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湘潮》2021,(2):63-63
①随着年龄的增长,陈望道越来越不满足于旧式私塾教育,渴望到更广阔的天地去学习新知识、新本领。16岁那年,他离开分水塘村,来到义乌县城有名的秀湖书院学习。②一年后,怀揣“教育救国”的信念,陈望道又回到了分水塘村,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起兴办村学。可是面对国弱民穷的现实,陈望道的思想开始转向“实业救国”,为此他考入金华中学,发愤学习数理化等现代科学知识。  相似文献   

2.
1925年秋天,贵州军队进攻杨春芳,泸州处境不妙。杨春芳要父亲代他向当时“四川善后督办”、二十四军军长刘文辉输诚,请求将他的部队改编为刘部番号,以托庇护。刘文辉答应之后,杨便放弃泸州,率部向北面的刘部防区靠拢。父亲也带着我  相似文献   

3.
金豆子     
2005年9月下旬的一天,盘锦市盘山县高升镇高升村的刘宝宗被天上掉的“馅饼”砸中了。那天,家里开着干豆腐加工作坊的刘宝宗收完大豆后回了家。为了保证干豆腐的质量,他照例要用簸箕把一袋袋大豆扇弄一遍。在处理第四袋大豆时,他突然在簸箕里发现了一个捆扎得结结实实的塑料袋。  相似文献   

4.
1975年全国人大四届会议期间,身患绝症的周恩来见到时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的陈望道,热切地同他握手并询问道:“《共产党宣言》最早的译本找到没有?”陈望道不无遗撼地摇了摇头说:“没有。”不久,周恩来于1976年1月不幸逝世,《共产党宣言》的首译者陈望道也于1977年10月与世长辞。  相似文献   

5.
最恨与最爱     
周秉德在《我的伯父周恩来》一书中写道:伯父几十年间一直未能回故乡,父亲周恩寿曾不止一次向他提出回家看看的请求,可他就是不答应。有一回,父亲被伯父叫到中南海西花厅观赏  相似文献   

6.
《党课》2010,(7):64-65
我父亲是一个处级党员干部,他的一个朋友最近找他要合伙办企业。父亲没答应,那位朋友说如果怕影响不好可以借他人的名义,父亲还是犹豫不决。请问,像我父亲这样的干部是否可以从事营利性活动?  相似文献   

7.
梁健 《当代党员》2011,(11):71-73
深夜11点,敲门声响。 “爸爸回来了!”十岁男孩肖智洪像小鸟一样,飞一般地跑向门口。 门外,一脸疲惫的父亲满目慈祥。“爸,陪我打乒乓球,你答应过的!”为了和爸爸过招,肖智洪一直撑着没睡。  相似文献   

8.
从小,他和父亲之间的关系就很生疏。他和父亲都是沉默寡言的人,因此很少交流。后来下乡当了知青,进城后,到棉纺厂当了一名普通工人,这中间他吃了很多苦,但父亲从来没有问过他。他觉得父亲根本不关心他,也不爱他。偶尔,他回到家中,父亲顶多问一句“回来啦”、“吃过没有”  相似文献   

9.
《党课》2010,(2):86-87
在赖特17岁那年的一个早上,父亲耍赖特开车送他到30多公里之外的一个地方。那时赖特刚学会开车,就非常高兴地答应了。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面对一个双膝跪在自已面前的不愿离开队伍的倔犟女人,身为特委副书记的他顿时慌了手脚,只好说:“我答应!我答应!”这位如愿以偿的女战士后来“知恩图报”,成了他的结发妻子.爱妻蒙冤被害后,他一直孑然一身,在战场上叱咤风云.在情场上却裹足不前.好心的大姐为他穿针引线,催他“主动出击”……谭震林的战地婚姻,为他艰难曲折的一生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11.
晓叶 《世纪风采》2011,(7):14-18
陈望道,《共产党宣言》第一部中译本的翻译者,他既是一位走在时代前列的革命家,又是一位学识渊博、造诣颇深的语言学家、教育家,他的一生可谓多彩绚丽。走在时代前列的革命性一面陈望道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老战士。他1915年赴日本留学,  相似文献   

12.
谁在唤我 老王假日公园去玩,刚走到湖边,听到一声吆喝:“老王!”老王连忙答应,然后东张西望,四处寻找,却不见任何人有认他唤他之意。他问老伴儿,是不是刚才有人叫他,老伴儿确认,就是有人大喊了“老王”二字。  相似文献   

13.
高处的药匣     
刘心武 《新湘评论》2012,(18):52-52
他头一次把女朋友带回家,那姑娘很乖巧,到厨房去帮助未来的婆婆烧菜,他和父亲坐在厅里看电视转播球赛,忽听厨房里传出“哎哟”一声,女朋友竞不慎烫伤了手指,他母亲心疼得握住那手指头不住地吹气,又大声呼叫他父亲:“快拿獾油来!”他父亲便赶忙去往书房,书房的一排书柜,靠门的那架最高一格只摆了半边书,剩下的那个空间放着一只藤编匣子...  相似文献   

14.
近日,听到这样一件事情:某媒体要采访一位深得当地群众爱戴的乡镇党委书记,说这有助于提高他的“知名度”。但这位党委书记却始终不答应.说“知名度”不如“知民度”。  相似文献   

15.
贺捷生 《新湘评论》2013,(18):41-42
贺炳炎是我父亲贺龙手下一员爱将。在20年的革命战争中,父亲倚重他,偏爱他,凡遇到险仗、恶仗,不论他是否在身边,也不论他当时是团长还是师长,都会大喊一声:“贺炳炎,上!”以至人们善意地以讹传讹地说他是贺龙的儿子,叫“贺小龙”。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对于人生价值的一系列基本思想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共产党人一切言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了著名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从而划清...  相似文献   

17.
据史料记载 ,舜在洪洞的历山下躬耕时 ,犁仗上拴有一个簸箕。有人问其由 ,他答道 :“牛走得慢 ,需要鞭策。但牛拉犁已经很辛苦 ,再鞭打于心不忍。敲敲簸箕 ,黄牛认为打黑牛 ,黑牛以为打黄牛 ,两个牛就都走快了。”舜的仁慈之心 ,由此足可见一斑。时隔几千年 ,舜有传人在。他的那种“美德”和“高招” ,时下正自觉不自觉地被继承 ,被光大着。君请看 ,人民的“牛”———党员、干部中 ,不肯出力的“懒牛”有 ,干面子活儿的“滑牛”有 ,偷吃草料的“馋牛”有 ,不干正事儿的“刁牛”有。然而 ,有些“操犁手”———管“牛”的头儿 ,是咋鞭策的呢…  相似文献   

18.
高处的药匣     
刘心武 《学习导报》2012,(18):52-52
他头一次把女朋友带回家,那姑娘很乖巧,到厨房去帮助未来的婆婆烧菜,他和父亲坐在厅里看电视转播球赛,忽听厨房里传出“哎哟”一声,女朋友竞不慎烫伤了手指,他母亲心疼得握住那手指头不住地吹气,又大声呼叫他父亲:“快拿獾油来!”他父亲便赶忙去往书房,书房的一排书柜,靠门的那架最高一格只摆了半边书,剩下的那个空间放着一只藤编匣子,那是他家的药箱。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100周年,也是陈望道加入《新青年》编辑部进而参加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100周年。然而,陈望道在《新青年》杂志上海编辑部的身份却成了一个问题。陈望道是否真的做过《新青年》杂志的主编?他在《新青年》编辑部究竟是一个什么角色?历史的真相是:陈望道既不是《新青年》主编,也不是一个普通的编辑,而是一个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的角色。  相似文献   

20.
《学习导报》2008,(2):62-62
从前有一少年,很小就能诗善对。父亲为了让他早日成才,便带他去拜一老先生为师。 由于年少,父亲就把他背在背上去见老师。老先生见此情景便出一上联:“子把父当马”;意思是小孩不懂礼教,竞把父亲当马骑。谁知小孩应声答道:“父望子成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