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国际关系研究文献里,20世纪末发生了关系转向,不同知识社群之间展开了一种以关系为主题的学术对话。每一个国家在行动的时候,都必然表达出国家的身份认知,而这种国家的身份认知已经包含在该国的历史、地缘关系脉络里早已形成的与其他行为者及地缘生态之间的关系。这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在国家身份中已然具备的关系性,在自我与他人之间建立了一种大家都拥有的共同性,可以促成彼此接受,确保国际秩序。共同性可进一步分为前置共性和即兴共性。前置共性是在自己意识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影响自己身份认知的某种与他人或环境之间的共性,这方面的讨论常见于英语的文献里。即兴共性是一种策略性的身份战略与角色安排,是在实践一种为了营造共性而不断开展的后身份,从中国的角度看,这无异于是为了在他人的身份中开辟中国性或华人性而调整自己。如此因应他人而不断调整的后身份,在概念上无法加以定义,因此需要通过建立一个后华性的研究议程,追踪国家或地区行为者之间如何营造并识别彼此共享的中国性或华人性,以有利于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对难以捉摸的即兴共性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2.
现代法国的政治理论产生于确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制度和思想的时期,它从一开始就打上了建构主义的印记。同现实主义学派的拥护者惯常的观点相比较,法国学派赋予主观因素更大的意义。因为建构主义把世界理解为由社会“创造”的现实,并以这种理解既跟新现实主义、也跟新自由主义的生硬的客观主义分庭抗礼。尽管建构主义并不否认客观因素,认为这些因素决定着活动在国际舞台上那些主要角色物质潜力的差异;但它提出,与此同时要考虑到主观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心理与国际关系:个体心理分析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关系主流理论以权力、制度和文化为分析路径 ,着重于单位和体系层次的国际关系分析 ,但往往忽视了对个体及心理的审视。国际关系心理学中的个体心理分析理论弥补了这一缺陷 ,集中探讨了个体心理因素与国际关系因素之间的互动问题。本文从理论解构、实践总结、元理论谱系分析等几个方面展开综述 ,以期勾勒出个体层次心理分析的知识谱系。  相似文献   

4.
何曜 《美国研究》2001,15(1):89-100
在建构国际关系理论的过程中,研究者的视角和假设差异决定了他们采取不同的分析方法;而不同的价值取向更使得他们对因果关系有不同的选择.本文意在通过分析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假定与目的,价值判断与因果关系来阐明这样一个观点国际关系理论是一种开放性理论,每一种理论流派的相关性决定了它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在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日趋走向体系层次理论建构的背景下,微观层次上的国际关系心理学分析是否还具有理论上的正当性?本文尝试从三个方面对这个学科的本体存在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首先从"层次分析法"和"施动者-结构"角度探讨国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正当性,进而对现有的国际关系心理学分析的研究路径进行梳理,最后指出心理学与国际关系学的结合所存在的内在问题,以及微观理论和体系理论的结合对国际关系学的发展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2016年12月14-15日,由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京大学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和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的“历史研究与国际关系”学术会议在鼓楼校区知行楼举行。本此会议吸引了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  相似文献   

7.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重要目标之一。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地带,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一个持续快速发展并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将在全球事务中发挥什么作用?对外奉行什么政策,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针对这些问题,中国提出了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主张。相比旧的国际关系模式,新型国际关系强调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是主权原则、价值原则和利益原则的有机结合,是对基于实力均衡原则的权力政治和以社会制度划线的意识形态政治的突破和发展。对中美关系的案例研究显示,尽管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的前景还是乐观的,确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和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规范是可以期待的。  相似文献   

8.
地区主义有着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两种主要讨论方法.本文主要从国际关系理论的角度出发,首先对地区主义的基本概念进行阐释,然后对国际关系理论中涉及地区主义的有关学说和流派进行梳理,并特别对地缘经济学与地区主义的关系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归纳了地区主义的基本逻辑.文章最后就地区主义研究的可能走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初步提出了"地区政治经济学"的概念.  相似文献   

9.
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义桅 《美国研究》2003,17(4):22-41
本文首先提出了评判国际关系理论的三个层面 :“作者性—国家性—时代性” ,并在此基础上 ,着重分析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层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 ,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突出地表现为美国性 ,即美国不仅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主体 ,而且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客体 ;美国不仅主导了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方法论、价值论 ,而且主导了其本体论、认识论 ,导致所谓国际关系理论的美国话语霸权现象。本文无意批驳这种现象或强化类似认识 ,而旨在考察美国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根源 ,即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政治文化、国家使命与国家性格如何塑造其国际关系理论的内涵与外延。本文从这一个案出发进而思考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性问题。认为 ,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化必须另立门户 ,提出全新的体系与学说。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方法论的三个基本要素 ,假设、模型、范式在社会科学语境中有着丰富的含义和完整的体系。当代国际关系理论虽然流派众多 ,分歧各异 ,但就主流学派而言 ,它们都共享无政府状态的公理性假设和国家中心论、理性国家论等核心假设 ,并注重将方法论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结合起来 ,在研究模型上趋向体系化和结构化 ,在研究范式上 ,逐步走向可通约的理性主义范式。与此形成对照的是 ,马克思主义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研究起点 ,建构主义采纳了与因果理论相异的研究范式。假设、模型和范式三者的密切联系与互动组合 ,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流派 ,从这三个方法论核心要素角度理解国际关系理论 ,有助于把握流派分歧背后的内在同一性 ,发现学科建设的本质要素 ,理清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主线 ,推动国际关系学科的分层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从范式到研究纲领:国际关系理论的结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研究》2006,24(5):52-66
科学哲学上的"范式"结构观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具有很大的影响。然而,这种知识发展观并不符合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图式,对理论变迁动力的解释也不能令人满意。本文引入了另一种科学发展模型,即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从研究纲领的角度对国际关系理论的结构进行了重构,并且指出,国际关系学科中存在多种相互竞争和并存的研究纲领,拉卡托斯的知识发展模型可以被运用到对这些纲领的评估中来,这将对学科进步和理论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义桅 《美国研究》2022,(4):9-29+5
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从理念到现实,彰显中国的学术自信与学术自觉,也引发国际学界的关注。近年来,西方理论创新不足,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抬头,全球国际关系学开始流行,激励了本土化、原生性中国理论的兴起。在数字/生态文明时代,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超越中国崛起思维,切实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历史观、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时代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未来观,充分发掘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学术体系、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创立人本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华学派,才是正道。  相似文献   

13.
阙天舒 《欧洲研究》2012,(5):152-154
2012年8月17日至18日,"比较政治与国际关系的交叉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此次学术研讨会由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所主办,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从事比较政治和国际关系研究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比较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学科边界"、"比较  相似文献   

14.
公共外交是指一国政府对国外民众的外交形式 ,它的活动手段包括文化交流项目、国际广播和互联网等 ,其主要表达形式是信息和语言。目前 ,学界围绕公共外交争论最多的是它的理论归属问题。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前提是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 ,这一状态中冲突常有而合作不常有 ,从而使以信息和语言为主导、以非行为体国外民众为对象、强调“合作度”的公共外交难以获得概念上的支持。本文认为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发展 ,特别是愈来愈多的学者和决策者正把国际体系定义为“信息交流空间”而不是外部无序状态 ,公共外交可以实现其理论回归 ,融入国际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15.
作为具有丰富伦理内涵的传统学派 ,伦理思想最能体现英国学派理论的精神实质与当代意义。英国学派游移于伦理多元主义与普遍主义之间并逐步向后者偏移 ,经历了对格老秀斯理性主义国际伦理传统的继承、修正与复归历程。在实践伦理上 ,它试图以维持国际体系与国际秩序、保障生存与安全等基本人权为伦理底线 ,以非完美主义的形势伦理观来处理各种伦理困境 ,避免绝对主义 ,曲折反映了英国等中等强国既有别于超级大国也有别于发展中国家的独特处境和国际政治诉求。尽管存在历史观与政治哲学的保守性、价值尺度的西方主导性和中间立场的伸缩与模糊性等缺陷 ,英国学派仍表现出一种相对客观、稳健并具有较强现实针对性的伦理取向。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冷战以来国际关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背景,解释了与国家"硬权力"相对应的"软权力"的缘起及其基本内涵,并对国家"软权力"与"硬权力"研究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进而阐释了构成国际关系中国家基本权力的"软权力"和"硬权力"之间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7.
世纪之交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愈来愈重要。就现状而言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仍处于草创和摸索阶段 ,尽管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但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冷战结束后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更是面临着新的课题、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一九七二年九月,菲律宾总统费迪南德·马科斯在全国实行紧急状态时宣布了建立所谓“新社会”的方针。这一术语意味着一种旨在使社会加速资本主义化的资产阶级改革方案。 马科斯在向广大居民发出呼吁时,使用了获得独立的国家所盛行的满足“基本需求”的  相似文献   

19.
国际关系思想传统与英国学派的国际社会理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实主义、理性主义和革命主义是英国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马丁·怀特用来区分国际关系三大思想传统的经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英国学派的国际社会理论是这三大思想传统对话的产物。从怀特到文森特,英国学派的主要代表都不同程度地对这三大传统兼收并蓄,理性主义是他们的思想基础和基本框架,以至他们从维持秩序与和平的角度出发解释现实主义所关注的大国、均势、战争,以国家间个性与共性并存的现实来怀疑革命主义,另一方面,对现实主义因素的肯定使他们看到了政治和军事,对革命主义的考虑则减少了其理论的保守风格。  相似文献   

20.
作者结合自己的学术经历和研究心得,在简要回顾中国国际关系学四十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中国国际关系学的现状和未来进行了比较客观、全面的考察和分析,既充分肯定了该学科的成就和特点,也坦率地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热诚地提出了改进、提高的若干方策。作为一篇学术(科)史述评,本文对于了解中国国际关系学的来龙去脉,把握学科进步的基准和趋势,推动学科的健康和顺利发展,特别是对于甫入这一学科学习和研究的年轻学子来说,都饶有兴味,颇有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