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美建交以来,两国中美关系经历了迭宕起伏的发展历程,其间虽有分歧、摩擦甚至冲突,但中美关系总体上是在求同存异、竞争合作中前行。经过四十年的发展,中美关系成为当今世界最复杂而且越来越具世界影响力的一对双边关系。中美关系四十年的发展表明,利益交汇是两国关系发展的动力,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和两国领导人达成的共识是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基础,战略互信不足是影响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的最大威胁。  相似文献   

2.
台湾问题一直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也是困扰美国外交的焦点问题,中美自1979年建交以来,两国关系的发展历经坎坷,饱经曲折,其核心就是围绕台湾问题而展开的,从一定意义上讲,一部中美建交史,就是中美两国在台湾问题上错综复杂的斗争史。台湾问题之所以对中美关系具有如此之大的冲击力,其重要原因就在于美国政府对台战略存在重大误区,  相似文献   

3.
最近,由唐正瑞编写的《中美棋局中的台湾问题》一书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最关键的问题。台湾问题本属中国内政,由于美国的介入使之成为至今仍在困扰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热点问题。 中美关系发展的曲折历程与中美之间在台湾问题上的较量紧密相关,中美之间在台湾问题上  相似文献   

4.
中美关系对中美双方来说,都是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双边关系。在2005年上半年美国国内关于中美关系的大辩论中,布什总统、赖斯国务卿和一些美国政要坚持以中美双边关系的大局为重,务实地回应中方的诚意和善意。佐利克先生关于中美关系的重要演讲,可以说是近年来美国高层对中美关系所作的一次明确的政治表态,是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个提纲挈领的有分量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2013年6月,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在安纳伯格庄园会晤时,就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达成重要共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成为国际社会的热议话题。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最复杂的问题,是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必须面对且必须处理好的问题。从中美建交35年的实践来看,两岸关系出现重大进展的时期,都是中美关系稳步发展的时期;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中美关系时事述评 教学形式:综合实践活动课 教学过程: 主持人:(陆霁同学) 同学们,让我们首先观看一段最近的新闻录像。 播放录像: 2001年4月1日发生在我国东南沿海上空的中美撞机事件──模拟撞机图示──撞坏的美国军事侦察机照片。 主持人:(陆霁同学) 中美关系一直是中美两国人民乃至世界各国人民关注的热点。中美之间发生的每一件敏感事件都引人注目,影响广泛。中美撞机事件的发生,使中美关系再一次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今天的时事述评课,我们就专门围绕中美关系,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发言人…  相似文献   

7.
简明 《长白学刊》2001,(6):17-19
中美关系是脆弱的,随时有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但它也有着极强的韧性,始终保持着妥协合作的广阔余地,使其脆而不断。美国对华政策中的遏制因素,是冷战结束后中美关系脆弱的根源,而中美两国之间的共同利益,则是紧密联系两国的桥梁和纽带。中美两国只要从共同利益着眼,求同存异,趋利避害,就会限制其脆弱的一面,使中美关系更赋韧性。  相似文献   

8.
2009年对中美关系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新年尹始,中美两国迎来建交30周年。之后不久,奥巴马宣誓就职,开始所谓的“奥巴马新政”。中美关系历经30年风风雨雨,到了一个历史新节点。新时期的中美关系如何发展,需要新思考。  相似文献   

9.
《时事报告》2006,(6):6-6
4月18日~21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应布什总统的邀请,对美国进行了国事访问。访问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中美关系,是维护两国和两国人民共同利益的需要,也是促进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繁荣的需要。中美双方不仅是利益攸关方,而且应该是建设性合作者。胡锦涛就发展中美关系提出6点主张:第一,增进了解,扩大共识,构筑长期稳定的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0.
1997年10月26日至11月3日,江泽民主席应克林顿总统之邀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12年来首次访问美国。在这次历史性访问中,中美两国首脑进行了富有成果的会晤,发表了《中美联合声明》,就中美关系未来发展的框架和目标达成共识,确立了共同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这标志着80年代末以来中美关系摇摆不定、  相似文献   

11.
2008年底,奥巴马当选美国第56届总统,中美关系实现了平稳过渡。2009年,美国经济受到重创,对中国依赖和借重增强,中美“同舟共济”共同抗击金融风暴。但2010年伊始,美国对台军售、奥巴马会见达赖、贸易保护、谷歌退出等事件接踵而来,中美关系突然陷入低迷。2010年4月,胡锦涛赴华盛顿出席核安全峰会,中美元首举行会晤,接着中美在北京举行第二轮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美关系出现了峰回路转。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中美关系从“一路高歌”到“风云突变”,又“迅速回暖”,像过山车,如悬疑剧,一波三折,我们应该怎么看中美关系的一波三折呢?  相似文献   

12.
问:中美副外长近日在华盛顿进行了磋商。你对今年的中美关系有何评论?答:中美领导人在纽约、大阪会晤时就两国关系的重大问题达成了广泛的共识。此后,两国关系出现了一些改善的势头。中美关系在新的一年里,既存在改善和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存在不稳定因素。当务之急是把两国领导人达成的共识变成具体的合作行动。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最重要的问题,也是今年中美关系能否保持稳定的关键。我们希望美方从李登辉访美事件中汲取教训,严格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与中方一道,排除干扰,减少麻烦,推动中美关系进一步改善和发展。最近中美两国副外长在华盛  相似文献   

13.
时事学习     
江泽民主席赴美访问刘汉报应美国总统克林顿的邀请,江泽民主席10月26日离京赴美进行国事访问。在访问期间,两国元首就国际形势、中美关系以及两国面临现重要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深入的、富有成果的会谈。两国元首决定,中美两国通过增进合作,对付国际上的挑战,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共同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为实现这一目标,双方同意,从长远的观点出发,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基础上处理两国关系。中方强调,格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妥善处理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美方重申,美国坚持一个中国的…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世界格局和大国战略关系中,中美关系具有特殊的地位。中美关系的性质、状况和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世界格局的架构和大国战略关系的发展趋势与走向。自从中美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以来,特别是中...  相似文献   

15.
<正>"零和"游戏的空间逐渐萎缩,合作共赢,正成为各国的普遍抉择。中美之间"谁也难以离开谁"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致辞中,提议中美共同努力,走出一条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之路。这是打破历史上"强国必斗"的传统逻辑的崭新思路,不仅对中美关系的未来发  相似文献   

16.
冷战结束后,人权问题已成为中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无论是在双边关系中,还是在多边关系中,中国和美国在人权问题上都进行了激烈的斗争。了解中美人权斗争的特点,总结我们的斗争经验,对于我们处理中美关系,正确开展国际人权领域的斗争,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中美人权斗争的几个特点:中美人权斗争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由于美国对共产主义的敌视,中美早期在没有外交关系的情况下,就在人权问题上有过摩擦。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苏争夺世界霸权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在这…  相似文献   

17.
任明建 《前沿》2013,(3):91-93
中美自从正式建交以来,人权问题越来越影响着两国正常关系的发展,而很显然,中美人权分歧是导致中美人权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中美人权问题的实质是两国国家利益的斗争,因此,中美人权观的分歧是多方面的,其原因也呈现出多层次性。要缓解中美之间的人权问题,解决中美人权观的分歧,需要两国政府及人民的不懈努力,这将有助于中美关系的发展,也将有利于世界人权事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8.
9月11日,发生在美国纽约和华盛顿的严重恐怖主义袭击事件,引起全球的震惊,但同时也为中美关系的改善提供了新的契机,两国关系有可能在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进一步合作中得到改善。但是,中美之间的根本分歧仍将存在,中美关系未来时期难以发生质的变化。今年上半年,中美关系因布什政府采取了包括对台军售升级、会见达赖、给予李登辉签证、同意陈水扁过境、在人权会议上提反华提案,特别是美军用侦察机撞毁中国军用飞机并侵犯中国领空等严重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一系列步骤而趋于紧张,但随着中美撞机事件的解决,特别是美国务卿鲍威尔7月底…  相似文献   

19.
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大国关系,而军事关系则是两国关系中最为敏感的内容,是两国关系的"晴雨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下的中美新型军事外交关系,对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题中之义。本文从构建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相适应的中美新型军事关系出发,重点论述了应该把握的基本原则和可以实践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人权问题是目前影响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问题,同中美之间的其他主要争执问题,如台湾问题、经贸问题和武器扩散问题相比,是一个更难解决的问题.能否处理好中美之间关于人权问题的争议,是顺利解决中美两国之间的矛盾,将中美关系带入积极、友好、互助、合作方向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