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中庸”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很有价值的内容,需要对它悉心研究,不应简单地肯定或否定。“中庸”的思想早在西周初期就已形成,并对当时统治秩序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尚书》的许多篇章实际上强调了“中庸”思想,其中《吕刑》直接论及“中”的有九处之多。如:“罔非在中”、“咸庶中正”、“咸中有庆”、“明于刑之中”等。其含义是主张把握适中原则,遵循正常法度。孔子提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相似文献   

2.
悠悠中华,典籍浩瀚为“群经之首”的《周易》,历时三千年仍被誉为“奇皅”“天书”。笔者有缘得中国易学研究会会长唐明邦先生启蒙而入《易》之门,今就《周易》之法律观而阐一孔之见。《易·系辞传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缘何而定吉凶?旨在“生大业”矣。是故《易》之作者之所以“妙手空空”,千方百计用双关,隐喻、暗示等手法将诸如政治、经济、征战、行刑等重大的社会问题,辗转揶揄成人们司空见惯的无一不卜物、事、人,这实可堪称一奇一绝。因为  相似文献   

3.
明朝嘉靖、隆庆、万历时代,封建经济政治制度日益腐朽。赋税劳役负担沉重。农民反抗连绵不断,明王朝统治陷入了深刻的危机。海瑞从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出发,大声疾呼“居安思危”,“防患未然”。他指出:“夫君子议事,必为久行计、为贪奸防”,(《海瑞集·驿传议》,以下凡引自《海瑞集》的,只列篇名)并且提出了完整的犯罪预防的思想。关于犯罪预防,我国古代很早就有认识。海瑞继承发挥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海瑞十分重视以严刑峻法进行威吓:“惩矣而不能痛,痛矣而不能使之畏,是则有司之过”。(《督抚条例》)他还提出采取教育、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措施,形成一种严密的  相似文献   

4.
<正> 中国和日本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交往的历史久远悠长,许多故事流传至今,感人肺腑。法律的交往是这种文化交往的重要内容。中日两国学者有论及此者均谓:中国古代法律对日本法律存在着深刻的影响。较早的如日本老一辈法制史学者穗积陈重博士写道:“日本法律属于中国法系盖一千六百年矣。虽自大化改革以后经历极多巨大之变化,而日本法制之基础仍属于中国之道德哲学与崇拜祖宗之习惯及封建制度。”已故日本著名中国法制史学者  相似文献   

5.
刘世凯 《政府法制》2014,(20):29-29
贞观六年十二月的某天,唐太宗“龙心大悦”,亲自审讯了390名死囚,并允诺他们各自回家,约定秋后回来就死.秋后,囚犯们果真纷纷归狱.据说太宗有感于囚犯的“诚实”,悉数将其释放.按照历朝的正统说法,自然又得称颂一番:“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罪大恶极,确实是小人了,但是等到了浩荡的皇恩一降,就可以使他们以光速变为君子了.这是因为啊,皇恩一向都是深入人心的,并可以瞬间改变一个人.)  相似文献   

6.
明朝冯应明在《菜根谭》一书里,把“德”与“才”的相互关系,说得十分形象、确切。他说:“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无德,如家无主而任奴用事矣,几何不(?)魉猖狂?”此话是说,“德”是主人,“才”是奴仆,“才”的一切行动,完全由“德”指挥。若有“才”无“德”,等于“主人”不管事,任你为奴仆的“才”胡乱行事。这样的“家庭”怎能不“鬼怪”横行?! 时下人事、组织部门擢拔官员的标  相似文献   

7.
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说:“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这段话有两层含意:一是“正君臣上下之分”;二是在此前提下,“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相似文献   

8.
李茜茜 《法制与社会》2011,(31):198-199
近年来新闻惊现街头老人跌倒无人救等见危不助事件,如斯漠视行为导致他人生命健康受到侵害的案件愈发受到人们关注。虽见危不助犯罪化在欧洲大陆国家如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已是不予争论的事实,于我国仍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本文欲从见危不助之不作为行为和损害结果间不具必要因果关系角度及见危不助入刑规制不合刑法之缣抑性”原则方面分析,论证见危救助行为属于较高层次之道德义务,将其犯罪化混淆了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相似文献   

9.
用“飘逸”两字概括李白的诗风,既不符合李白的生活道路,也不符合李白的创作实践。细加考究,他之自然吐露感情,在各个时期,有着显著的不同风格。概括地说,出蜀前后主要是“飘逸”的;一入长安后主要是豪放的;而入长安后主要是于豪放之中时时发为幽愤和沉郁的慨叹,及至晚年流放夜郎就完全成为悽怆和悲壮了。  相似文献   

10.
张晓丽 《中国公证》2007,(10):25-26
《孙子兵法·始计篇》中指出:“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说的是充分的谋划分析有利于战争的胜利。而未经谋划分析、仓促之下的战争鲜有胜利可言。战略分析对于战争的重要性如是。对现代企业亦然。在商场如战场的今天.企业战略分析更是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1.
李因笃的思路是进一步将师法对象追溯到《诗经》,主张学诗必本乎三百篇 ,“学三百而得苏李 ,学苏李而得曹阮鲍谢 ,学曹阮鲍谢而得开元天宝诸公 ,是真能学者矣。是故湛于三百而后为苏李 ,学苏李未能为苏李也”。以此类推 ,“溯洄从之 ,必自三百 ,所谓登山而诣其极 ,道水而穷其源也 ;溯流从之 ,必自盛唐。否则欲入而闭之门 ,升高而去其梯 ,恶乎可 ?”(《许伯子茁斋诗序》[5] (卷 1) )这虽是“学其上 ,仅得其中”(《沧浪诗话·诗辨》)的老生常谈 ,但对格调派“诗必盛唐”的诗学观念却是很大的突破和发展。“取材于《选》”的介入 ,不仅大大拓宽…  相似文献   

12.
基层的检察工作是具体而繁忙的,转眼间,我已有十年的检察生涯了。猛回头,往事历历在目,细回味,感受最多的是充实、自豪与责任。对检察工作向往久矣。1989年,从四川大学法律系毕业的我如愿以偿地分配到了古城安阳的郊区检察院,从此开始了梦牵魂绕的检察生涯。“...  相似文献   

13.
读者感言     
编辑先生:您好!我是大学的一名青年教师,现在中国政法大学求学。我知《比较法研究》亦久矣,此番冒昧修书,是因贵刊[编者与读者]一栏“希望读者朋友能够进言献策”,所以也想斗胆谈谈长久以来我读《比较法研究》的一些粗浅的感受。大凡文人,也有说自己不善经商的,也有说自己不屑当官的,但似乎没人说自己不能办报办刊的。或许文人的情怀中,难免都有几分办报人的心理。———书生济世的想法使然罢。然,论及某一杂志期刊的高见,以我个人之见,觉多取决于主编者的眼界以及刊物的品位;而不在所谓学界官方机构授权的“核心期刊”、甚至“权威核心期刊…  相似文献   

14.
姜夔是南宋词人名家,清郭■评其词为“一洗华靡,独标清绮,如瘦石孤花,清笙幽磐,入其境者疑有仙灵。闻其声者人人自远。”形象而准确地总结出了姜词一种清幽高洁而又玄秘空灵,韵趣深蕴的艺术特色。“白石写景之作……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这是王国维对姜词的批评。批评得当与否暂且不论,但“格韵高绝”、“雾里看花”  相似文献   

15.
《江淮法治》2009,(8):38-38
坐地分赃 汉代刘向《说苑·杂言》载,齐景公问晏子曰:“寡人自以坐地,二三子皆坐地,吾子独搴草而坐之,何也?”晏子对曰:“婴闻之,惟丧与狱坐于地。今不敢以丧狱之事侍于君矣。”  相似文献   

16.
六、否定词双音化否定词组成的双音词语,在古汉语中是大量的。大致有三种组合形式,表示三种不同的意思。1.否定词与副词、助动词等组合,表示一般否定意义,常用在否定句中。未尝《论语·八佾》:“吾未尝不得见也。”未始《庄子·齐物论》:“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未始,同未尝。未几《诗·齐风·甫田》:“未几见兮,突而弁兮。”  相似文献   

17.
“保证人说”之演变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证人说”发展至今经历了从“因果关系说”到“违法性说”、“构成要件说”、“新保证人说”再到“构成要件等价值说”这样几个阶段。考察“保证人说”之演变可以为完善我国的不纯正不作为犯立法提供如下有益的启示:(1)对形式义务进行实质化限定是不纯正不作为犯得以成立的基础;(2)将保证人之地位立法化有助于消弭不纯正不作为犯的可罚性与罪刑法定主义之间的冲突;(3)将保证人之地位立法化可以为解决不纯正不作为犯与作为犯等置问题提供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8.
《法治与社会》2003,(11):4-9
“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事实证明,绝大多数腐败官员的腐化堕落,都是因为背负着本人、亲人、熟人、近人或情人欲望的十字架,大肆以权谋私,“身后有余忘缩手”,最终把自己推上人民的审判席和生命的不归路。等到“眼前无路想回头”之时,已经海之晚矣!  相似文献   

19.
最近,我市纪委对结案问题进行了一次调查。从调查情况来看,影响结案速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7种:一是基层组织不健全,久而“搁”之案件检查和案件审理条例对办案程序要求很严。每一个案子的处理都要求逐级上报。如果基层党支部组织不建全,不但无法按时上报,就连召开支部大会、支委会讨论处理意见都难以办到。无奈,只好把案子搁在一边,等待“人马”健全组织。二是“主官”不在家,等而“拖”之。现在有的“主官”身兼数职,里里外外一把手,事情多,会议多,出差多。单位上除了留下一两个副职(委员)看家的以外,“一班人”锣齐鼓不齐…  相似文献   

20.
刘斧编撰之《青琐高议》有《张浩──花下与李氏结婚》篇,写“家财巨万,豪于里中”。“贵族多欲与结姻好”的张浩,与李氏女子相爱,私下海誓山盟有婚姻之口头约定。李氏女子曾向张浩索得亲笔所写之诗以为凭证。李女之父母起初并不同意他们成婚。当托乳母向父母提出欲与张浩成婚而遭拒绝时,她毅然挺身向父母说明自己与张浩曾私订终身,表示了以死抗争的决心而投井自杀,终于使爱女如命的李父表示同意。但张浩的叔父却执意要张浩聘娶孙姓女子而聘成事实。当得知张浩已聘孙女后,李女即主动去见张浩,还要人向张浩表示“业已许君,幸无疑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