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计划与市场:两种不同体制的比较姜珍有史以来,人类社会所存在的利益关系是以这样两个前提为条件的:(1)利益的稀缺性。任何社会、任何时候,社会所能提供的资源总是有限的,永远不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经济问题之所以存在,从根本上讲就在于这种利益的...  相似文献   

2.
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是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秩序稳定、人得到应有的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它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中必须注意的重要问题。本文的对象是我国当前存在的不公正的社会价值分配,或者说不合理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结构,试图通过分析我国当前存在的社会不公来探索实现社会公正的途径。一、事实存在着的社会不公用我国现阶段整体实践尤其是作为社会存在发展基础的社会物质生产实践的性质、发展要求和目的对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具体要求为标准,分析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社会公正与否,必然发现我国现阶段事实…  相似文献   

3.
需要是人的天然本性,但并非所有的需要都应得到满足和实现.权利就是得到社会承认并由国家加以维护的人的合理要求.它本质上要高于需要,优先于人的其他需要.利益是人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是人们用来实现和满足其需要的对象和条件.显然,利益是权利的基础与目的.人之所以主张和捍卫自己的权利,实质就是捍卫自己的利益.但权利并不等同于利益.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利益都受法律保护,都可以转化为权利.权利不仅和利益有别,而且它还高于利益,它是人尊严的体现.因此,以人为本应当以人的权利为本.只有以人的权利为本,才能切实保障个人利益,实现个人合理需要.  相似文献   

4.
青年马克思涉足了物质利益问题的研究后曾深刻地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列宁把利益比喻为“人民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利益是由人们的一定需要引起,并与一定的社会关系相联系的;而人的需要是人对制约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外界的依赖和要求。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不仅形成了对某些制约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外界对象的依赖关系,而且形成了对不断更新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依赖关系。但在现实情况下,需要主体(人)与需要客体(主体所依赖的环境要素)  相似文献   

5.
王新华 《求索》2008,(1):69-70
政府相对与社会而言只是工具,因此,政府人只能扮演“公共人”的角色。为此,有必要严格区分“公共权力”与“私权利”,明确“公共人”(政府人)必须拒绝私人意志,排斥私人利益,行为公开透明,让渡自己的“超额权利”。  相似文献   

6.
情绪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它是以有机体的需要为中介的、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能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就会引起人的肯定情绪体验(如满意、愉快、喜悦等),妨碍和干扰需要得到满足的对象则引起否定情绪体验(如不满、痛苦、忧愁、恐惧、愤怒等)。情绪体验与人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特别是在社会交往中发展起来的,因而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对个体的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青少年由于在心理上和身体上的急剧变化,自我意识和独立性的突增发展,他们的情绪体验和表现形式也发生了重要变化,通常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7.
就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来说,人是需要的主体,是需要的目的,而物则是用以满足需要的对象或手段。人与自然界的一切交往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因此,需要便成为人的价值。人如果没有需要,也就失去了价值。但就人与自身、人与人,乃至人与社会的关系来说,人的价值又显示出双重性。一方面,人作为价值的主体或需要的目的,只要一个人存在着,就得有种种需要来满足他。这种需要是主体人向自然界和社会或他人的索取,或者自然界和社会或他人对主体人的回报。另一方面,人  相似文献   

8.
诚信缺失导致了失信者对受害者的否定、受害者对失信者的怨恨、第三者对社会的怀疑,后果是社会关系的日渐消解;试图避免他人知晓自我利益、阻碍他人获取合理利益、方便自我实现不当利益等错误的主体价值依据,决定了诚信缺失的主体自利任性本质;矫正诚信缺失,内因上需要培育认同他人的价值个体、外因上需要形成人人都是目的的文化氛围、保障上需要健全社会诚信的制度机制,实现人我利益的共同关切。  相似文献   

9.
微观察     
《乡音》2013,(10):1-1
如何妥善应对明显增多的社会矛盾《党建》:各种社会矛盾多样多发,但绝大多数是人民内部矛盾,集中表现为利益诉求。不能简单地把利益矛盾视为稳定问题,把诉求群众视为稳控对象。提高群众工作的能力,用解决问题的实效取信群众。党的十八大报告深刻分析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困难和问题,对社会矛盾作出了清醒而准确的判断,并对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当下,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我国社会深刻变革中难以完  相似文献   

10.
朱列玉 《求索》2010,(10):163-165
本文以我国土地征收中的利益平衡问题为视角,研究近年来我国土地征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社会矛盾。对土地征收、土地征收中的利益平衡以及土地征收制度中利益分配格局等问题进行了界定,在对产生当今利益分配格局的原因分析中,寻找我国政策法规的基本思路。本文认为应由立法机关明确界定"公共利益"的范畴,明确土地征收的目的,应选择行政征收的程序模式,并应设置合理的补偿安置标准和建立有效的土地征收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11.
利益主体、利益集团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东升  李若曦 《求索》2007,(1):164-166
对利益的追求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共同点,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当代中国存在着多元化的利益主体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多种利益关系。和西方国家明确的承认利益集团的存在不同,对于我国社会已经存在的利益群体如何通过制度化的演进使其成为合法存在的利益集团.直至今天仍然是个在理论和实践上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在现阶段,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社会地位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境况大相径庭,要使社会保持稳定而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建立合理的利益表达和利益均衡机制。  相似文献   

12.
张莉  吴倬 《甘肃理论学刊》2007,(3):40-43,87
科学发展观有着深厚的人学基础,主要表现为:现实的人和人的存在是科学发展观的立论基点,人的需要和利益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动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价值,人与人和谐相处是科学发展观的生命价值,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3.
进入社会转型期之后,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利益主体,有新的社会利益诉求,这就需要对现有体制机制进行一定的调整和改革,协商民主制度也包括在内。文章回顾了我国协商民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明确了在新时期继续发展协商民主制度的重要意义,反思了我国当前协商民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定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义利之辨:“老三届”人与青年人道德观念之比较■金大陆人们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也就是生活在一定的利益关系中。社会环境包括家庭、社区、单位以及国家发展的大势。所以,与其对应的也就有个人的利益、集体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也可称社会整体利益或人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推进,势必涉及多方的利益关系并将改变现存的经济格局。作为价值观念和规范体系的伦理道德,总要反映和维护一定社会主体的利益。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伦理道德的变化,因此科学发展观与伦理道德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从伦理学的视域看.科学发展观伦理思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强调以人为本理念,彰显了人的目的性和主体作用;(二)追求全面协调发展、注重公平的伦理精神;(三)尊重人的主体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伦理价值目标;(四)突出可持续发展,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16.
庞卫国 《湖湘论坛》2004,17(2):28-31
中国共产党确定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从对客体属性、功能的判断来看,人是历史的主体、基础、目的和动力;从对主体需要的解读来看,中国共产党的需要就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及其实现;从客体属性转化为主体需要的现实可能性来看,当代社会提供了客观条件,中国共产党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其利益取向完全符合社会普遍利益,所以"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确定是合理的,科学的.  相似文献   

17.
试谈社会利益群体与利益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而社会的利益群体和利益结构是调整的基本对象。如何有效地协调利益群体,合理地改善利益结构,关乎到社会的公平与安定,因此,深入地研究我国社会的利益群体与利益结构是非常必要的。一追求利益是人类活动的永恒动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语)人们在追求自己的利益的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和利益结构,整个社会生活归根到底,就是多种多样的利益相互对立统一,错综复杂的图景。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利益关系中,不同的利益关系把人们结成为这样那样的利益群体。所谓利益群体,指的就是人们在一定的利益的基础上形成的相互认同的比较稳定的共同体。每个人由于所处的具体条件不同,有不同的需要和利益追求以及不同的利  相似文献   

18.
发展壮大社会主义事业,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学说研究的基本目的与任务,也是社会主义运动的现实表现。从直接现象上看,它具体化为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等;但从终极目的和本质上看,正如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定性描绘那样,科学社会主义着眼的则是人的利益的全面的最大限度的满足,是人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或说是发展的是具有全面性自由性的人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19.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知识产权面临许多新问题并将大大改变传统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对象和保护形式。计算机数字传输技术使版权法的概念、版权人的权利、各利益方的利益权衡都带来新的冲击;“复制”、“发行”、“合理使用”等均需作新的定义。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产权的概念值得研究和确认。知识经济下权益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需要在激发创新和维护社会公益之间进行权衡。  相似文献   

20.
经过长期的试点探索,新《刑事诉讼法》确立了未成年人轻罪记录封存制度具有显著意义。应当明确的是该制度不同于国外未成年犯罪人前科消灭制度,有其自身的特征。但我国未成年人轻罪记录封存制度在适用主体、适用程序等方面还需要明确理解与适用,而且制度在适用对象、保护力度等方面只是最低限度地保护了未成年人的利益,将来还存在很大的发展改进空间。随着社会管理能力的提升和民众法治观念的增强,未成年人轻罪记录封存制度会向前科消灭制度的全面建立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