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小平同志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长期从事党和军队的政治工作,在新闻宣传思想和办报实践方面,有许多重要的建树和创造。他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主编的《红星》报,不仅对指导和促进革命斗争、加强我党我军的政治建设起了重大作用,而且在我党我军的报刊史上也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红星》报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的机关报,是红军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唯一的一张报纸。它由红军总政治部创办,1932年12月11日创刊于“红都”瑞金。1933年8月至遵义会议结束,邓小平主编《红星》报。以后在他领导下,又出版了10多期,直至停刊。 《红星》报基本概况。《红星》报从创刊到停刊,共出版120多期。其中,从创刊到1933年5月邓小平任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共出版35期;1933年5月至遵义会议结束,共出版75期;遵义会议结束后至1935年8月3日停刊,又出版了10多期。《红星》报为4开,一般为4版,初为5日一刊,铅字排版。由于办报条件限制,实为不定期刊,最短两日一期,最长半月一期。有时铅印,有时油印。长征途中均为油印。邓小平于1933年8月任主编后,先后开  相似文献   

2.
“又见当年《工农报》,如见志敏(即方志敏)昔日风貌,篇篇檄文似投枪,红报打击旧世道.”这是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红军老战士宣金堂在看了久违了60多年的《工农报》后的即兴所作.1995年2月下旬,在原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带——江西横峰发现了一张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机关报《工农报》,该报长58CM,宽42CM.这张报纸虽然经过64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保存十分完好,连它的复印件也无一字模糊.人们可以从这张报纸上了解到,该报至少开设了以下六个栏目:①社论,②苏区要闻,③红报,④红军捷报,⑤国内要闻,⑥突击队.该报的右上角注明:第76期,每3天出版一次.根据这张报纸顶头栏目线上的出版日期为1933年4月30日,我们可以推算出该报创办于1932年9月中旬.  相似文献   

3.
正1934年1月4日,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府瑞金,被称为"中央苏区第一大报"的《红色中华》报在第二版显著位置上,发布了一份1933年12月15日,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副主席项英共同签署的《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第26号训令,以及中央工农检察部一封《怎样检举贪污浪费》的指示信。训令和指示信号召中央苏区广大军民立即行动起来,迅速开展检举和惩治贪污浪费的行为。  相似文献   

4.
正1934年1月4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府瑞金。被称为"中央苏区第一大报"的《红色中华》报,在第二版显著位置上,发布了一份1933年12月15日,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副主席项英共同签署的《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第26号训令,以及中央工农检察部一封《怎样检举贪污浪费》的指示信。该训令和指示信,号召中央苏区广大军民立即行动起来,迅速开展检举和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斗争。  相似文献   

5.
《军队党的生活》2008,(4):88-88
1933年7月2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发了《中国工农红军誓词》。誓词的内容如下:"(一)我们是工农的儿子,愿来当红军,完成苏维埃给我们的光荣的任务,为着工农解放奋斗到底。(二)我们是红色军人,要保证自  相似文献   

6.
73年前,也就是1933年1月7日,中央苏区的《红色中华》报第三版左下角刊登了一篇题为《追悼张人亚同志》的短文,悼念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委员、中央出版局局长兼代中央印刷局局长的张人亚。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张人亚逝世的讯息却一直不为他的亲属、包括其父  相似文献   

7.
正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方志敏涉猎了许多进步报刊,他经常给《新江西》季刊、《国民日报》"觉悟"副刊等报刊投稿,此后又创办了《新江西半月刊》《先驱》《寸铁》《锄头》《工农报》等红色报刊,这成为方志敏革命思想诞生与发展的重要平台。《新江西》季刊是方志敏走上革命道路的"领路人";南昌文化书社和《新江西半月刊》是方志敏大革命时期在江西点燃革命之火的阵地;《觉悟》副刊是方志敏早期革命文学的主渠道;《工农报》等苏区报刊成为方志敏探索土地革命和苏维埃政权建设的主要平台。可以说,方志敏是闽浙赣苏区红色报刊的奠基人之一,为我党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正>背景介绍1933年4月11日,《红色中华》第68期第二版,在《以全部粉碎敌人的大举进攻来回答残酷的白色恐怖》通栏标题下,刊载《反帝拥苏总同盟通电:反对帝国主义国民党投射毒瓦斯》,并配发了漫画《帝国主义屠杀剥削工农》。画面上一双帝国主义国民党的黑手,握着铁夹子,把全中国的工农夹在中间,进行血淋淋的屠杀和剥削。漫画把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勾结起来残害工农的反动本质揭露无遗。  相似文献   

9.
2002年9月4日至9日,由中共中央组织部倡议,山东《党员干部之友》、上海《组织人事报》等一报十二刊负责人、编采人员在河北、天津、黑龙江开展了组织部门“争先创优”联合采访活动,其间于9月8日在哈尔滨市召开了组织部门一报十二刊“争先创优”联合报道活动座谈会。一报十二刊的负责同志先后发言,介绍了各自宣传报道“迎十六大争先创优”活动的情况,并就进一步搞好联合报道活动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2002年4月,全国组织部门所属报刊的负责同志齐聚上海,确定自2002年5月至2003年3月,在各自报刊开辟专栏,  相似文献   

10.
《大家》、《作家报》、《佛山文艺》联袂推出:“跨世纪批评” 为繁荣与活跃文学批评活动,倡导务实并富创意的文学批评文风、文本,加强文学报刊编辑部之间的交流和团结合作,在国内文学界与读者中深有影响的《大家》、《作家报》、《佛山文艺》决定联合举办“跨世纪批评”活动,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向新世纪的一份献礼。 “跨世纪批评”活动拟邀请一批年龄在45岁以下的“跨世纪”中青年批评家,就若干文学批评问题进行切实的研究和讨论,并邀请他们撰写批评文章,在1997年的《大家》“文本批评”、《作家报》“跨世纪批评”、《佛山文艺》“不设防人语”栏目刊出。 “跨世纪批评”活动拟由联合举办的三家报刊根据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及各相关栏目的具体要求进行组稿,从不同的角度实现对  相似文献   

11.
《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第1期刊登关海庭同志的文章《1933年至1934年期间中共中央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其中谈到:“1933年8月,十九路军派代表陈公培到延平附近的王台会见了彭德怀,受到热情接待,彭向陈重申了中央工农民主政府1月17日提出的三项条件,并给蒋光鼐、蔡廷锴写信,‘告以反蒋抗日大计’,请他们派代表到瑞金,同中共中央进行停战谈判,共同抗日。”但实际上,从1933年7月初一直到1933年9月中旬,正是彭德怀率领红军东方军奉中央之命在福建与十九路军进行激烈战斗之时。在此期间,东方军先是在朋口一带重创十九路军第七十八师,尔后又在闽北的夏道码头及芹山一带给十九路军以沉重的打击,这时双方  相似文献   

12.
从清末到五四运动时期,这短短的十几年,福建思想界冲破封建束缚而日趋活跃。而作为这些思想的一种载体,近代福建报刊就在这深刻的社会背景下出现了。一、清末福建报刊的起步福州、厦门为福建最早创办报刊的两个地方。清季光绪二十二(1896年)年间,福州绅士(爱国华侨黄乃裳)“以兴设学堂办报馆,为开通民气之计”,而首创《福报》,标志着近代报刊在福建的兴起。《福报》基本情况为每两天发行一次,每次出版四开两张,以四号铅  相似文献   

13.
让报刊成为颁奖台上的首推奖品林福臣《内蒙古日报》1996年5月2日头版刊登题为《陶利苏木给先进者奖励报刊》的短新闻。说的是乌审旗陶利苏木给优秀党员订一份《鄂尔多斯日报》,给全苏木35户科技示范户每家订一份《科技信息报》的事。读罢此文,颇受启发。在市场...  相似文献   

14.
1932年5月至1933年1月间,时任中共福州中心市委书记的陶铸两度到连江巡视党的工作。指导创建工农游击队,开展游击武装斗争,实行土地革命,其言传身教和拳拳的爱民之心,在连江老区群众中记忆犹深。至今流传。  相似文献   

15.
宿凌 《党的文献》2015,(4):F0002-F0002
党报党刊是党的“喉舌”。刘少奇十分重视党报党刊的舆论宣传作用,1939年至1942年,在华中抗日根据地工作期间,他高度重视根据地的报刊工作,积极关心并支持《拂晓报》就是其中一例。  相似文献   

16.
<正>背景介绍1933年6月23日,《红色中华》第88期第2版,整版刊载《时刻准备着武装保护苏联!打倒全世界法西斯蒂》的文章,其中《苏联真理报严重警告德国法西斯蒂的野心》一文,插入落款为"HL"(漫画家胡烈)的作品《法西斯蒂的横行》,通过在"卍"字四边插上炸弹、地雷、手枪、匕首等四件屠杀工农的凶器,把法西斯的反动本质暴露无遗。  相似文献   

17.
1933年5月28日(端午节),叶飞、颜阿兰领导工农自卫队举行了霍童暴动,打响了我县工农革命武装斗争的第一枪,建立了闽东工农游击第三支队,推动了宁德革命的蓬勃发展。 (一) 霍童——宁德农村最大的集镇,位于宁德、周宁、屏南接壤处。“二战”时期,霍童镇的地主、资本家依仗国民党反动势力,对农民进行高租重利的血腥盘剥。当时租种地主土地,收成时都要“四  相似文献   

18.
正背景介绍1933年10月24日,《红色中华》第121期刊出《庆祝十月革命十六周年与中央政府成立两周年纪念》专号,其中第6版刊登了阿伪撰写的《十月革命暴动纪略》的整版长文,中间配有赵品三的漫画《十月革命暴动》。画中表现了十月革命时期街头巷战的一处场景,高举"打倒克伦斯基政府""建立苏维埃政府"旗帜的工人队伍,把一小撮资产阶级打得落花流水。画幅下的说明文字是:"一九一七年十一月七日,俄国工农在彼得格勒(今  相似文献   

19.
一、民国初年的江西新闻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临时政府成立不久,随即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之自由”.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江西各地陆续创办了一批新的革命的报刊,一些分属于社会各个阶层的报刊也办了一些,主要集中在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昌和港埠九江、赣南重镇赣州等地.这段时间报刊总的发展情况,以1913年8月18日江西讨袁军失败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一时期,虽然有一些是依附于军阀、政客、封建势力,但总的说来,革命派的报纸无论是数量还是声势均占了绝对优势.这一时期光是在南昌创办的报刊就有22种,主要有《晨钟报》、《大江报》、《新闻讯报》、《和平报》、《正义报》等.《大江报》社址在南昌荆波苑,为日报,对开8版.该报创办于辛亥革命前夜.后随形势发展,愈来愈表现出革命倾向.1912年4月,袁世凯  相似文献   

20.
《红色中华》报创刊于1931年12月11日,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以后又改为中共中央和苏维埃中央政府的机关报。这份红色报刊在中央苏区到底出刊到何时?有些同志根据人民出版社1982年影印出版的《红色中华》合订本提供的资料,断定《红色中华》在中央苏区只出刊到1934年10同3日,它在中央苏区的最后1期是第240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