惯性和潜伏期长等特点,从趋势上看,似乎正在由偶发个案腐败向着带有普遍频发的整体性集体腐败转化和发展。必须走出国有企业腐败防治的认识误区,实现国有企业腐败防治的理念变革,构建国有企业腐败防治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2.
《民主与法制》2010,(7):26-27
所谓制度化腐败,就是由于制度缺失或制度安排的原因,使得腐败呈现普遍化和公开化特征。从普遍化的角度讲,就是腐败的无孔不入,在各个领域、各个层次,腐败现象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从公开化的角度讲,就是腐败常常披上了合法的外衣,有时是堂而皇之地公开进行,诸如公款行贿、部门利益、小金库等。也就是说,制度化的腐败在官员中建立起了相对平衡的腐败机制,这种机制由某个利益共同体所组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相互为用,十分顽强地抵抗反腐败的举措。  相似文献   

13.
高建国 《前进》2011,(7):43-44
近年来,长治市按照中央纪委和省纪委关于预防腐败的部署和要求,紧密结合长治实际,围绕体现特色教育,突出风险防控,推进三个公开,健全诚信体系,积极探索有效预防腐败的途径,不断加强预防腐败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推动了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4.
权力腐败是我国社会肌体上的一个毒瘤。在腐败产生的根源上,学者们往往过于注重政治、经济、文化分析,侧重主体论、环境论、寻租论等论点,忽视了权力腐败产生的伦理道德因素。笔者认为,在现代化进程中,腐败产生的伦理道德根源也应纳入我们研究的视角。从伦理学视角透视权力腐败的根源,一是权力持有者个体道德已经变异,出现了人性蜕变,有了权力腐败的动机;二是整个社会道德出现了多元化,已经具备了容忍权力腐败存在的道德环境。  相似文献   

15.
腐败防范心理是个体的一种拒绝、排斥、放弃违纪违法故意的心理状态,它与腐败心理是截然对立的两种心理状态,并且在对立中冲突,在冲突中此消彼长。公职人员腐败防范心理包括不敢腐败、不能腐败和不愿腐败的三种心理状态,这三种心理状态是在认知、情感、意志三个心理过程的不断冲突中逐步形成的。构筑公职人员预防腐败心理的具体路径有:通过严惩腐败的路径,构筑不敢腐败的心理;通过制定科学的制度和严格制度执行力的路径,构筑不能腐败的心理;强化健康心理意识的路径,构筑公职人员自身不愿腐败的心理。  相似文献   

16.
腐败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现实,但并不能单纯地以“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的哲学思想来推断腐败存在合理性问题,也不能将承认腐败的不可避免性,简单归结为腐败合理。腐败的产生有内因和外因。消除腐败,一要靠制度创新,二要靠道德整合。  相似文献   

17.
谢维华 《创造》2001,(12):35-36
一腐败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困扰世界各国发展的一个千古难题。作为腐败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的司法腐败,“在当中国全面进入现代化进程和市场经济建设的关键阶段时,腐败的恶魔也紧紧地缠住了我们,其来势之猛,范围之广,危害之烈,均超出了我们的精神准备。”江泽民同志曾深刻地指出“官吏的腐败、司法的腐败是滋生和助长其它腐败的重要原因”。“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因此,研究和解决司法腐败问题,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和课题。当前,司法腐败现象集中突出地表…  相似文献   

18.
王刚 《湖湘论坛》2002,15(4):69-70
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存在于历史上各种阶级社会和各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中。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腐败也呈现由低到高的上升趋势。腐败的主要成因是权力过度集中,而又缺乏相应的制约监督机制。腐败的本质特征就是用公权谋私利。英国历史学家艾克顿认为:“权力倾向于腐败,绝对权力倾向于绝对的腐败。”腐败就是缺乏监督的权力转化为私利的过程。权力的公共性使它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支配力量,公共权力的实现最终要由社会个体来行使。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市场竞争新秩序尚未完…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山东省中部,有一片世界吉尼斯纪录中“世界上最大的桃园”,那里的10万亩桃园每到春季桃花盛开的季节,桃花漫山遍野、香飘万里。这就是资源丰富的鲁中宝地、闻名中外的肥桃之乡——肥城。 肥城历史悠久,因西周时肥族人散居此地,古称“肥子国”,其特产肥城桃也因此而得名。中国“佛桃”之乡 肥城桃在肥城已有1100多年的栽种历史,以个大、味美而著称,明清两代奉为皇室贡品,因而又有“佛桃”之称。在这个总面积 1277平方公里的城市里,桃的种植面积就达10万亩之多。  相似文献   

20.
李文珊 《求索》2008,(7):209-211
吏治腐败是清末新政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新政时期,腐败痼习恶性发展,各级官员大肆贪污受贿、卖官鬻爵,吏治腐败呈现出结构性、整体性腐败的严重状况。同时,由于腐败的形式、领域是在进行近代化改革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发生的,因而吏治腐败又具有社会改革转型时期的特征。吏治腐败对清末新政危害很大,它阻碍了新政措施的推行,破坏了新政的预期效果,极大地削弱了民众的改革向心力。究其根源仍在于封建专制体制及其衍生出的特权制度。衰朽的清政府虽然在面临危局时被迫选择了改革,但腐败之极的官僚队伍却无法积极履行改革者的职责,终使改革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