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彭语良  文铭 《法制与社会》2011,(30):292-292
本文以程序公正对法律事实正当性的保障为研究对象,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主要介绍了程序公正为法律事实正当性的构建提供相对独立的空间、程序公正为法律事实正当性的构建提供了理性化的运作方式以及程序公正将凸显法律事实建构的民主性特点等内容。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可以参考的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2.
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既交叉、重合,又存在一定的背离。缺少当事人确认的既往隐秘事件与庭审的时空区隔,是其成为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争论焦点的原因所在,而这一区隔及其衍生出来的技术限制和程序限制,又造成了庭审的事实发现活动的程序特色和裁定事实的主观色彩。  相似文献   

3.
肖莉 《法制与社会》2010,(9):249-250
刑事庭审中的事实认定是刑事法庭在刑事诉讼中针对指控进行证据调查,判断指控犯罪是否发生、指控罪名是否成立的特定活动。将这一活动程序化、规范化是司法活动中人权保障在诉讼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具有保障事实认定的准确性,结论合法化,程序规范化及纠纷解决等功能。在程序设置上不仅要遵循程序公正的一般标准,如参与、平等。中立等,而且还必须融入一些特殊的原则,诸如共识性原则,公正与效率并举原则等。  相似文献   

4.
法律事实的形成过程是司法过程的弱点所在。法律事实的形成过程包括两个阶段:一是由生活事实通过证据和证明规则的过滤,形成案件事实;二是案件事实经过实体法规范的裁剪、组合後形成法律事实,其中有实体法规范的作用。法律事实的形成过程中涉及到很多判断因素,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法律事实形成过程的客观化包括两个方面,即心证公开和判决理由公开。  相似文献   

5.
论法律中的事实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麟 《法律科学》2003,(1):15-23
事实是主客观相统一的范畴 ,客观性是指事实的实在性 ,而主观性可以理解为事实的语言性和事实的选择性。事实是纠纷的组成元素 ,我们能够在掌握一个纠纷的部分事实的情况下把握纠纷的面貌 ,并在此基础上作出裁判 ,是由于我们利用了“法律事实”概念 ,因为在既有法律制度范围内 ,裁判对事实的选择受制于法律。事实得到确证才能成为裁判根据。确证事实有多种方法 ,但在大多数情形下要通过证据证明。  相似文献   

6.
法律事实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事实是指在法定的程序空间内,由多方诉讼主体依据既定的规则建构起来的一幅案件事实图景,它是某种法律裁决据以作出的事实依据。法律事实是经过程序法规范过滤了的事实,是依据证据规则而剪裁出来的事实,是主体描绘出来的事实,它具有确定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司法活动的目的应该从发现事实真相转向确保法律事实形成过程的正当性与合法性。理论研究也应该由对于制度的解构或建构的研究转向针对具体的司法过程的研究,从而实现由关注静态的法律到关注法律的动态运作过程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事实婚姻是我国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一种婚姻形式.过去,由于受旧婚姻习俗的影响.婚姻当事人法制观念淡薄等等原因,事实婚姻在我国普遍存在.对事实婚姻如何认定其法律性质,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如何予以保护一直是困扰司法实践的一个难题.本文根据事实婚姻的概念和特征.中外关于事实婚姻的相关立法,结合我国的实际如何从法律上对事实婚姻进行保护提出了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8.
法律事实的概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建军 《法律科学》2004,22(6):43-52
法律与事实存在着相对的区分。法律事实有别于哲学上的事实、生活事实、制度事实,它具有客观性与主观性二重属性及规范性、具体性等属性。法律事实是能够引起法律关系演变的事实。站在司法裁判的立场上来看,法律事实是由法律所规定的,被法律职业群体证明、由法官依据法律程序认定的"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9.
慕文霞 《法制与社会》2013,(31):233-234
本文以部门行政事实行为为研究视角,通过与劳动保障行政法律行为作对比,同时结合一般行政事实行为的基本理论,系统论述了劳动保障行政事实行为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劳动保障行政事实行为的基本含义以及特征;二是劳动保障行政事实行为的基本意义和价值;三是劳动保障行政事实行为的基本类型与形式;四是劳动保障行政事实行为的规范化和救济途径.  相似文献   

10.
论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的一般关系是 ,客观事实是法律事实的基础 ,法律事实是客观事实的再现或者反映 ,法律事实必须以客观事实为追求目标。法律事实对客观事实的追求是通过一系列证据法上的制度设计实现的 ,能否最大限度地确保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相一致 ,是衡量证据规则是否成功的基本标志。法律事实一般应当与客观事实相符合 ,但由于种种原因 ,也可能产生不一致的情况 ,包括无奈的不一致、错误的不一致和有意的不一致。  相似文献   

11.
清洁生产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手段,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础,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实施清洁生产能够达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双赢,因此,必须通过立法为清洁生产的推行与实施作出制度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印大双 《政法论丛》2014,(6):121-127
法律推理过程包含着权力与利益、应然与实然、确定性与妥当性、客观解释与主观解释等矛盾,法律推理促动法律规范由普遍规则到个案规则适用,法律推理涉及法律事实认定、法律规范识别、法律价值追寻,涉及推理主体关于知识论与实践理性的思考,法律推理的重心由立法领域到司法领域、由法律本体论到方法论、由法律移植到制度理性整合、由宏观论证到微观分析的转向。法律推理呈现内部逻辑强制与外部言说理性互动的特征,已经由法律文本所体现的规范层面转向法律施行的实践层面,形成事实与价值、事实与规范的交互流转。  相似文献   

13.
司法裁判中法律事实与法律规范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学界关于司法裁判中法律事实与法律规范关系的论述,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推论关系、归类与涵摄关系、等置关系、评价关系。这四种方法在司法判决中各有其作用,但是学者们往往各执一端,将四者割裂开来。而实际上,逻辑推论关系确保了推理形式的正确性,而价值评价则保障了推理的实质合理性,归类与涵摄关系重点关注的是法律推理大小前提如何结合的问题,而等置关系似乎可以作为衡量归类或涵摄是否妥当的一个检测器。司法裁判中将四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判决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4.
论法制保障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面临着严峻的环境资源问题,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我国解决环境资源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法制保障具有稳定性、强制性和权威性的优势,对于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应当通过强化政府责任、规范企业行为和保障公众参与等途径来加强法制保障,为实现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而努力。  相似文献   

15.
诉讼法学界关于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的争论是针对法律事实的认定标准所产生的分歧,但是,争论并没有跳出主观与客观、事实与价值、形式与实质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而要探究法律事实的形成,必须重新考察诉讼活动的性质,进而实现分析进路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换。法律事实建构论的提出就是这种分析进路转换之后的结果,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必须对法律事实建构论的限度保持必要的警醒。  相似文献   

16.
案件事实的形成及其法律判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法律判断根据的案件事实区别于客观事实和规范事实,案件事实是在客观事实基础上依据规范的事实要件构筑的。案件事实及其判断既为法律规范所规定,又为社会生活实际所制约,兼有主客观共居的属性。案件审理中的事实认定与法律判断,不是两个可以简单分开的阶段或过程。案件事实和可得适用的法律的发现及其判断,几乎是同步进行并相互制约的。  相似文献   

17.
国家在推进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时,应针对高科技企业风险投资的特点,尽早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法律保障体系。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探讨我国风险投资的法律保障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18.
孙日华 《北方法学》2011,5(6):15-23
对于司法过程中的事实问题,始终存在着多种分类。大多数都是在静态意义上对事实进行划分;事实只有在司法过程中才有意义,事实需要在司法过程中进行动态的考察。从客观事实的发生、案件事实的陈述到裁判事实的建构,是诉讼参与人、法律规范、证据等各种因素整合的结果。裁判事实的最终形成是在法律理性主导下进行的事实演化;事实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静态意义上的分类并不是司法过程中事实的真实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