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共需求增长公共政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当前要有效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凸显出来的矛盾和问题,建设一个和谐社会,必须进行公共政策转型.  相似文献   

2.
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注重政策出台以后,如何实现政策的既定目标。公共政策执行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主要划分为三个流派“:自上而下”学派,“自下而上”学派和“首长——职工”学派。要想成功地实施一项公共政策,就必须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公共精神与公民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芳 《岭南学刊》2008,(5):44-47
公共精神是民主社会公民所具备的基本美德;公民参与是公民精神的最直接体现。我国社会公共精神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公民参与的主动性、有序性和有效性。我们应该在引导公民参与公共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塑造公民的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4.
《创造》2009,(5):6-6
近些日子,看到主流媒体纷纷在讨论关于“穷人统计”与“穷人政策”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5.
论公共精神     
现代国家中的个人以公民身份建构起不同层次的群己关系,公民资格中的公民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支撑起公共生活的骨架,包括社会和政治两个层面的公共精神赋予公共生活以生命意义。当前,我国公共精神呈现出衰落和弘扬并存的阶段性特征,其发展受制于市场经济改革不彻底、政治体系的吸纳功能不足、社会向上与向下矛盾发展的变化趋势、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建构与撕裂等挑战。因此,公共精神的涵养需要我们变维稳思维为维权思维,从制度的配套和程序的可行两个方面使公民的权利内容和保护落到实处;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精细化;以过程监管来鼓励社会自组织;以增强公民的权利行使能力为目的,培育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6.
梁建东 《北京观察》2002,(12):12-15
关于中国人缺乏公共精神的谈论已不是最新的话题,并有不少文章从传统文化、政治制度和社会构造等多方面对这种公共精神普遍缺失现象的根源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提出了许多很好的解决途径,但明确将公共精神与公民社会联系在一起的文章并不多见.本文旨在全面分析公共精神与公民社会的辨证关系,以从社会结构的层面探索重树中国民众公共精神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论公共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政府再造的核心理念就是要建立所谓的企业型政府 ,而企业型政府的建立和实现 ,是需要一群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公共管理者。文章通过对企业家精神的分析 ,提出了公共企业家所应具备的一些基本素质和行为特质。  相似文献   

8.
法治精神和公共精神是促进美国社会自我治理和变革发展的民情要素。诚然,美国社会的法治精神和公共精神的产生有其自身的国情背景,并且其法治、公共精神处在资本主义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主导之下,这与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追求的法治、公共精神有着本质区别。然而,在现代社会治理中,法治、公共精神的作用与意义已得到验证,法治、公共精神的培育有其自身规律,其中的先进经验是可资借鉴的。  相似文献   

9.
公共精神之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景云祥 《前沿》2006,(4):209-216
城市治理中经营城市理念的引进,在实现城市管理理念根本转变的同时,也将市场精神与公共精神协调的问题迫切地提了出来。城市治理中为防止种种偏向,必须以正确把握市场精神与公共精神之间的关系。城市经营中市场精神与公共精神之间既存在冲突,又具有某种贯通。城市经营中,必须在正确认识这种关系的基础上以政府再造中对政府公共性的强调促进市场精神与公共精神的协调。而政府再造又要以市场调节为基础、以政府再造为关键、以公民参与为推动、以依法办事为保证。  相似文献   

11.
马斌 《传承》2010,(24):108-109
公共精神是指孕育于公民社会之中,位于最深的基本道德和政治价值层面的以社会发展为依归的一种价值向且渗透于政治经历文化领域的精神传统。公共精神具有四种特征,源自古希腊,卢梭的公民观是对其的继承和发展。公共精神精神的培育依靠教育和参与两种方式而得以形成。而对西方公共精神的分析有助于当代中国公共精神的塑造。  相似文献   

12.
农村社区建设实践中普遍凸显出了村庄内人际关系冷漠,社区关联度降低及社区自身整合能力弱化这样一个让人不得不正视的问题。然而反观当前农村的现实,公共空间日益狭窄、村庄“核心人物”空心化、国家大文化的“草根性”缺失、农人“搭便车”行为的普遍化以及党的合法性弱化与多神信仰的复兴等均是导致乡村公共精神不断弱化的制约因素。面对当前乡村公共性缺失的困境,如何探索新的路径培育乡村公共精神,增强村民的共同体认同感来加强社区自身整合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提升公民政治素养,是党的十七大以来重要思想之一。《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根据这一精神,在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提出: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相对于原来课标(实验稿)观点,第一次出现了公共精神概念。什么是公共精神?它与教材中提到的公民意识有何不同?我们可以从其产生、概念、内涵、性质和特  相似文献   

14.
公共精神的失落主要表现为公众的公共参与意识淡薄、公共参与知识和能力不足。造成公共精神失落的根源,在于个体化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改革的不充分和传统政治文化对公共精神的消解等。为此,需从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和文化建设层面加以矫治。  相似文献   

15.
传统熟人社会中的道德主要是一种调节、维系私人间关系的道德,这种道德侧重于从积极的角度要求行为者为特定的对象去"做"点什么,以帮助、成就、满足对方,即它主要措意于处于特定私人关系中之人们彼此之间的"义务"。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我们需要强化调节陌生人之间关系以确立基本公共生活秩序的公德意识和素养。公德首先并主要从消极的角度来规范、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其所主要措意的,是对人们不受别人干扰之"权利"的尊重。调节私人间关系的道德可以通过正面示范来建设,而强调"不能够做什么"的公德意识只能更多地依赖于树立"反面教材"来培育。公德所要确立的是公共生活之基本秩序的底线,而真正有生机有活力、能增进公共福祉的公共生活,则依赖于社会成员更积极的"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16.
陈伟 《岭南学刊》2012,(2):30-34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仅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更要强化精神层面的建设。其中加强公共精神的塑造,使社会管理的“硬法”之治与“软法”之治兼行,意蕴深远。为此,治国理政需从正心固本、善用软权、共治同进、价值实构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7.
公共政策的非公共化:寻租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公共政策作为一种正式的制度安排 ,在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时应遵循公共利益最大化原则 ,这是公共政策“公共性”的本质属性。但寻租现象的存在往往导致公共政策的非公共化 ,利益集团和一些自利的公职人员以公共利益为代价谋求其特殊利益 ,从而导致公共政策偏离公共利益最大化原则。本文主要运用公共选择理论探讨制度非均衡状态下寻租与公共政策之间的共生关系 ,指出“租”本质上内含于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之中 ,寻租破坏了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又将导致新的制度非均衡。  相似文献   

18.
公共精神与公民道德建设同属精神文明建设范畴.公共精神和公民道德建设具有内涵的一致性、特点的统一性和目的的协调性等特点.提倡把公民道德建设和公共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以弘扬公共精神为契机,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9.
吕道云 《传承》2009,(8):100-101
公共精神与公民道德建设同属精神文明建设范畴。公共精神和公民道德建设具有内涵的一致性、特点的统一性和目的的协调性等特点。提倡把公民道德建设和公共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以弘扬公共精神为契机,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中国,随着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演进,舆论监督的巨大作用日益显现,它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反腐倡廉、推进民主、实现法治的重要支持力量。同样,舆论监督对于在社会中构建和传播公共精神也有着不可或缺的助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