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小康》2015,(12)
<正>2015年5月13日,鸟瞰环境优美的唐山城区一角。唐山,曾是中国冀东重要的沿海工业城市,却被大地震毁于一旦。1976年7月28日,唐山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一场空前的地震灾害,让24.2万人丧生,城市功能全面瘫痪,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开放创新的唐山人,历经了大地震的洗礼,用近40年的时间,把唐山打造成为宜业宜居的环境强市。先后荣获联合国"人居荣誉奖"和"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入选"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和"中国最具投资潜力10强城市",荣膺中国最佳投资服务城市、全  相似文献   

2.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了7.8级大地震。顷刻之间,这座已有百年历史、拥有百万人口的大城市被毁灭了。唐山地震死亡24万人,重伤16万人。地震还波及到天津、北京市。“地震之后,党中央、国务院急电全国火速救援。10余万解放军星夜驰奔,首抵市区,舍死忘生,排险救人,清墟建房,功高盖世。5万名医护人员及干部民工运送物资,解民倒悬,救死扶伤……灾后,疾病减少, 瘟疫未萌,堪称救灾史上之奇迹。”耸立在唐山市中心的《唐山抗震纪念碑碑文》,形象地记载了当年全国各地救助唐山的情况。而从全国各地紧急抽调的“5万名医护人员”里,就有16人是从山东烟台抽调的,74人是从临沂抽调的。在纪念唐山大地震3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特地编发这组稿件,里面记载着当年援唐医疗队员难忘的日日夜夜,以及当年大地震的幸存者对往事的追忆和对唐山美好明天的展望。  相似文献   

3.
唐山:更生的凤凰边汇阿拉伯国家古有神鸟名“菲尼克司”,500岁后集香木自焚,复从灰中更生,鲜美异常,不再死。此鸟殆即中国所谓之凤凰。──郭沫著:《凤凰涅》这原本是一座四层的图书馆大楼。现在,它的底层已荡然无存,上面三层的墙壁所剩无几,框架东倒西歪、摇...  相似文献   

4.
<正>"凤凰牌自行车"——一个曾经响当当的名字,整整一个时代的骄傲,多少人魂牵梦萦想得到的东西……不经意间,辉煌已成为历史!在年轻一代心目中,凤凰早已是一个过去式,他们看重的是TREK、捷安特、美利达等等国际名牌,凤凰自行车则静静地躺在自行车店的角落,无人问津。  相似文献   

5.
正唐山,位于太平洋西岸,别称"凤凰城"。震后崛起的唐山,城市功能分区明确,市政设施配套完整,环境清新优美,现代化水平较高。自来水、燃气、供热普及率、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100%、97%、83%和65%,均居全国同等城市领先水平。1990年,唐山在全国率先荣获联合国"人居荣誉奖",2004年获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同时还是全国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唐山交通四通八达。与北京联合建设的京唐港,已与国内外120多个  相似文献   

6.
去年夏季的那场洪水浩劫,把张忠桃家冲得精光。但今年的第二天里,冷丝丝的晨风中,笔者在张忠桃的脸上已经找不到遭遇浩劫的悲怆。路过建在嘉鱼县簰洲湾的新村时,张忠桃正在喂猪。阔气的二层小楼,门面上已镶好了红色的瓷砖。张忠桃笑眯眯地说:"要不是党和政府的帮助,凭我自己无论如何修不起房子。从出生到现在,我做梦都没想到会住上这样钢筋水泥造的房。不说违心话,确实是党的政策好,社会主义制度好。"张家原来的瓦房冲得一干二净,仅仅从淤泥里抠出了1万多块砖。灾后政府给他支援了1.6万块红砖和66.7平方米的预制板,并免费送到家门口;自己贴补了600多元,加上政府派来的泥瓦匠帮工,半个月功夫便将二层楼四间新房建起了。在簰洲湾,有着张忠桃梦境一般感觉的何止他一人。"水无情冲田损塘毁旧舍;党有恩捐款赠板建新村"。这是村民刘道满在新居门墙上贴的一副对联。他对笔者说:像我这样困难的倒光户,由于有了政府提供的1000元建房救济款,并附送1万块  相似文献   

7.
没有想到,在2010年的这个夏天,我能再次拜读钱钢的纪实文学《唐山大地震》。冯小刚同名电影在今年暑期的热映,将最初的感动上升为最深的震撼。我不由得翻出已搁置在书柜角落里的这本书,开始了又一次注定不平凡的心路之旅。  相似文献   

8.
罗素玲 《当代广西》2008,(16):26-27
7月23日,四川省绵竹市古家庄中学终于完成灾后修缮,重新开学了。从广西青年志愿者帐篷学校转入的陈秋等12名学生,坐进了经过安检的临时教室,开始了新学年的学习。  相似文献   

9.
章培毅(1920~1949),安徽省桐城县人,武汉大学电机系毕业。他曾参加民盟、农工党、民革,担任过民盟重庆市支部委员、农工党重庆市党部执行委员兼发言人,长期从事民主党派工作,参加争民主、反内战的各种政治活动。1948年,章培毅奉民革中央主席李济深指示由香港回四川,策动各地军队起义,参与组织平民革命军,在重庆青木关被捕,被关押在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渣滓洞看守所。1949年11月27日,在渣滓洞大屠杀中殉难,时年29岁。离家求学走上革命之路1920年5月,章培毅出生于安徽省桐城县(今安徽省枞阳县)后方乡章家大屋村。章培毅的父亲是章朴夫,母亲周…  相似文献   

10.
《干部人事月报》2011,(4):12-13
从少年万元户到千万富翁。陈光标出生在江苏泗洪县农村,小时候家境贫困。13岁起,陈光标开始卖冰棍,贩水果,贩粮。17岁,他成了全乡第一个"少年万元户"。1985年,陈光标考入南京中医学院。毕业后,他换过几个工作,但创业一直是他的梦想。  相似文献   

11.
正一四十年了,四十次的花开花落,四十次的暑去寒来;四十年了,四十度的斗转星移,四十度的沧桑巨变。四十年了,有谁还愿意嗟叹小花凋谢的感伤;四十年了,有谁还愿意回味时光流转的哀婉。颤栗的产床啊,母腹的婴儿已然长成了剽悍的壮年,精神的脐带呀,早已汇聚成绵绵不息的雄浑的血脉。满目的疮痍啊,伴着推土机的掘进手臂早已抚平了伤疤,  相似文献   

12.
金磊 《中国减灾》2006,(7):14-15
对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中国城市而言,更应从灾难中树立灾害预警意识,最大限度地应对城市“新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从新唐山的崛起看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梁志忠·1976年7月28日,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地震,把唐山这座有百年历史的重工业城市夷为一片废墟,当时西方国家一些人曾断言:“唐山永远地从地球上消失了”。然而,20年过去了,新唐山犹如烈火中再生的凤凰,展现出涅◆后的...  相似文献   

14.
佚名 《中国减灾》2004,(9):58-58
并不是想再一次拥有它,我却非常地怀恋它。在废墟上小屋生活的岁月,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点点滴滴的事情都尘封在我的记忆最深处。废墟上的小屋叫简易房,又称地震棚。震憾全球的1976年唐山大地震,几乎使所有的唐山人都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时值酷暑盛夏,幸存者擦干了身上的血迹,葬埋了震亡的亲人,搭起形态各异的窝棚栖身。残垣断壁,废墟茫茫。一座拥有百万人口、千万平方米建筑的城市重建,岂非易事?而且,窝棚是不能保护灾民过冬的。唐山人正站在激流滚滚的河边,眺望理想的彼岸——重建后的新家园。有多少眉头紧锁了那么长的时间,才有了那么多…  相似文献   

15.
汶川大地震震动了地球,也震动了人心。除了空前的爱心奔涌,许多人对工作、生活、社会的态度也正在发生改变。大地震给国人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但生活仍要继续,生者仍需前行,中央政府已经拨付巨款,来自世界各地的爱心捐助正陆续到位,人们正在擦干眼泪,重建家园。  相似文献   

16.
《中国减灾》2006,(7):18-19
他们,是那场惨绝人寰的地震的亲历者和幸存者;他们,面临生死关头镇静自如;他们,在大地震中自救互救;他们,在地震中这样度过——说他们是不幸的,因为他们曾经离死亡是如此的近,他们曾经亲身体会到死亡来临前的恐惧,感受亲人在眼前慢慢死去而无能为力的痛苦;说他们是幸运的,因为在这场人类浩劫当中,他们用坚强的毅力与死神搏斗,幸运地活下来了。他们在地震中幸存充满着偶然性,也存在着必然性。唐山市小山区街道卢桂兰:我是地震那天被倒塌的房屋埋住的,到了1976年8月9日才被救出,在无水无粮的情况下,在废墟下活了13天。我的大腿骨折了,血压也很…  相似文献   

17.
王晶晶 《中国减灾》2008,(12):32-33
胡清华出现在映秀小学时正是课间.孩子们在小操场上打乒乓球,忽然一个男孩跑过来,“一会儿过来和我们耍吧。”他对胡清华说。“我在他们那里当驻村干部,”胡清华说完转过头告诉男孩:“他们是来采访我的。”小男孩没说话,瞪着眼睛想了想,咧着嘴乐了。  相似文献   

18.
十年前,在可怕的唐山大地震中,我和媽媽、姥姥(外祖母)及兩個弟弟雖是幸存者,但我們幸福的家庭却被毁掉了。因為可愛的爸爸被砸死了,我們失去了一家之主。爸爸媽媽原先都在供電局工作,震後,局裏的叔叔阿姨們都格外照顧我們,幫我們搭起了地震棚。但是這個家畢竟失去了當家人。我才十歲,所有的事情全得靠媽媽一人,生活上有不少困難。叔叔阿姨見此情景,幾次給媽媽介紹對象(作媒)。姥姥擔心媽媽帶着孩子和老人再嫁會受委屈,便回絕了。媽媽則怕再嫁俊找的丈夫對姥姥和我們不好,而且小弟弟病得很重,生活上沒有自理能力,她不願意拖累別人,也沒答應。  相似文献   

19.
湖北虽属内陆省份,但在促进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方面却不落人后,做得很有成效。湖北是怎么做这项工作的呢?带着这个问题,笔者专访了湖北省政府分管对台工作的副省长张洪祥先生。 荆楚发展 台资功不可没 张洪祥副省长首先向笔者介绍了湖北省吸收利用台资的整体状况,他说,台商来湖北投资始于1988年,尽管台资进入湖北只有10年多一点时间,但发展很快。截至1998年  相似文献   

20.
艺术家是一个美好的职业,流浪则充满了艰辛和苦涩。几年前在北京圆明园曾经出现一种流浪艺术家现象,深受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关注。在时代大潮中,且让我们看一看他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