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技术的发展使电子媒介具有互联互通结构,其高度的仿真能力、合力效应和“拟态化”感觉,深刻地影响着大众的态度和行为,从而使其成为舆论战的重要武器。  相似文献   

2.
刘笛虹 《前沿》2006,(9):110-112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与毒品犯罪、环境污染并称为“三大世界公害”。青少年犯罪成因复杂,预防青少年犯罪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而各级各类学校担负着最为重要的道德教育任务,理所应当成为培养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场所,成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3.
刘丙元 《青年探索》2009,(3):17-20,91
正确的道德教育是青少年良好品德形成的前提。如果对青少年道德教育实践中的某些基本范畴认识模糊甚至混淆,就会导致方法论上走入误区。而实践中对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区别的模糊、对道德规则与社会规则的二元区分过于笼统、对青少年道德成长“正常发展中的反常”和“真正的反常”的混淆、将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混为一谈、道德教育实践过于依赖经验,忽视理论的指导效用等则是此种误区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4.
闫续瑞  冯宁 《求索》2010,(11):214-216
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经典陷入了较为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传统文学经典文本被电子媒介改编、视听化后几乎脱离原著本来的面目,另一方面这些经典文本又借助电子传媒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中,引发大批读者重读原著的热潮。当网络成为大众直接参与的媒介后,各种平民式的戏仿又使经典再生并获得另一种存在方式。电子媒介在文学经典的传播过程中,扮演着解构者和开创者的双重角色。  相似文献   

5.
闾彬  胡学春 《青年探索》2008,(5):67-71,79
中晚明时期出现了一股追求“真人”的热潮,“真人”是他们做人的最高理想和道德境界。联系当前可以启发我们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要以完善和发展道德人格为目标,以“真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以民主化的模式和方法,有层次性的循序渐进地向“真人化”转变。  相似文献   

6.
论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亚文化的“新风格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青少年亚文化逐渐借助、渗透于新媒体,在符号表达时出现了“新风格化”,青少年亚文化在价值观、社会观、个性追求、娱乐精神等方面都出现了“新风格化”。在文化意义上,“新风格化”与主流文化既存在着矛盾与抵抗,也存在着联系,同时,“新风格化”也在引领着新的主流。  相似文献   

7.
冶进海 《理论月刊》2022,(8):136-146
多种技术糅合进化中的媒介平台越来越智能化、人性化、场景化和艺术化。元宇宙等模糊虚拟与现实界限的媒介平台,一方面是媒介汇聚众多技术后镜子般模仿物理世界的深度实践的产物,另一方面与媒介环境学派提出的“艺术的接生婆”遥相呼应。元宇宙时代的媒介图景将会在现实物理世界基础上以巨大的想象力依靠媒介技术搭建出镜像虚拟世界、想象虚拟世界、混合虚拟世界乃至多维虚拟世界,由此需要防范化解脱离肉身的风险、技术控制的风险、放逐自我的风险、文明跃迁的风险,尊重现实中“臭皮囊”的自由选择,铸好虚拟形象之魂魄,实现人之为人的“本真性”超越。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年代初期,英国学者开始倡导媒介素养教育,目的是为了反对传媒中的流行文化价值观念,训练青少年抗拒大众媒介中提供的“低水平的满足”。此后,媒介素质教育的理念和观点逐步发生转变,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德等国也先后将媒介素养教育设为全国或部分地区中小学的正规教育内容。世界各国在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中,摸索出不同的教学模式及经验。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三大模式。  相似文献   

9.
国外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走向及其启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重视和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特征。本文从分析当代青少年存在的“道德危机”入手,探讨了西方发达国家改进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走向,并提出了学习借鉴国外有益经验,深化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改革的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当前加强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已成为学界乃至整个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新时期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只有结合青少年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才能取得实效。根据新时期青少年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加强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必须坚持"三性"要求(注重主体性、立足实践性和坚持系统性),搞好"三重"路径(重视教学引领、重视文化渗透和重视实践体验)。  相似文献   

11.
随着网络游戏的迅速扩张,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成为当今媒介化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从涵化理论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发现,社会与个人的心理因素成为网络暴力游戏涵化青少年的心理根源,从社会娱乐到精神麻醉,网络暴力游戏又发挥着重要的心理效能,而媒介竞争心理则是网络暴力游戏涵化青少年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2.
台湾地区在青少年道德教育课程上历经反复又面临尴尬。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对青少年进行德育十分必要;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必须实现教育理念的回归;遵循道德教育课程的客观规律;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的三者联动,尤其要重视社会德育。  相似文献   

13.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为道德教育指明了新方向。“回归生活世界”成为目前道德教育的新理念。一、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必然性传统的道德教育注重道德认知和逻辑推理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忽视各种非理性因素在学生道德判断中的作用,使道德教  相似文献   

14.
英国是一个非常注重教育的国家,尤其是针对16岁以前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更加凸显出渗透式与生活化的特征。所谓渗透式、生活化的道德教育,就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设置道德教育的课程、编写道德教育的教材,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和社会教育之中,实行情景化的道德教育,在日常学习、游戏和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格。英国的德育教育往往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设计,注重加强学生的道德认知,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的道德能力和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即“对人的尊重、公正、合理、诚实和守信’。其特色就是把道德教育寓于社会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5.
智能传播时代,在定制化信息传播模式、算法过滤机制和选择性接触行为的多重影响下,公众极易被带有强烈自身偏好特征的同质化信息所裹挟和淹没,自缚于“信息茧房”之中。以其空间的封闭性、内容的片面性和传播格局的割据性,“信息茧房”不断重复和强化着人们的认知偏差,排斥异质信息与观点,阻滞社会信息正常流通,从而使主流意识形态面临影响力、凝聚力和引领力弱化的困境。化解“信息茧房”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造成的负面影响,需要从话语构建、技术把控、平台监管以及民众媒介素养培育等方面多管齐下,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竞争力,疏通信息传播渠道,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平台“算法”,不断优化网络生态,全面凝聚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相似文献   

16.
传媒发展到今天,其作用已经深入和渗透到一般的社会心理和个体思维活动过程之中。“话语权力”强势的习惯性支配性力量影响着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活动。中美传媒在青少年保护方面存在差异。本文从法律、政策以及技术角度对中美传媒青少年保护做一个比较分析,希望中国传媒学习美国传媒在青少年保护方面的经验,为青少年保护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站在新世纪和新千年的时代高度,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是无产阶级革命领袖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眼光(以下简称世界眼光)驾驭全局的典范。深刻理解“三个代表”的世界眼光,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深刻内涵及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不断提高实践“三个代表”的自觉性。“三个代表”是世界眼光的科学结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党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和发展机遇。中国共产党的新征程更需要世界眼光。“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是运用世界眼光观察分析时代和形势的重大…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世界范围内日益突出的信仰危机、价值观念危机、社会危机等问题,人们开始反思市场取向带来的道德倒退,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了明日的世界,教育今日的青少年儿童”的呼声强烈。由于文化背景、价值观等的差异,各国对德育的范畴、目的要求、实施方法不尽相同。但很多国家注重把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如英国和德国的中小学校就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日本针对近年来日益增多的自杀、杀人、破坏自然等现象,在德育课中增加了“对生命的敬畏之念”的内容。各国…  相似文献   

19.
网络时代形成的网络文化,多层面多角度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本文从网络文化本身的技术特征和内容特征深度分析青少年道德教育问题所受到的影响和冲击,论及在网络文化下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因而,青少年违法犯罪无疑更让人担忧和痛心。社会上,“问题少年”呈增长趋势,各地区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问题少年”如何走出困境,得到救赎?广西武呜县仙湖镇有一所励志教育基地,我们走近了那些“问题少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