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谈误国这个成语说的是以王衍为代表的西晋名士崇尚虚无、空谈名理、无心国事、终至亡国的故事。将亡国之咎归诸清谈,既是当时士人痛定思痛的自责和反省,也是后人评说这段历史的共识,只是糟蹋了清谈这样一个词汇。  相似文献   

2.
饿死蔡京     
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帝和相,犹如一块硬币的两面。帝好,相不好,不至于亡国;帝不好,相好,也不至于亡国;但是,帝不好,相也不好,那这个国家就非完蛋不可。  相似文献   

3.
在周作人浩如烟海的文字中,提到明末清初吴梅村之处不多,偶尔涉及也是一笔带过。比如在《苦茶随笔》中,谈及《礼记》中“乱世之音怨与怒,其政乖”时有云:“孔颖达解亡国为将欲灭亡国,这也不对,亡国便干脆是亡了的国,明末那些文学或可称之乱世之音,顾亭林傅青主陈老莲等人才是亡国之音,如吴梅村临终的词也是好例。”当然,周作人谈得不多,不等于他对吴毫无兴趣,倒极有可能因为这个人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因为不愿在这面镜子中看到自己而有意回避--这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自卫机制”。  相似文献   

4.
标题即一悖论,按照一般的常识,励精图治的总是那些圣明的帝王,如唐宗宋祖,秦皇汉武,康熙乾隆。而亡国之君,不用说,那自然要么昏庸,要么残暴,要么糊涂,要私就是兼具三种特色的扶不起的刘阿斗式的人物,因此,将崇祯定位于励精图治的亡国之群,就好像说某人是个奸诈的好人,某人勤奋地偷懒,某人辛苦地享受一样不合逻辑。  相似文献   

5.
南唐后主李煜的亡国之辱让后人为之慨叹,并令人同情。而他如果不沉迷于‘声色犬马’、‘书画诗词’中又怎么会有亡国之恨?但是,李煜的亡国也有历史原因,先帝战事败北,留给他的是一个沉重且无法挽回的局面,在这万般无奈之中,他只好躲在后宫,苛且偷安,这是残酷的政治现实为他带来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6.
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也是海峡两岸关系的重中之重。若从历史的长河里选取4个时间节点,正可见证两岸关系的重要变迁。 1895:曾经“亡国去史”的磨难 1894年,中日甲午之战以清廷的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7.
阎秋凤 《人民论坛》2015,(2):190-192
清谈指的是魏晋时期一种清雅玄妙、高蹈超俗的谈论。清谈之所以与误国联系在一起,有其特定的历史形成环境。清谈误国并非后人所加,在清谈盛行的魏晋时期特别是西晋亡国之后,痛定思痛的东晋士人将亡国之罪归咎于清谈,并运用舆论的力量对清谈给予了无情的声讨和挞伐。  相似文献   

8.
《台声》2009,(2):78-81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史上,有位帝王出身的文学艺术家--北宋徽宗赵佶。他虽为亡国之君,治国无道,却在文学艺术史上成就斐然,彪炳青史。赵佶的书画,承前启后,创派开宗。  相似文献   

9.
段扬 《今日广西》2010,(24):47-48
历朝历代的封建帝王,不爱珍珠者,少。爱珍珠爱得最丧心病狂的,莫若亡国之君南汉后主刘鋹。刘鋹是五代十国时南汉政权的第五位君主,也是最后一位君主。他16岁在南汉都城广州继位,在位14年,年号大宝。南汉政权,是一个仅有67年江山社稷的短命政权,  相似文献   

10.
国家战略是指导国家长期生存的总体思想。就其学术性质而言,它是国家管理者运用和发展国家力量以实现由国家利益所决定的国家目标的一种艺术。国家战略研究意义何在?或者,国家战略的学术研究真的就关系到国家兴亡吗?是的,迦太基亡国,蜀汉开国,苏联崩裂,美国霸权,...  相似文献   

11.
事实上,以前我们在外国的侵略下,生怕亡国,痛恨自己的祖宗不长进,现在我们既然已经站起来了,为何不能跟祖宗道个歉,说我们终于明白了,他们留下来的遗产最终还是我们能够站起来的最重要的根据。  相似文献   

12.
楚国灭巴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史书关于“楚国灭巴”的有关记载及学术界对“楚国灭巴”的四种主要观点作了考证、置疑,认为:所谓“楚国灭巴”是不存在的,史书中一些貌似可以说明楚国灭巴的史料其实均别有所指,巴人之最终亡国灭族是在前316年秦灭巴蜀,史有明载。  相似文献   

13.
酒池肉林     
“酒池肉林”出自《史记·殷本纪》,这个成语故事讲的就是:殷代的亡国之君纣王暴虐无道,沉湎于酒色,宠爱有苏氏美女妲己,专听妲己的话。他叫宫廷乐师给他创作各种淫靡的乐曲歌舞,经常在沙丘召开盛大的晚会,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的思想与清初反清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作品的悲剧性冲突是贾宝玉所代表的民族解放要求和清朝民族压迫的冲突。贾府破败抒发的是亡国悲痛。  相似文献   

15.
传说一千多年前,亡国的君主李煜被押往开封时,随身只带了两样东西——徽墨和歙砚。自古以来,就有“天下墨业,尽在徽州”的说法。清代的四大制墨名家,皆出自徽州,全盛时期,它们占据了全国90%的墨市场。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书写工具,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危机。  相似文献   

16.
至死不悟的崇祯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前两位荒唐怠政的皇帝比起来,崇祯帝算是勤政的。但是,明政权不亡于万历,不亡于天启,而偏偏亡在崇祯帝手里,这大概是崇祯帝至死都没能想通的。因此,临死之前,他还要强辩什么“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把责任一古脑儿推到大臣身上。以至后人在研习明史时,也有人对崇祯的遭遇颇表同情。但细绎崇祯执政17年的历史,就不难发现,崇祯帝戴上“亡国之君”这顶颇带晦气的大帽子,虽是历史大势使然,但也与他执政无能、治国无方而只会作秀密切相关,因此并不算太冤枉他。“勤政”,犹如病急乱投医客观地说,崇祯帝执政17年,时间并不算短。如果他真是…  相似文献   

17.
虞姓起源于虞城以“虞”为姓,始于我国最早的国家──夏王朝。禹分封舜的嫡长子商均到有虞氏地区继续担任有虞氏的首领。有虞氏成为夏代的一个小国,当时已从陕西东迁至今河南省虞城县北(古虞城县旧址),国号“虞”。夏初,虞国有虞思,曾帮助亡国的少康,并将两个美丽...  相似文献   

18.
勾践初任越国国君时,不为百姓着想,又因不听范蠡的劝阻,于公元前494年贸然起兵伐吴,结果被吴军所败,几乎到了亡国的境地。勾践率领五千残兵退守稽山后,力图复仇雪耻。他一面任用文种等有识之士,与吴国议和;一面汲取教训,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取信于民,恢复国力,促进人民生活的安定和国家的繁荣。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上下同仇敌忾,终于大功告成。  相似文献   

19.
选才与眼光     
公元280年,吴为西晋所灭,亡国之士蔡洪听说洛邑(今之洛阳)幕府初开,正在求才寻贤,便前去应召。按理说,蔡洪能挺身应举,这是求之不得的,洛邑人理应欣然许诺才是。可是没想到却遭到洛邑人的好一顿奚落:“你这个亡国之士,有什么异才,也敢来应举!”于是蔡洪答道:“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大禹出于东夷,文王出自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处?”  相似文献   

20.
张炎是宋末元初临安词人群的重要代表,他由富家公子而为漂零之遗民,目睹凌烟废堕,阅尽人生沧桑,以词人之敏感细腻之心咀嚼亡国失家之痛,此情此痛从其西湖词中可窥一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