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梁卫华 《法学杂志》2006,27(5):130-132
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对宪法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宪法是人民群众将通过斗争从执政者或统治阶级手中争取到的民主权利法律化的成果,宪法在本质上是限制执政者权力的法律,宪法体现的是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不体现人民群众意志、得不到人民群众认可的“宪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宪法,最终必被人民群众和历史所唾弃,而无视人民群众民主权利和力量的执政者、政权、统治阶级乃至社会制度,或早或迟最终必被人民群众所推翻。当前我国宪法学界对宪法及其本质的认识陷入了误区,只有去伪存真回归历史唯物主义的轨道,才能揭示宪法和宪政发展的内在规律,提高我们党依法执政的能力,树立社会主义宪法的权威,建设社会主义宪政,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2.
宪法的类型     
根据宪法的阶级特性,它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资本主义类型宪法,一类是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不同类型的宪法,都是社会阶级力量对比的反映,并且随着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而变化。资本主义类型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产生的。它体现着资产阶级的意志,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是巩固资产阶级专政的工具。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无产阶级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是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保  相似文献   

3.
宪法的类型     
根据宪法的阶级特性,它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资本主义类型宪法,一类是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不同类型的宪法,都是社会阶级力量对比的反映,并且随着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而变化。资本主义类型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产生的。它体现着资产阶级的意志,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是巩固资产阶级专政的工具。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无产阶级领导下广大人  相似文献   

4.
宪政与自由     
《法学》1989,(5)
在法学家看来,自由意味着行为主体能够预料到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后果,他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不应受到任意意志或力量的摆布。在法治国家,预料及判断公民行为后果的标准只能是法律,法律的标准是宪法,宪法的标准是宪政,宪政的标准是自由。这样,宪政与自由便不可分割地联系起来了。在实质意义上,法律、法治、宪法、宪政与自由等概念是一致的。宪政的实质在于通过对政治社会中的主要政治力量(国家或政府)权力的限制和制约,  相似文献   

5.
宪政视野里的社会制度观念批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吉玉泉 《行政与法》2004,2(2):55-57
在习惯话语中,社会制度的概念语义被人们自觉或自发地渗入了太多的道德评价的内容。社会制度在承载了政治的意识形态的观念性选择动机后,失去了其自身本应具备的自在性和一般性。通过社会革命实现的政治国家权力体制的更替更加强化了社会制度选择动机中的阶级意志含量。笔者试图通过对社会制度概念的比较分析,着重于考察在宪政体制的背景下,在观念层面对社会制度的应然语义解析,研讨在宪政背景下的社会制度的合理安排。  相似文献   

6.
美、法两国违宪审查制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它规定了一国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在国家活动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保障宪法的实施自然也就十分重要.当前,世界各国普遍建立起了违宪审查制度.本文力图对美国和法国这两种最具特色的违宪审查制度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对我国的民主宪政建设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7.
<正> 资产阶级代表制度是资产阶级议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解决资产阶级国会议员的产生、监督、罢免以及权利和义务等问题。资产阶级代表制度体现资产阶级的意志,反映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力量对比关系,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重要工具。随着资  相似文献   

8.
在经历了无法无天的十年动乱之后,在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大好形势下,一部合乎国情、顺乎民意的新宪法诞生了。它将成为我国新的历史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那末怎样来保证宪法的实施呢?鉴于建国以来制定和执行宪法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人们普遍关心这个问题,议论这个问题,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笔者试就实施新宪法的根本保证谈几点看法。首先,实施新宪法的根本保证在于阶级的力量。列宁说:“什么是宪法?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真正承认这些权利的保证在哪里呢?在于人民中意识到并且善于争取这些权利的各阶级的力量。”通常说,宪政运动从属于革命运动,没有革命又何来宪政,没有取得革命的胜利并建立国家政权,也无从制定宪法。没有阶级的力量作后  相似文献   

9.
美法违宪审查制度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它规定了一国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在国家活动中居于核心地,因此,保障宪法的实施十分重要。当前,世界各国普遍建立起了违宪审查制度。本文力图对美国和法国这两种最具特色的违宪审查制度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对我国的宪政建设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0.
中国宪法的宪政取向与缺失--基于中国现行宪法的文本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人类政治智慧的发明中,宪政是最有可能实现民主、自由、人权、法治和公正,最有利于保证社会秩序和国家稳定的制度设计和价值理念,现代宪政蕴含的逻辑至少包括人民主权、宪法法律至上、尊重和保障人权、权力机关优位、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监督和制约公权力等方面.我国现行宪法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现代宪政文明的价值取向,但仍存在着宪法价值取向上国家主义至上和过于理想化倾向、宪法基本原则表述不明确、公民基本权利与自由保障乏力、国家权力分配体制不明确、秩序缺位和面临宪法实施困境等宪政缺失.对此在宪政建设过程中必须予以正视,以弥合宪法与宪政的差距.  相似文献   

11.
<正>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实现阶级专政的最有效的法律武器。因此,掌握国家统治权的统治阶级总是千方百计地利用各种措施去维护体现其阶级意志的宪法,使之得到认真的遵守和执行。其中加强宪法的法律保障就是一个重  相似文献   

12.
张楠 《法制与社会》2011,(7):168-168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着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宪政是以宪法为依据治理国家的民主政治。宪政建设是建设法治国家、建设政治文明以及制度强国、兴国的必由之路。要加强中国的宪政建设,必须认真对待宪法,高度重视宪法的监督实施;加强和改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高度重视宪政的具体制度、具体程序的建设;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发展党内民主;并且必须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  相似文献   

13.
<正> 一"法律就是取得胜利、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的体现",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讲,法,才是"政治之子",而作为根本法或总章程的宪法却是"政治性特别强的法律"。浓厚的政治性对政治变革时代的宪法提出了双重要求:1.由于宪法规范高度原则性和简括性的特点,以及宪法预测能力的局限,更因为国家  相似文献   

14.
陈沅 《江淮法治》2010,(16):50-51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集中表现了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我国宪法的产生及其实施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运作紧密相关,可以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宪法产生和实施的前提.是宪法得以成为国家根本大法的重要因素;而宪法则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以完善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和保障。  相似文献   

15.
限于篇幅,本文无法对曹思源的《修改宪法的再思考》(以下简称《再思考》)进行全面的评论,而只能对其核心部分——反对四项基本原则——加以剖析,供同志们研究。 一、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阶级本质的准确反映 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都是规定有利于统治阶级的国家制度的。特别是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一阶级手中,谁是统治阶级,谁是被统治阶级,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各阶级间的关系怎样,这些体现国家阶级本质的根本性问题,在一国宪法中占有重要地位。资本主义宪法反映着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贯彻了资产阶级专政的原则,社会主义宪法反映着社会主义的  相似文献   

16.
关于宪法本质的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宪法本质的理论张庆福,王文彤关于宪法本质问题,与宪法的概念一样,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理论。就宪法所体现的意志来说,有神志论、全民意志论、意志调和论和阶级意志论等。神志论神志论即神的意志论,是把宪法的本质直接或间接地归结为神或上帝的意志,宪法是神或上帝...  相似文献   

17.
1991年 12月 2 6日 ,苏联解体 ,俄罗斯重新成为一个独立的联邦制国家。在经历一番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之后 ,1993年 12月 12日俄罗斯联邦以全民公决形式通过了《俄罗斯联邦宪法》 ,即俄罗斯联邦现行宪法。这部宪法确认了苏联剧变、俄罗斯联邦独立的事实 ;规定了俄罗斯联邦宪政制度的基本原则 ;指明了把俄罗斯改造成为资本主义宪政国家的前进方向。由于俄罗斯联邦目前尚处于经济政治体制的转轨期 ,因此 ,俄罗斯联邦现行的宪政制度也带有过渡性质的特点。那么 ,过渡时期俄罗斯联邦宪政制度将会发生什么样的调整和变化 ?1999年 8月法律出版社出…  相似文献   

18.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其主要功能之一是为了保障人权,而人权要真正得以保障则依赖于宪法和宪政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其中违宪审查是现代国家实现人权保障的众多制度中一项最重要的基本制度,它是实现宪法的人权保障功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范军  王瑶 《行政法制》2005,(1):10-11,15
一、对传统宪法概论的介绍与分析,综合来看,目前我国宪法学者对宪法概念的界定表述不一,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说法:1、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是根本大法;2、宪法是集中表现统治阶级意志的国家根本法:3、宪法是反映各种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法;4、宪法是分配法权并规范其运用行为的根本法;5、宪法是调整立政关系即人们在确立国家重要制度和决定国家重大事情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法律规范体系;6、宪法乃是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有意识的组织政治共同体,以及由该规则所构建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20.
当代俄罗斯宪法是社会转型期仿效西方的宪政模式进行构建的,在传统与现实、制度与实践的交互作用下,俄罗斯的宪政之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宪法本土化过程.作为后发外生型宪政代表的俄罗斯宪法及宪政与作为先发内生型宪政典范的美国宪法及宪政,在宪法及宪政产生的深层背景、与相应法律文化体系的关联、宪法文本内在的差异、宪政实践中的危机与困境等方面存在诸多的可比较性.这种比较所及的不单纯是法律制度层面的问题,在更深层次上是一个包客了民族、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综合性的大文化问题,这对于后发外生型国家克服本国宪法及宪政的发展与完善过程中遭遇到的困境与危机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