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浙江余姚市,人们传颂着台胞陆章铨先生为家乡办好事的事迹。1988年春,在台湾事业有成的著名实业家陆章铨先生,终于回到了阔别40年的故乡余姚陆埠镇,见到了日夜思念的87岁高龄的老父亲。父子俩久别重逢,百感交集。当老人得知儿子在台湾孤身奋斗,历尽艰辛,终成台湾房地产及建筑业巨擘时,非常欣慰,并语重心长地希望儿子能为家乡做些好  相似文献   

2.
徐益吾,别名春生,小名春志,现年58岁,江西南昌人;1947年毕业于江苏江阴海军党校,分配在威海军舰工作,以后去台湾,1966年后失去联系。望知情者函告……摘自《中国建设》1982年第1期这是一则普通的台胞寻亲启示,像这样的启示,在我刊“寻亲访友”专栏及专刊上,曾发表过4万余则。通过这种方式圆了亲人团聚梦的人不计其数,编辑部先后收到的感谢信就有好几百封。广西柳州86岁老人王新斋收到儿子从台湾的来信后说:“过去我到处拜佛都不灵,还是这本杂志帮我找到了失散38年的儿子。”《今日中国》因此在读者中获得了“福音刊物”的美称…  相似文献   

3.
为弘扬中华文化,加强两岸美术交流,中华文化联谊会与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再度合作,邀请台湾著名画家陈其宽教授于2000年9月19日至24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陈其宽教授是著名的建筑师,又是卓有成就的画家。他于1921年生在北京,1944年毕业于重庆  相似文献   

4.
江西省德安县二中教师郭浔浔每隔三天就会准时收到来自台湾的一封信件,信封里面更多的不是家书,而是台湾当地发行的报纸。台湾85岁高龄的老人郭国吉先生给德安的儿子郭浔浔这样寄信已经持续了20多个年头了。这是他们父子沟通的一种别有情趣的方式。离别1949年,在国民党部队任军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历史名城“不夜城” 的故址——山东省荣成市埠柳镇不夜村,有一位从台湾回乡定居的老人孙温范.他今年74岁,是1988年5月回乡与阔别了48年的妻子曲淑嫦重新团圆的.孙先生在家乡生活得怎么样?有何感想?“家乡民风淳厚,经济发展快,我们生活得很好.”孙先生身体硬朗,脸泛红光,看上去比实际要年轻得多.他向我们介绍,他们老两口只有一个儿子,在青岛铁路部门当干部,工作忙,很少回家.饮食起居,多亏邻居们照顾.1989年3月,他骑自行车外出,不小心摔断了左腿,住了两个多月医院.这期间,邻居们送吃的,送用的,还轮流到医院看护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就是现在,他吃的菜、烧的柴,大多是邻居送的,很少自己花钱去买.孙先生透过玻璃窗指着院子里(?)(?)  相似文献   

6.
丈夫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丧生。不堪重负的她带着两个儿子,嫁给一个年近八旬的台湾老人。眼看小孩有了依靠,生活日渐好转.不幸却再次降临到这个苦命女人身上。她的再婚老伴一生的积蓄、价值人民币40万的台币和美元,分别在台湾和大陆全部被骗。陷入绝境的她.顿觉眼前一片黑暗……是大陆民警为她破案追赃,帮她重新点燃人生的希望。  相似文献   

7.
1999年3月10日下午,在上海虹桥机场,一位50多岁的中年人,神色凝重地捧着母亲的骨灰盒,一步一回头,挥泪告别了前来送行的亲属,踏上飞机去台湾。他就是台湾固利仙及绿纤维公司董事长、台湾著名科学家程嘉屋的儿子程长隆先生。这次他是专门来江苏南通接母亲的骨灰回台湾和父亲合墓的,他父母分别于1998年8月15日、1999年2月25日在南通去世,老两口都在自己的故乡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程嘉亘先生1915年生于南通,后在南通崇敬中学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又以优异的成绩取得奖学金,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航空机械专业…  相似文献   

8.
1989年,由中国法学会主办的《民主与法制》杂志收到一封从台湾寄来的申诉信.信是居住在台湾的鞠家桢老人写的.原来老人居住在苏州的外孙张志堂1983年因与人斗殴被苏州中级法院以流氓罪判处无期徒刑.对此,老人有疑虑,希望该杂志社能够帮助处理.杂志社领导认真阅读了申诉信,当即决定  相似文献   

9.
良宵佳节,亲人团圆,是中华民族世代流淌的浓重情感。春节前夕,通过合盟于英女士的热心联络,记者采访了从台湾探亲归来不久的杨丽女士一家。赶到她家已是掌灯时分,但一提起亲人团聚的悲欢离合,他们一下子讲了四个小时,直到夜深。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人民欢度新春佳节之际,上海各界人士举行了春节联欢对台湾广播大会。各界知名人士和来宾七百多人欢聚上海展览馆宴会大厅,遥祝台湾同胞新春快乐!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白杨首先朗诵了她为联欢会创作的七绝《怀念台湾同胞》:春节把酒倍思亲,隔水干杯两地萦。聚首团圆应有日,风霜雨雪会天晴。白杨女士激动地说:「去年台湾听众来信,请电台播放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录音。这是一部老影片了,台湾听众还来信  相似文献   

11.
正2018年1月,嫁到台湾的黑龙江媳妇韩冬梅,参加了全国台联和台湾中华妇女联合会举办的"回娘家"参访活动。在活动即将结束时,她向黑龙江省台联的工作人员询问可否帮助寻找她失联近20年的亲妹妹,后经黑龙江省台联、牡丹江市台联的多方努力,终于在1月31日她回到台湾后帮助她与妹妹建立了微信联系(此事刊载于台声杂志2018/2月下《月圆人团圆,人圆心更圆》)。  相似文献   

12.
70多年前,台湾船只经常通航通商福建东山岛。有一位家住台湾高雄的海员陈如阜是台湾“海东号”船“大车”(舵手)。他频繁来往于东山与台湾之间,运来台湾土特产,运去大陆的烟茶酒。他认识了一个生得漂亮温柔的东山县城关姑娘廖玉华。廖玉华也看上了这位英俊的台湾轮船“大车”(舵手)。不久,他们就举行婚礼,建立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夫妻恩爱。陈如阜仍旧走船,并且一年中较多时间呆在东山城关顶街的家中,和妻子廖玉华相聚。不久,他们有了爱情的结晶,先后生了儿子陈明范、女儿陈雪琼。这样,陈如阜有两个家,一个老家在台湾,一个妻子的家在东山。陈…  相似文献   

13.
谭畅 《小康》2012,(2):70-73
正在长达一年多的寻子过程中,刘世刚经历了从绝望、痛苦到希望、重逢的悲喜两重天。无论如何,儿子回家了,这个一度残缺的家庭重新团圆,但内心创伤的平复需要更长时间2011年10月25日,贵州遵义红花岗区纪念广场,刘世刚和妻子在一年零九个月后终于见到自己的骨  相似文献   

14.
《台声》2017,(15)
正7月14日上午,由北京市台联主办的郑成功铜像揭幕仪式在北京台湾会馆隆重举行。海峡两岸同胞齐聚台湾会馆,共同见证郑成功铜像的揭幕。全国台联会长汪毅夫、北京市台联党组书记王兰栋、北京市台办副巡视员马振生,郑成功铜像创作者、台湾著名雕塑家陈启村出席揭幕仪式并为铜像揭幕,活动由北京市台联副会长郑大主持。台湾著名雕塑家陈启村耗时4年雕刻完成的铜像,由台湾台南郑成功祖庙赠送,身穿盔甲、外披文袍、挺  相似文献   

15.
万能工商,乃台湾私立万能工商专科学校之简称,由万能工专增设商科改变而来,是台湾一所颇有名气的工商专科学校。而南京东方语专,乃南京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之简称(注①)二者一在台湾,一在大陆。但二者都是非常著名而且负有时代任务之高等专科学府,且二者还有诸多内在之联系。台湾万能工商之前身即万能工专,创办于1969年秋季。其创办人即为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之老师——庄故教授心在先生。笔者乃南京东方语专韩语科学生,1949年自南京经杭州、南昌、广州而到台湾。当初曾执教于南台湾之高雄。有一天报载台北侨心纺织公司董事长庄…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三首台湾乡愁诗的赏析,展现了自五十年代以来风靡于台湾的、在台湾与大陆隔离的生活环境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学——“乡愁文学”,表现了当时台湾诗人回归祖国的“归属感”、思归不得的“幻灭感”和对祖国母亲可望而不可及的“遗弃感”。反应了诗人们强烈的渴望祖国统一,两岸团圆的情感。  相似文献   

17.
王锋 《人民公安》2007,(15):34-36
从1996年起,楚兰修老人踏破铁鞋,四处寻找儿子以敦促其投案自首。11年中,儿媳负气离家、病痛、丧夫等一个个打击接踵而至,但楚兰修从没有放弃让儿子投案自首的梦。  相似文献   

18.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前所长、著名台湾问题专家范希周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04 年10 月31 日在福州逝世。     范希周教授是福建省寿宁县人,1950 年 1 月23 日出生。1984 年从厦门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1987 年 3 月起先后担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职务。范希周教授还兼任福建省人民政府顾问、福建省台湾研究会副会长、闽台高校交流促进会副会长、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理事、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全国台湾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等职务。     范…  相似文献   

19.
赵宏 《台声》2003,(12)
由四川省台联主办,成都锦水书画院、台湾台中市四川同乡会和台中市中华老人休闲保健福利策进会协办的“海峡两岸书画联展”于10月24日至28日在四川省美术馆展出。本次展览共展出两岸80名专业和业余作者的书画作品93幅,参展作者中有不少是省、市、全国美协和书协会员,曾多次参加国内和国际书画展览。年龄最大的83岁,最小的26岁。参展的作品,通过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描写,对中华文化的颂扬,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抒发了两岸同胞渴望团圆,企盼祖国早日统一的共同心声和迫切愿望,并以书画为媒,架起)川台两地文化交流的桥梁,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增进了…  相似文献   

20.
寻根小记     
聂先道  郭玉景 《台声》2001,(1):43-43
2000年10月,4位陌生人来到湖南省津市市委台办,走在前面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后面跟着一位70多岁的老妪,由一男一女两位中年人搀扶着。“我是津澧人”,老者前脚刚一进门便迫不及待地说。老人非常激动,颤抖着拉住台办工作人员的手,“我到家了!”  原来老人名叫邹高协,已经85岁了,出生在这里,但是由于离乡多年,老家在什么乡什么保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那个地方叫“百步磴”。邹高协老人14岁随父经商,后弃商从军参加抗日,1949年与太太陈玉华一道去了台湾。老人指着后面的一对中年男女说:“这是我的儿子邹冠军和儿媳妇陈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