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国际关系理论合成是学科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本文讨论了国际关系理论合成的内涵、动力、路径与限度.不同于综合解释模式和折中方法,理论合成作为理论创新的重要方式,其目的是构建新的理论.因此,在国际关系学科中,成功的理论合成是稀少的,其应用受到较为严格的限制.  相似文献   

2.
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3个层面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主要流派进行梳理和类归,认为国际关系理论与哲学思想有密切关系。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重视以哲学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及其所隐含的价值论体系为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在呈现流派繁荣和学科成熟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如科学与伦理、必然与偶然对立割裂等一些哲学意义上的重大缺陷。认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构建需在哲学层面加强基础性探索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应处理好“古”与“今”、中”与“外”的关系。参照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谱系有重要借鉴意义,但强调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应更具鲜明的实践品质,并尝试提出了“和谐的国际社会”这一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概念和命题。  相似文献   

3.
《外交评论》2017,(1):1-22
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在当下总体上呈停滞状态,既有理论无法全面有效地解释现实国际关系,在预测方面更是有心无力。为了提升国际关系研究的学术水平,维护国际关系学科的独立性,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亟需再出发。为此,应当寻找可靠路径,以开辟新领域,写出新篇章。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特别是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使其能够成为推动国际关系理论创新发展的可靠路径之一。依循这一路径,研究者应当从当今国际关系的新特点、新趋势出发,立足跨国关系性状态这一逻辑起点,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原则,汲取传统研究方法的精髓,不断发明新的研究方法,努力实现人文和科学两种方法的融和,在系统深入地研究当今国际关系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特别是新问题的过程中提出新概念、新范畴、新命题、新范式,积极开展学科内部各范式间对话和跨学科对话,高度重视各种地方性国际关系理论成果,努力实现国际关系理论的包容性、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国际关系理论(或称国际政治学)就如一架天平,在自然科学因素与人文学因素之间不断摇摆.从理想主义到后实证主义,其不同发展时期的各个流派在方法论和气质上或靠近自然科学一端,或靠近人文学一端,彼此争论不休.然而正是这种争论使得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整体趋向某种平衡,学科研究不断吸取新的方法和经验,学科建设不断取得进步.  相似文献   

5.
国际关系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作为研究各种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科学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是从近代西方国际关系史演绎中吸取养料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八十多年来各种理论范式在激烈争论中的互相揭短与批判,是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日渐完善的源泉和动力。  相似文献   

6.
孙吉胜 《外交评论》2013,30(1):12-29
作为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关系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常借鉴其他学科而不断经历理论突破。由于语言具有政治性、权力性、建构性等特点,它一直在影响着国际关系的进程与结果,也是近年来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所关注的一个要素。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建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建构主义等"后"理论针对语言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而作为国际关系理论与语言学的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国际政治语言学可以围绕语言在学理和政策层面继续深入。学理研究主要包括围绕语言拓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视域、话语理论与实践研究,语言、文化、思维与国家行为之关系研究等维度。政策研究主要包括语言战略与国家外语能力、话语建设、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研究等方面。国际政治语言学不仅会继续丰富国际关系领域的跨学科理论研究,同时也可以为外交实践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既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为世界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开辟了一个新视野.当今世界,各种国际关系现象纷繁复杂、变幻多端,加强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局势和趋势、更好地制定对外战略提供理论依据和思想指导.  相似文献   

8.
二战以后,美国一直掌握着国际关系研究的话语霸权,塑造了国际关系研究的基本范式并从学理层面论证其霸权合法性。冷战结束以后,出于理论发展的需要与国际政治现实的挑战,国际关系研究逐渐呈现出多元化态势,欧洲国际关系研究在研究取向、研究方法、研究议题、理论流派等方面与美国展开了积极的话语权竞争,成就了"欧洲视角",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美国的话语霸权。近年来,随着国际政治格局的调整与地缘政治重心的东移,国际关系研究的亚洲意识也逐渐觉醒,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自主性建设已初见成效,学术自觉与学术自信有所提升。但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在话语权建设上存在诸多不足,应进一步强化学科内涵建设,推动理论创新;寻找西方学术话语体系的突破口,挖掘新的研究支点;拓展话语平台,为外交话语体系提供学术支撑。只有制定正确的话语权战略并付诸实施,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林民旺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3,(5):125-137,159,160
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对构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大讨论缺乏科学哲学的指引,陷入观点之争,形不成共识。诸多观点差异的根本分歧在于国际关系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艺术。自然主义者坚持社会世界的科学研究和社会理论的普遍性。反自然主义者则坚持社会世界的人文研究和社会理论的特殊性。在创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争论中,自然主义者反对国际关系理论特殊性(如"中国学派")的提法,反自然主义者则反对国际关系理论的普适性。作者认为寻求一种既具有普遍性同时也包含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是可能的。原因在于,理论产生包含理论建构和理论证明两个过程,理论证明遵循普遍性逻辑,理论建构遵循特殊性逻辑。理论普遍性体现在它遵循共同的证明逻辑,特殊性则体现在理论假说的创造上。由于理论假说提出是创造性过程,使得中国要素的渗入成为可能。中国人对问题的思考,必然带上中国文化与思维方式的烙印,由此提出理论假说,经由验证而成为理论学说,最终将刻上"中国"印记。基于此,创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0.
山东师范大学李爱华教授主持撰著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一书,于2006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新作着力考察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斯大林关于国际关系问题的重要思想,为构建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体系做了积极的探索。在当前有关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的情况下,这部书的出版,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苏长和在《为什么没有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栽《国际观察》2005年第4期)一文中认为,要使国际关系成为受其他学科尊敬的学科,可以在两条道路上进行探索,一条是走思想史的道路,另外一条是走经济学发展的路子。前者是人文的,后者是科学的。思想史的道路需要我们的研究更多地从人类政治思想历程中寻求对国际关系的解读,一方面我们要关注政治思想对国际体系进程与国际秩序设计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在研究中给国际政治以更多的人文关怀。国际关系的秩序法则、道德律令、正义原理、价值分配、文明共客等等,都是思想史研究途径所回避不了的问题,对国际关系研究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国际关系理论的时空问题》一文(载《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第4期)中,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刘力平教授通过考察国际关系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提出了自己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定义。对"国际关系理论"的起源,刘教授肯定斯坦利.霍夫曼的说法:"国际关系理论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相似文献   

13.
在国际关系学科正式成立百年之际,全球国际关系学的兴起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批评西方国际关系话语主导,提倡范式多元,主张挖掘不同历史文化资源以构建更加全球性的国际关系理论,是全球国际关系学的重要内容。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说明,文化是社会理论产生的一个重要资源。作为共有背景知识的文化,既在宏观层面建构了具有相似行为方式的实践共同体,也塑造了作为知识生产者的共同体成员近似的思维方式。任何社会理论都有着自文化的印记与自文化和他文化的互动交融。本文使用天下体系、道义现实主义和关系理论三个案例,说明"无外"、"道义"、"关系性"这些中华文化理念对构建国际关系理论的生成性作用,也试图在一般意义上阐释文化对于社会理论构建的沁润效应。使用本土文化资源丰富国际关系理论,对于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国际关系学是一个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尽管马克思本人没有直接写过国际关系理论方面的文章,但他对资本主义的研究给了许多国际关系学者以启示。后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国际关系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马克思主义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世界体系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出发点,对国际关系进行分析和评述,但由于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遗产态度的不同,它们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高程 《外交评论》2013,30(3):1-19
本文在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创新的视角下讨论东亚秩序研究的发展及其价值。区域概念及哲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驱动力显示,东亚秩序研究在中国的逐渐兴起既是国际关系学界寻找理论创新点的需要,也是在中国崛起的现实需求下应运而生的产物。进而,本文展现了近年来中国学界在东亚秩序领域的研究脉络和进展。选取的视角包括四个议题:思想和历史维度的跨学科关怀、来自古代东亚秩序的反思及一般启示、对于东亚体系和东亚秩序性质的讨论,以及传统"区域主义"视角在东亚合作中的适用及其局限。这些尚未形成体系的研究,体现出中国学者逐渐从忠实追随到开始认真反思以欧洲为模本的地区秩序研究范式,尝试走出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中一些思维定式的趋势。对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安全困境、联盟制衡等经典西方国际关系假说的批判性思考,引导出地区秩序研究在中国和东亚国际关系土壤中可能萌发的理论生长点。西方主流国际关系学界已然意识到其对于学科的创新价值。在此环境下,立足自身的历史和困惑揭示中国与东亚及世界的关系,是中国和西方国际关系学界实现平等对话的基础和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16.
唐世平在《寻求国际关系理论突破——将中国作为一个支点》(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55期)一文中提出,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不是中国的外交政策,甚至不应该是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17.
尹继武在2003年发表《国际关系的微观视角分析:心理与国际关系》一文中认为,社会科学理论发展的动力之一来源于对相关学科方法的借鉴。由于国际关系学科发展的不成熟,因而,在理论研究中更多的是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国际关系问题。国际关系心理学是将心理学的分析方法运用于国际关系学的研究中———国际政治行为的心理学分析。相对于传统的从权力、制度和新近的文化等宏观视角来进行国际关系分析而言,从心理学角度去解析国际关系是属于微观层次上的考究。综观国际关系理论思想史,理论界偏重于宏观现实政治探讨,重视宏观理论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文明史探讨对国际关系研究具有重要的学理意义。这是因为,国际关系实际上是人类文明整体演进到较高水平时所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而国际关系一经产生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着人类文明的整体发展。在国际关系研究中进行文明史探讨,或者在文明史的关照下研究国际关系,有助于拓展国际关系研究者的视野,丰富国际关系研究的内容,矫正欧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中不时出现的简单、机械乃至极端化的缺陷;有助于克服一些欧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中所蕴含的循环论和保守倾向,凸显国际关系进化和进步的趋势、人的能动作用、社会实践活动的建构功能以及观念和文化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国际关系学从政治学、外交史和国际法等传统学科中分离出来 ,成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学科。在七十年代后兴起的较有影响的理论有 :相互依存理论、世界体系论、霸权稳定论、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机制理论、文明冲突论等。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面对女性一直是处于国际政治"竞技场"以外的失语者和不可见者的境况,众多女权主义者们提出了女权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这个理论以它独特的研究视角重新审视国际政治的理论与现实,"社会性别"成为了这一理论的核心概念.随着女权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不断成长与成熟,此理论也形成了众多流派,即女权主义经验论国际关系理论、女权主义立场论国际关系理论和女权后现代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