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兽医研究所近年来针对畜牧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研究,取得了一批新成果。其中包括牛创伤性网胃炎的恒磁吸引器和小型棒状磁石防治法,奶牛隐性型乳房炎的快速诊断法,抗菌新药“痢菌净”,镇静镇痛肌松新药“静松灵”、驱绦虫药氢浪酸摈榔碱的临床应用等五项,都具有方法简便、效果确实的特点,深受生产单位欢迎。  相似文献   

2.
牛蹄既是支撑牛体重的支点 ,又是产生力量的起点 ,在运动和生产上非常重要。由于全身营养代谢障碍、肢势不正、不能定期合理的修削蹄、蹄角质发育异常或因遗传因素等常会引起蹄变形 ,并引起其它肢蹄病。出现严重变形的牛蹄 ,指 (趾 )轴和肢势发生异常 ,运动障碍 ,出现跛行 ,奶产量骤然下降 ,甚至不能站立和运动。但牛蹄变形还没有引起养牛企业和养牛专业户的足够重视 ,为此 ,我们于 1999年 4月对某国营奶牛场 3 3 1头泌乳牛蹄病进行了调查 ,其中有 3 0 3头牛发生了程度不同的蹄变形 ,占 91.5 % ;同时对该场蹄变形牛进行了修削蹄 ,其中对 5 4…  相似文献   

3.
肩胛移位(脱膊或失胛)是牛的四肢疾病中一种常见多发病,在荣昌及附近县区多发生于春、秋农忙季节。牛肩胛移位后,不能犁耙田地,影响农业生产。1968年5月至1977年7月,我们在临床实践中采用揉、摆、拉、压、踩、针等整复牛肩胛移位的方法,共整复治疗215例,疗效达99.5%。现将几点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结核分枝杆菌与牛分枝杆菌PCR快速鉴别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结核分枝杆菌与牛分枝杆菌基因组的比对分析结果,针对结核分枝杆菌与牛分枝杆菌153bp、RD10和TbD1的3处差异缺失区域设计引物,分别建立了结核分枝杆菌与牛分枝杆菌PCR快速鉴别检测方法.应用建立的3种方法分别对84株结核分枝杆菌、3株牛分枝杆菌、51株非结核分枝杆菌及9种其他常见菌株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用针对153 bp缺失片段建立的PCR方法分别在结核分枝杆菌及牛分枝杆菌中扩增出645 bp及492 bp的目的条带;用针对RD10、TbD1建立的PCR方法分别在结核分枝杆菌及牛分枝杆菌中扩增出478 bp及361 bp的目的条带、358 bp及524 bp的目的条带.这3种PCR检测方法的准确率和特异性均为100%.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这些检测方法对结核分枝杆菌和牛分枝杆菌基因组DNA的检测极限均为10 pg.表明,此方法可用于牛源或人源结核分枝杆菌及牛分枝杆菌的快速鉴别检测.  相似文献   

5.
20 0 3年 7月 ,黑龙江省宁安市江南乡四方村村民赵某饲养的夏洛来与本地黄牛杂交一代牛发生角膜、结膜红肿、增厚 ,导致视力障碍 ,经临床观察、实验室检验 ,诊断为传染性角膜结膜炎。发病情况 赵某饲养夏洛来与本地黄牛杂交一代牛 116头 ,2 0 0 3年 7月 4日有 6头牛羞明流泪 ,到 7月 15日有 5 2头牛发病 ,发病率为 4 4.8%。其中成年牛 39头 ,1岁以下幼龄牛 13头 ;单纯左眼发病的 12头 ,单纯右眼发病的 16头 ,双眼发病的 2 4头 ,左右眼病情无明显差异。临床表现 患病牛精神沉郁 ,食欲不振或减退。发病初期患眼羞明流泪 ,结膜充血 ,眼睑肿胀…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饲养奶牛数量的增多,奶牛的疾病也更加复杂化,奶牛不能站立综合症则是近年来在临床多见的病症。根据笔者观察,这种疾病与临床上常见的生产瘫痪有很大区别。生产瘫痪只发生于产后奶牛,发病时间多在产后3天之内,用钙剂或乳房送风等方法治疗患牛一般都能康复。而奶牛不能站立综合症可发生于分娩奶牛和未分娩奶牛,患牛不表现生产瘫痪患牛所具有的特征症状,用治疗生产瘫痪的方法治疗一般无效。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将那些不是神经系统疾病和运动器官受到机械性损伤的,用钙剂治疗无效的非单纯性缺钙所引起的各种不能站立的奶牛疾…  相似文献   

7.
家畜腭裂临床少见,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近年来遇到4例黄牛腭裂,介绍如下。 临床表现 患牛采食和反刍时,发生单侧性或双侧性鼻漏,从鼻孔内溢出带草渣的水,饮食欲均正常,大小便以及精神、体况等亦无异常。个别牛有轻度咳嗽症状。 检查方法 助手将牛头稍向上抬起,检查者用开口器或拉出并紧握牛舌打开口腔,对向光亮处即可看到位置较为靠前的硬腭裂。由于舌圆枕障碍视线,软腭裂不易观察,可用一扁平木棍将舌圆枕下按以便观察软腭。 观察结果 4例患牛中两例为软腭裂。一例为硬腭均有裂隙,裂隙均为纵行,两例软  相似文献   

8.
青海省海北地区牦牛皮蝇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查清牦牛皮蝇对生产的危害,探索防治方法,我们对青海省海北地区某牧场的牦牛皮蝇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并观察了某些生物学特性。现报告如下: (一)流行地区感染情况 1981年4~7月对流行区3个大队部分牛群的1~10岁牦牛进行了逐头检查记录,重点为1~2岁牦牛。共检查160头,阳性135头,感染率84.3%。其中1岁牛65头,阳性62头;2岁牛50头,阳性49头;3岁牛19头,阳性13头;5~6岁牛14头,  相似文献   

9.
我站1982年应用无血去势器给骡、马、牛去势6例,其法操作简便,不感染,不影响使役,深受畜主欢迎。 (一)操作方法 1.先左侧卧保定好家畜,术部常规消毒。助手双手紧 握住上侧先施术的睾丸上端的精索(包括提睾韧带,精索动 脉、静脉,输精管等),使其在施术过程中不能滑动。 2.术者双手分别握住无血去势器的两把柄,使去势器  相似文献   

10.
在人培牛黄的基础理论及其外科技术的研究方面,我们也做了一些工作。为了缩短牛黄生产周期,提高牛黄产量,我们对牛胆囊胆汁的流体力学因素进行了测定分析,根据牛胆汁成黄过程中各种生理生化条件的改变和胆汁流体力学特征,设计了模拟胆囊,用以模拟牛胆内形成牛黄过程中一系列病理与物理变化,在牛体外生产牛黄。本法生产的牛黄经主要有效成分、基质结构以及红外光谱检测,均证明与天然牛黄完全相同。材料与方法(一)试验材料 ①新鲜牛胆汁,沈阳市回族牛羊加工厂提供;②牛羊胆酸,沈阳生化制药厂提  相似文献   

11.
在学习中兽医给牛前肢跛行装甲气的启示下,给马1匹、牛3头、猪2头的后肢跛行进行了充气疗法,此法操作简便、花钱少,见效快。根据病情轻重,经1~2次治疗即可痊愈,轻者3天最重者40天恢复。 病因 后肢跛行多因使役不当、闪伤、扭伤、风湿、气候变化,或原因不明的跛行。 主症 一肢或两肢跛行,行走时有拖肢,患肢何外划弧或吊起,不愿行走,喜下卧,重者卧地不起。 治疗方法 取马类家畜的后伏兔穴(暂定名),位于髋结节与膝关节连线中点上的肌肉凹陷处。施术时  相似文献   

12.
四肢病是牛、马常见多发的外科病,据我院兽医院1966~1970年门诊统计1212例外科病中,四肢病有618例,其中433例为四肢闪伤,风湿。牛、马患四肢病后使役能力减弱或丧失,影响农业生产。对本病西药消炎、镇痛、强刺激剂等药物及中兽医的针灸、中草药等均有程度不同的疗效。遵照毛主席“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教导,应用西药、中草药制剂穴位注射,治疗牛、马四肢闪伤风湿,现将结果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根据1978年畜禽疫病普查及基层兽医人员反映,我省不少地区耕牛流行一种慢性血尿症。遵义地区比较普遍,仅绥阳县旺草区红旗公社某队1976年以来就有8头耕牛死于慢性血尿症。本病长期以来未得到确诊。虽经中西草药治疗但无效,与一般因劳伤或血液寄生虫病、肾脏疾病引起的血尿症有所不同。患牛进行性消瘦,部分或全部丧失使役能力并最终虚弱死亡,给农牧业生产造成较大损失。根据国外文献报道,牛长期少量采食蕨[Pteridiumaqui  相似文献   

14.
利用长角血蜱或大巴贝西虫感染血液,感染3头除脾牛和1头未除脾牛,感染后5~20天在血片中出现了典型的大型巴贝西虫。除脾牛临床主要表现呈稽留热,呼吸急促,血尿,眼结膜苍白黄染,高度贫血,个别牛血红蛋白量降至2g/100ml,红细胞数降至1.85×10~(12)/L,红细胞压积降至8%。尸体剖检主要变化为肺气肿,心内外膜、十二指肠、肺脏有出血点,肝肿大,膀胱有血尿等。并观察了病理组织学变化。未除脾牛临床上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5.
我县春、秋季节常发生牛黑斑病甘薯中毒。此病发病急,死亡率高,给畜牧业生产造成一定损失。为了提高对本病的治疗效果,近年来我院采用解毒灵治疗牛黑斑病甘薯中毒16例,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一)临床症状 病初食欲减退,精神萎顿,体温一般正常,心音增强;以后食欲、反刍废绝,心搏微弱,瘤胃坚实,蠕动音减弱或停止,肠音微弱,常发生便秘,粪便小而干  相似文献   

16.
牛红眼病的治疗牛红眼病又名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病原以细菌或由立克次氏体、霉形体、衣原体等引起。多发于天气较热、湿度较大的夏秋季节,以小牛和良种牛症状较重。牛群如混有病牛、带菌牛或遇连阴雨天即会爆发此病,可通过头部相互摩擦、咳嗽和打喷嚏而传播。一旦发病,...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牛G3BP1(bG3BP1)对DNA识别受体cGAS生物酶催化活性的影响,本研究提取牛血液淋巴细胞中总的RNA,经RT-PCR反转录成cDNA,克隆出bG3BP1基因全长;随后构建bG3BP1的原核表达载体pET-28a-SUMO-bG3BP1,将其转化至大肠杆菌中进行诱导表达,使用镍亲和层析柱对重组蛋白bG3BP1进行纯化,并切除His6-SUMO标签后再经镍柱纯化;最后将获得的bG3BP1蛋白用于牛cGAS(bcGAS)的体外酶促反应,采用ELISA方法检测酶促合成产率。结果显示,可溶性表达的bG3BP1蛋白促进了bcGAS的体外酶促反应,提高了第二信使分子2′3′-cGAMP的产率,这为2′3′-cGAMP的大规模生产及应用提供了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我院用烧烙法治疗牛皮肤真菌病15例,基本是一次治愈。具体治法 采用直径18~20mm,长50cm的螺丝杆或自制的25mm×35mm三角小烙铁一个。将牛保定于六柱栏内,助手用鼻钳子钳住牛鼻子,将小烙铁或螺丝杆用煤火烧红烧烙患部,由轻到重反复画烙3~4次,将磷屑或痴皮烙掉,以见到红色为宜。一般3~5天即可痊愈,日后逐渐长出新毛。本法安全、经济、易行,基层技术人员及畜主均可施术。但要掌握好烧烙深度,避免损坏真皮,使毛不能再生。  相似文献   

19.
经农牧渔业部畜牧局批准,我厂自1982年起试生产牛副伤寒氢氧化铝菌苗(批准文号82农兰生字26914号),结合试产,我们对用反应缸生产该苗的工艺流程做了一些改进。(一)生产概况 1982~1987年,共生产7批牛副伤寒氢氧化铝菌苗1189.5万ml,其中1982年生产的187万ml因使用不安全而报废。1.1982年采用工艺:按《牛副伤寒氢氧化  相似文献   

20.
1986年3~6月,笔者在河南省驻马店地区兽医院辅导学生毕业实习期间,在门诊上遇到耕牛瘤胃酸中毒24例,对其进行了血液学及生化指标的试验观察,以期为瘤胃酸中毒的早期诊断和救治提供依据。供临床工作者参考。 (一)材料和方法 1.试验牛的选择:从门诊接收过食或偷食精料的病牛24例,根据柴内大典等家畜内科学,对瘤胃酸中毒的判断标准,分为轻症11例、中度9例、重症4例,做为试验牛;此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