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4年9月,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中央警卫战士张思德,在陕北安塞县石峡峪烧炭时被崩塌的炭窑掩埋,牺牲时年仅29岁。为悼念张思德同志,毛泽东写了著名演讲《为人民服务》。孩提时代,我就知道这位普通的中央警卫战士平凡而感人的故事。30多年过去了,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教育的今天,重温张思德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仍感慨万千。张思德生前的事迹,琐碎而又平凡。他曾是一位经历过长征的红军战士,部队一整编,当了7年班长的他成了一名普通警卫战士。可他从不计个人名利。长征途中,他每次采摘野菜时,总是自己先尝一尝,为此险些丧命。当警…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中国监察》约我写一写我所经历的长征往事。长征中,我担任红二方面军第六师政治委员。作为一名长征老战士,一名红军政治工作干部,回首长征岁月,我深深地感到:红军面对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面对异常恶劣的自然环境,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除了依靠崇高的理想、正确的决策、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还离不开严格的纪律。我就讲几个红军长征严格遵守纪律的小故事。取出青稞麦,就要给乡亲们留下足够的银元1936年4月26日,红二、六军团从丽江的石鼓、巨甸渡过金沙江,进入人称“香格里拉”的雪山藏区。5月上旬,红二、六军…  相似文献   

3.
小时候!我从书本上了解长征!长征像一粒火种!点燃了我心中的激情,激发我对神奇的向往。后来我从电影《万水千山》中了解长征,那至死不渝的信念,那筚路蓝缕的征程,那在硝烟中飘扬的旗帜,那玩敌于股掌的韬略,使我青春的热血沸腾。再后来,我参军到了部队,接触了许多参加过长征的老战士,对长征有了更深切的体会,长征成为了一种可触摸的精神存在。7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长夜难明,风雨如磐。漫漫长途,胜败难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十几万红军将士,迈开双脚,跨越雄关险隘,滔滔江河,皑皑…  相似文献   

4.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10月22日)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7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将士完成了震惊世界的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重要基础。这一伟大历史事件,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骄傲,是人民军队的光荣,是中华民族的自豪。我们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就是要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奋勇前进。在这里,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所有参加过红军长征和为红军长征胜利作出贡献的老战士、老同志,向当年支援红军长征的各族人民特别是各革命根…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讲起长征,我们这些从长征路上走过来的老同志,对那段历史记忆犹新。20年前,我同程子华、郭述申、韩先楚、刘震、陈先锐曾联名撰写了《红二十五军的长征》一文,如今,他们都相继作古。悠悠岁月逝去,长征精神永存。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我将联名文章略作修改发表,以此文纪念红二十五军的长征,怀念我的老领导、老战友。中共鄂豫皖省委果断决定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是在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后,于1932年11月重新组建的一支革命武装。重建后的红二十五军,在极其艰难困…  相似文献   

6.
长征歌谣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无论何年何月,无论何时何地,一想起红军长征,就让人热血沸腾,久久不能平静。长征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也是一曲英雄主义的凯歌。最近,在贵州重走了一段长征路之后,我才发现,当年红军在长征路上,不仅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而且还留下了许多深入人心的歌谣。长征途中,红军走一路,讲一路,写一路,所以便有大量的长征歌谣,留在了沿途老百姓家的门板上。在遵义红军长征纪念陈列馆里,至今,仍保存着贵州省仁怀市长干山区,一位大王寨农民王泽光家的几块堂屋板壁,上面写着这样一首歌谣:“红军…  相似文献   

7.
因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2006年被长征精神照亮。2006年10月16日至12月10日,近年来规模最大的全景再现红军长征历史的大型主题展览《伟大壮举光辉历程——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行。作为党中央、中央军委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一项重要活动,历时56天的展览向人们展现了一幅惊天动地、气吞山河的历史画卷,揭示了穿越时空、震古烁今的长征精神。据统计,整个展览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界群众,包括一些外国人,共计201万人次走进了长征展厅这座神圣的殿堂,创造了军博展览史上前所未有的“红色轰动”。  相似文献   

8.
毛黎娟 《检察风云》2006,(16):66-67
耿湾镇位于陕西和甘肃交界处的六盘山下,是甘肃省环县的一个小镇。71年前,这里曾发生过一起三百多名长征红军将士在一夜之间突然死亡的命案。此案震惊了当时的党中央和毛泽东,当即下令调查侦破此案。然而案情的侦破却毫无进展。直到1976年毛泽东逝世,此案仍是一个悬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三百余红军一夜间魂归天国1935年10月15日黄昏,耿湾镇走来了一队经过长时间跋涉而显得疲惫不堪的红军。这是毛泽东率领的陕甘支队下的一支部队。他们刚刚翻越了长征途中的最后一座山六盘山,通过蒋介石部署国民党军队“围剿”红军的最后合击地洪德,离长征…  相似文献   

9.
长征途中,张震同志曾一度伤得很重。每当回忆起这段经历,张震老将军总是感慨万千地说:没有领导和战友们的关心、照顾,我是不可能走完长征的。1935年2月19日,红军二渡赤水回到黔北。红三军团四师十团从二郎滩渡过赤水河来到了习水县。渡过河的部队官兵显得很疲劳。走在队列里刚满20岁、时任团作战参谋的张震更是虚弱异常。因为长征前,他右眼角的枪伤感染后刚愈不久,接着右臂中弹后感染化脓,加之又发疟疾,他是拖着病体走上长征路的。一路浴血苦战,这需要何等顽强的毅力呀!部队刚驻扎下来,张震就与大家一起忙着打土豪、开盐仓。团政治处主任杨…  相似文献   

10.
1984年10月16日至1985年10月19日,时任《经济日报》记者的罗开富,在当时该报总编辑安岗的安排下,徒步重走了长征路,并写下了300多篇饱含深情的感悟文章,汇总为《来自长征路上的报告》一书,轰动一时。当时罗开富同志完全按照安岗总编辑规定的“六个必须”,徒步走完长征路:一是全程每一米都必须是徒步,决不弄虚作假;二是必须与红军主力部队长征时的行程和驻地相一致;三是必须走原路,即使山下或山上有了公路,也要走红军走的山间小路;四是必须每天写一篇文章;五是1935年10月19日中央主力红军到达吴起镇,罗开富必须在50年后的同一天即1985年的10月19日走到;六是在中央主力红军因战事休整的路段里,必须设法徒步采访红二、红四方面军的长征路线并作出报道。在罗开富同志踏访长征路的途中,聂荣臻、杨尚昆、邓颖超等30多位老红军在报上发表谈话,表示支持和赞扬。当他走出草地时,中央军委还给他发来了贺电。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我刊特约请现任全国政协委员、曾任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总经理、经济日报社常务副总编辑罗开富同志专门撰写文章,谈他当年踏访长征路上的真实感受,文章的史料性、思想性强,其中许多故事既鲜为人知,又十分感人。从本期起,本刊将分三期刊发罗开富同志的文章,希望广大读者能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11.
亚南在《竞争与谋略》上撰文说,红军长征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湘江战役红军蒙受重大损失之后,中央“三人团”的博古、李德坚决主张中央红军北上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师,眼看着疲惫之师将钻入敌人布好的口袋,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毛泽东等力主改变行军方向,面向贵州。作为中央“三人团”成员之一的周恩来在最高决策机构中孤掌难鸣,感到无可奈何,毛  相似文献   

12.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军长征结束后去陕北采访,他发现了红军与其他军队有一个显著的不同:那就是红军的指挥员经常说:“弟兄们,跟我来!”而不是其他军队当官的经常说的:“弟兄们,给我冲!”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土地革命战争馆里,陈列着一条颜色陈旧、缀满补丁的枣红色毛毯。它不仅见证了红军长征等重要历史事件,更凝结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友情。这条毛毯最早是由宁都起义领导人之一董振堂使用。1931年12月14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董振堂与赵博生等人率领国民党第26路军1.7万人,发起了著名的宁都起义,起义部队被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5军团。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十分关心这支刚刚获得新生的部队,亲自从瑞金赶到宁都,专程去看望并慰问红5军团官兵。听说朱德要来,红5军团的官兵十分兴奋。时任红5…  相似文献   

14.
吴辉 《人民司法》2023,(30):91-94
<正>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西南1公里的狮子山上,占地10万平方米。碑园是为了纪念红军长征突破湘江这一壮举,抚慰烈士英魂,教育革命后代而建,于1996年1月正式对外开放,被列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首批百家“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成为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旅游观光区。  相似文献   

15.
在未从部队转业到法院工作前,法院于我只有几许陌生和崇敬,只能遥想法官坐堂审案的几多威严和神圣。1998年,当我梦想成真,从部队转业被安置到泸州中院工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华夏大地上谱写的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在人类历史上竖起的一座代代传颂的无畏丰碑。长征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宝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激励我们不断前进。长征,是党和红军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生存危机下被迫进行的大规模战略转移。党领导红军战胜了征途中的一切艰难险阻,最终夺取了长征的胜利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加快侵略中国的步伐。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相似文献   

17.
不久之前,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旅游局局长刘立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果你投资两千万,我们可以考虑。如果你投资两个亿,我坚决不要。两个亿的投资,完全可能破坏景区的原生态。"对比一些地方  相似文献   

18.
我叫王河江,是1996年6月从部队转业到大连市强制戒毒劳教所工作的,组织上在查阅我的人事档案时,看到我多年来在部队都是从事后勤管理工作的,便安排我负责食堂管理员工作,至今一干就是6年。这6年间。我既当管理员又当炊事员,还当采购员。领导及同志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鼓舞着我,我克服了种种困难,取得了一些成绩,大家称我是所里的“红管家”,实际上,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工作。 由于我对食堂管理工作轻车熟路,到所不久就很快进入了工  相似文献   

19.
三、在这条红色道路上,我体会到长征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红军和中央苏区的建立、壮大,是因为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红军离开苏区后的沿途几乎都是白区,人民群众不仅不了解红军和共产党,加上反动派们的恶毒宣传,不少地方的群众  相似文献   

20.
大半年来,我花很多功夫阅读艾格妮丝·史沫特莱的作品。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她的四卷文集,篇幅不能算很大,我却有读不完阅不尽之感。去年,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前,根据阅读她作品的收获体会,在感情冲动的状态下,写了一篇文章,题为《说红军,想起史沫特莱》。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无论在中国人里还是在外国人中,史沫特莱都是第一个最早正面地真实地热情地向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