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自产生以来就被打上多元表征的印记,因为与文化有关的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都是多元的。从远古到今天,由于实践的多样、生活的多彩、交往的多元等,造成文化边界、文化内涵和文化叙事不断地变化,人们对文化含义的认识也在社会实践中曲折延宕。反映文化静态表征、动态表征、能量表征、差异表征的"创造说"、"本质说"、"交往说"、"人化说",都是试图揭示文化内涵的叙事形式,这些说法是一定层面上和一定视角下的学术见地,为我们研究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和经验积累。  相似文献   

2.
曹凤霞 《人民论坛》2012,(5):132-133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是文化表达的重要工具。"流行语"是媒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混合媒介时代"流行语"的变化,折射出不同时期人们价值观的变化,是中国人生存状态和社会现实的记录,融入到文化中,浓缩当下汉民族文化内涵以及文化传承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而言,传统文化中"重仁"的道德观、"重义"的价值观和"重和"的社会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4.
由于"法律文化"的概念众说纷纭,考察"法律文化"的实际"所指"就成为明晰"法律文化"的多个面向和多重内涵的好方法。所谓法律文化之"所指",是指探究学者是在何种意义上使用"法律文化"一词,又是采取何种方法对"法律文化"该层意义进行研究。历史和社会是法律文化的两重维度,它们分别指涉从传统延续下来的价值及特定时代的社会结构和权力结构。受文化人类学的影响,法律文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典型范式:以"地方性知识"为基础的民间规则和自发秩序的描述、从象征符号出发的意义阐释以及进行"理想类型"划分的文化模式归纳。在中国语境下,"法律文化"与"法律"存在紧张关系,这使对于"法律文化"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困境并酝酿着新的方法论超越。  相似文献   

5.
正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命题。"文化自觉",主要是指我们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是民族自信心增强的一种反映,是在全球化进程中对中国文化发展趋势的一种重新定位。1997年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命题时,就是针  相似文献   

6.
文化正义问题是文化建设的突出主题。"文化正义"是主体正义、制度正义和交往正义的复合建构。维护文化平等、保障文化自由、促进文化分享是文化正义的内在价值。尊重文化形象、优化文化环境、净化文化市场是文化正义的外在价值。"正义文化"是具有公心的主体文化、具有公理的制度文化和具有公义的交往文化的统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把弘扬文化正义和建设正义文化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7.
周凯 《人民论坛》2010,(4):120-121
以孝文化为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经济价值,对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孝文化是招商引资的"梧桐树",是文化旅游的"吸铁石",是繁荣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兴奋剂",是企业凝聚人心、增强效益的"润滑剂",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8.
"守雌"、"贵柔"是凤文化的思想内涵、致思方式和处事法则,是凤文化显著特征。庄子所表现的浪漫主义追求和屈原所展示的浪漫主义精神构成了凤文化的价值理念。"呜将惊人"的腾飞超越精神,是凤文化所展现的強大精神力量。龙为阳刚,凤为柔美,龙凤的结合和并驾齐驱,成为炎黄子孙世代敬仰、崇拜、弘扬、传承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9.
公共文化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根基",文化秩序是研判治理能力的价值基础,通过公共资源的公共性配置通向文化治理的价值旨归。文化治理的价值诉求体现在"公共性"建制的复权与创生逻辑,通过公共性再造,透视公共价值观趋于消解的多元文化面向。文化机制的理性共识促成了"批判"与"整合"文化取向的目标达成。政府作为"文化强国"的主导者与公众作为"文化权利"的拥有者共同整合文化公共性的建构方向。因此,公共文化治理过程中文化资本要素的价值排序是价值建构的基础,文化治理渠道彰显了文化"工具理性"与"目的理性"的价值耦合,基于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这一载体共同推动公共文化治理的相向共生。  相似文献   

10.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民族自立、国家自强的历史呼唤。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我们党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源泉,是抵御文化侵略和"西化"、"分化"的文化堡垒,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条件。要热爱和学习民族文化,积极投身文化建设实践,正确处理一元与多元、继承与创新、批判与吸收的关系,强化政策制度保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毛天虹 《人民论坛》2015,(5):172-174
自从斯诺先生提出"两种文化"的命题以来,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这"两种文化"的割裂、冲突,一直是当代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而关于这"两种文化"融合汇通的"第三种文化"的理论研究更是一个难题。因此,以生态文化为视角研究探讨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交融,进而形成以"生态"为核心的"第三种文化",对推进生态文化的研究和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云德 《人民论坛》2012,(17):148-149
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文化的"民主化"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文章通过梳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的民主化议题,认为在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民主化必须以民族文化为核心,民族性应该是民主文化的主体和精髓。丢弃民族文化、主张"拿来主义"的做法,会使文化的全球化偏离"民主"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3.
杨自新 《创造》2003,(12):39-40
一、德宏具有丰富而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资源1、内涵丰富而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德宏是祖国西南边陲一块神秘、美丽而又充满希望的孔雀之乡,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德宏作为傣族文化圈的发祥地,是黄河文化和恒河文化的交汇地。早在三千多年前,司马迁《史记》中即有"滇越"、"乘象国"的记载。唐宋是宋"金齿"部落属南诏和大理国管辖。明中期,在勐卯一带兴起了强大的傣族思氏封建领主政权。自元末起。中央王朝在德宏傣族地区设立土司,明清发展为10个较大的土司区域。由于中原文化、外来印度文化和本地传统的文化不断交汇,使德宏少数民族文化呈现…  相似文献   

14.
《天津政协公报》2012,(7):13-16
<正>"十二五"时期是天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建设"天津市文化创意产业"是推进提升现代服务业能级的重大举措。一、将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领航区"作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抓手1、2011年,中央提出重要战略部署。"十七届六中全会"经过慎重论证,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赋予了文化产业抵御金融危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满足现代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文化的红色性质、内涵、外延和效果正在引起思想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杭州湾文化"概念的问世可以解释和诠释现代中国红色文化的奥秘和奥妙。但对"杭州湾文化"概念及其内涵至今还缺乏一种系统和全面及其精准的学术表达。现代中国红色文化其实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种子"与"杭州湾文化"的"文化土壤"和"文化氛围"结合的产物。但"杭州湾文化"一直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和整体的概念被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注意。这与陆地思维还在主宰中国人的思想有关。"杭州湾文化"不仅是中国和世界最早的文化,而且也是中国最现实最有力的文化。人类至今经过7000年发展的几乎各种文明形态都在这个区域进行过沉淀,并且至今还在散发一种新型的、现代的、创新的文化力量。这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以杭州湾为中心和核心并且围绕杭州湾所形成的"杭州湾文化"的内涵和机理进行系统挖掘、有机梳理、整体表述和综合发力。  相似文献   

16.
故宫"四重门"事件反映的是与公共文化服务密切相关的根本性问题——"文化失灵"。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的文化失灵现象是指,公共文化服务主体背离文化的公共性和文化的公共服务宗旨,强化市场所遵循的资本和效益的逻辑而导致公共文化服务的"经济化",或者因政府过多干预而导致公共文化服务"行政化",直接的后果就是文化在资源配置和共享方式上的公共性丧失,以及公共服务中的文化"空洞化"。  相似文献   

17.
罗成雁  官秀娟 《创造》2019,(3):14-20
文化自信是主体对自身文化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同的心理状态和深厚感情,表现为主体对其文化身份和文化规范的高度认同。从文化领域"自我教育"到作为"四个自信"更基础的自信,文化自信强调文化建构主体、整合集体的功能,以文化的身份认同和规范性层面实现主体的文化治理。文化兼具治理对象和治理手段的双重属性,以文化自信增强政治认同和民族认同,使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因此,文化自信逐渐突显出独特的治理性内涵,成为文化治理现代化的新方略,并由此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人教版《文化生活》对"文化"是这样定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时空上是层层拓展的。因此,我们可以运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对"文化"概念进行层层剥笋,并对与之相关的知识进行串联融合,从而实现对此概念的内部整合和全面理解。  相似文献   

19.
文化"走出去"是党中央根据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制定的在文化领域内的改革开放战略。毛泽东文化思想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尤其是毛泽东对文化本质定义的科学论断及其文化思想中具有开放特质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是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理论基石,对更好地实施这一战略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蒋中崎 《今日浙江》2012,(20):54-55
浙江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从新近发现"上山文化遗址"至今,浙江先民创造了一段段辉煌历史。同时,作为吴越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浙江还有着十分丰富和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从而赢得了"旅游胜地"、"文化之邦"等美誉。从浙江文化的生成结构与生成状态看,浙江地理条件、地域环境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差异,是影响浙江文化,特别是影响浙江文化特色形成的最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