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资本论》第二卷中,马克思首先详尽地分析了单个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指出单个产业资本要能连续不断地运动,生产不间断地进行,就得把资本在空间上同时分割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个部分,并使得每一部分在时间上依次通过购、产、销三个阶段,完成各自的循环,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是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及商品资本循环这样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并且指出,各单个产业资本并不是彼此孤立地运动的,一个资本企业的卖(销),就是另一个资本企业的买(购),同样,一个资本企业的买(购),就是另一个资本企业的卖(销)。各自的运动就是这样相互交错和密切地联结在一起。“在这个运动中,每一个单个产业资本的运动,都只表现为一个部分运动,和其他部分运动交织在一起,并且受它们制约”(《资本论》第2卷第113页——以下凡引自《资本论》第2卷中的话,均只注页码)。可看以下图式:  相似文献   

2.
《求实》1981,(Z1)
第一篇主要研究产业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资本的循环要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售卖三个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其中每一种职能形式通过循环的三个阶段,又返回到自己原来的职能形式,这种资本运动就构成资本的循环。资本循环有三种不同的形式——货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商品资本的循环。资本  相似文献   

3.
《资本论》是马克思花费了40年心血写成的科学巨著。第一卷系统阐述了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共有7篇,25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简单商品生产为对象,分析商品的价值和价值形式;第二部分叙述货币转化为资本;第三部分分析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资本论》第二卷研究的对象是资本的流通过程,其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共分3篇、21章。第一篇分析资本流通的形态及循环,第二篇分析资本周转,第三篇分析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实现。三篇分别着重分析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运动形式。第三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共分七篇。第一篇叙述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如何转化为利润率;第二篇接着叙述利润又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从而不同产业部门的资本家共同分享剩余价值;第三篇揭示了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第四篇叙述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如何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从而剩余价值在工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之间得以分割;第五篇叙述利润又如何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从而剩余价值又在银行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之间得以分割;第六篇叙述超额利润又如何转化为地租,从而导致土地所有者也来瓜分剩余价值;最后第七篇通过总结各种收入及其源泉,分析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阶级构成。  相似文献   

4.
《资本论》是马克思花费了40年心血写成的科学巨著。第一卷系统阐述了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共有7篇,25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简单商品生产为对象,分析商品的价值和价值形式;第二部分叙述货币转化为资本;第三部分分析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资本论》第二卷研究的对象是资本的流通过程,其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共分3篇、21章。第一篇分析资本流通的形态及循环,第二篇分析资本周转,第三篇分析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实现。三篇分别着重分析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运动形式。第三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共分七篇。第一篇叙述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如何转化为利润率;第二篇接着叙述利润又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从而不同产业部门的资本家共同分享剩余价值;第三篇揭示了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第四篇叙述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如何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从而剩余价值在工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之间得以分割;第五篇叙述利润又如何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从而剩余价值又在银行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之间得以分割;第六篇叙述超额利润又如何转化为地租,从而导致土地所有者也来瓜分剩余价值;最后第七篇通过总结各种收入及其源泉,分析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阶级构成。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关于"价值转型"的逻辑起点,并不是始于《资本论》第三卷,而是始于第一卷。这个问题之所以有必要澄清,就在于学界通常认为,马克思的"价值转型"是在《资本论》第三卷才开始的。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虽然马克思专门讨论了市场价值向生产价格的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的"价值转型"始于《资本论》第三卷。问题的要害在于,市场价值并非价值转型的逻辑起点,劳动才是价值转型的逻辑起点。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随着价值形式、资本、剩余价值等范畴的出现和演化,马克思为我们揭示了价值转型的发生过程;在《资本论》第二卷中,从资本循环与周转到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马克思为我们揭示了价值转型的深化过程;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随着市场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以及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马克思为我们揭示了价值转型的定型过程。基于这样的逻辑线索,本文批判性地讨论了斯蒂德曼、鲍特基维茨等人在这个问题上对马克思的误读。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他的光辉巨著《资本论》第二卷第一篇中,以单个产业资本为对象,“考察了资本在它的循环中所采取的不同的形式和这个循环本身的各种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391页)关于资本循环的理论,如果撇开资本的社会性质,仅就一般的生产过程而言,对社会主义经济也是适用的。认真学习马克思关于资本循环的理论,对于认识社会主义企业资金运动的规律,加强企业的资金管理,进一步提高经济效果,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虚拟资本,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中提出的一个经济范畴。在这一范畴的基础上,马克思作出了“银行家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碎是虚拟的”的重要论断,进而又考察了货币资本积累和现实资本积累即扩大再生产的关系,从而使虚拟资本及其相关  相似文献   

8.
《资本论》是一部内容博大精深的宏著。它不仅对于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把握时代大趋势,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对商品经济的科学分析,对社会化大生产的科学分析,对市场经济运行和基本功能的科学分析,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的信用理论对我国正在深化的国有企业改革,更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一、马克思的信用理论信用是商品买卖中的延期付款或货币的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的特殊运动形式。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信用产生的前提是借贷资本的出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产生资本的借贷关系,借贷资本是生息资本的资本主义形式,是货币资本家为获取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的本质是资本商品,是一种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资本。借贷资本的流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他的巨著《资本论》第二卷中,阐述了资本的循环、周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三个理论,这三个理论主要说明,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和资本主义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实现条件,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灭亡的规律。但是,单就这三大理论本身来说,如果去除资本主义这一特殊性质,从普遍意义上看,为促进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向前发展,它们对于我们今天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活动,仍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学习《资本论》,本文就社会资本再生产这一理论,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优化间题谈点粗浅认识。一、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核心马克思从简单再生产入手,通过对社会总资本  相似文献   

10.
资本运营     
《新长征》2000,(3)
所谓资本运营即通过资本的运动和资本形态的变化,买现资本增殖的过程。资本以货币、生产资料、产品等为载体,通过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诸形态的变化,谋求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企业资本运营的方式主要有(一)优化存量资本即优化存量资本在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  相似文献   

11.
《求实》1981,(Z1)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一篇研究了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指出了资本循环形式不同于货币流通形式的本质特点。在第二篇中马克思是把资本运动作为一个周期地、不断反复的过程进行研究的。因此,第二篇研究对象是资本周转。 第二篇共十一章,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七章,属于序论性质,着重说明资本的  相似文献   

12.
安淳 《前线》1962,(24)
在《资本论》第三卷第1116页中,马克思指出:生产过程“愈采取社会的规模,愈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簿记——当作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就愈成为必要。所以,簿记对于资本  相似文献   

13.
刘跃奎 《理论学刊》2001,23(4):63-64
一、马克思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角度对创新思想的阐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 ,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马克思指出 :“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 ,并通过商品便宜来使工人本身便宜 ,是资本的内在的冲动和经常的趋势。”〔1〕就各个资本家个人而言 ,他提高劳动生产力的直接动机则是攫取超额剩余价值。而这种对超额剩余价值的特殊追求 ,则构成资本家创新动力的一部分。这是马克思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角度所阐述的创新的动力。在《资本论》第 1卷第十章中 ,马克思强调指出 :“如果他要在同样的时间内做两双皮靴 ,他的劳动生产力就必…  相似文献   

14.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对资本范畴的传统界定。包括国家教委推荐的现行《政治经济学教材》也是这样定义的。笔者认为,这一定义与马克思所论述的资本内涵有些不相吻合。 传统资本定义来源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这样一段论述:“G—W—G过程所以有内容,不是因为两极有质的区别(二者都是货币),而只是因为它们有量的不同。最后从流通中取出的货币,多于起初投入的货币……我把这个增殖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  相似文献   

15.
唯物史观理论基础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景源 《新视野》2002,3(6):64-65
在马克思一生的理论研究中,的确有一个研究重点转移的问题。在他的晚年,他中断了《资本论》的写作,在身体多病的情况下,却孜孜不倦地研究历史,写下了两大本历史学笔记,一本是《人类学笔记》,一本是《历史学笔记》。这种情况引起了中外学者的格外关注。在西方,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马克思晚年热。他们通过否定《资本论》,割断马克思早期、中期和晚期的思想联系,孤立地研究和夸大《人类学笔记》中“人类学”的内容,认为马克思晚年是向人道主义的“复归”。这样就根本否定了第一个伟大发现的科学意义。我国理论界在研究马克思晚年学术…  相似文献   

16.
《资本的界限》是美国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家大卫·哈维从空间视角系统重构马克思《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三级危机理论”,进一步发展与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危机理论.从其理论逻辑来看,他转换了马克思《资本论》的逻辑,即在逻辑起点上不同,他从商品的价值转向商品的使用价值;从逻辑分析过程上来看,他从可变资本分析转向固定资本分析;从最终逻辑结论上看,他从资本经济关系分析转向空间矛盾分析.由于哲学方法论上的经验主义色彩,这种逻辑转换的最终结果是把历史唯物主义升级到历史地理唯物主义,从而忽视了马克思三大“拜物教”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维度.  相似文献   

17.
蒋海益 《唯实》2010,(1):49-53
仔细研读《资本论》,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的"职能"、"分化"和"生产方式"是《资本论》中十分重要且相互关联的三个概念,这三个概念曾经被传统政治经济学丢弃了。马克思的职能概念主要指的是生产要素职能。马克思的分化概念主要用来描述生产要素职能不断分离的过程。马克思的生产方式概念主要用来概括生产要素职能分化的历史阶段性特征,比如资本要素的增殖职能分化出来以后占据支配地位就形成资本生产方式等等。这三个概念是笔者倡议构建的马克思演化经济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  相似文献   

18.
人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自身的和解是马克思生态思想中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论述资源、产品、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时候,阐述了他的循环经济思想。随着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循环经济的产生成为必然,科技进步是资源循环利用的关键,社会性的生产方式及生活变革就成为缓解全球环境危机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解读马克思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对解决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突出矛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陈乃圣  陈燕 《理论学刊》2008,3(1):57-59
谢韬先生在2007年《炎黄春秋》第2期和第6期发表的《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和《试解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理论与中国改革》两文中,提出了对我国改革的前途和实现马克思所说的"个人所有制"的看法.文章主要的依据是马克思的《资本论》,但是,他所引用的几处《资本论》的引文其见解并不符合《资本论》原义,有片面曲解,望文生义,移花接木之嫌.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之上。众所周知,马克思的《资本论》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大成,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然而这部科学巨著从一问世就遭到了敌对势力的诋毁,今天仍有人想通过否定《资本论》来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中国共产党。对此我们决不能置之不理。本文就《资本论》中最遭敌对势力攻击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谈些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