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去美日曾出现剧烈的贸易摩擦,但政治安全关系一直在加强.如今,美日贸易摩擦似已平息,但政治摩擦却在战后以来首次出现,并愈演愈烈.美国众议院通过要求日本政府就"慰安妇"问题道歉的决议案,只是其表现形式之一.尽管这种政治摩擦不会造成日美同盟破裂,但两国关系的基础已受到削弱.  相似文献   

2.
80年代后期,国际局势发生了战后历史上空前的变化。苏联东欧集团的解体导致了"雅尔塔体制"的崩溃。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更加明朗,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不平衡进一步加剧,尤以美国和日本的实力消长最为引人注目。这些都将促使美日之间最初由贸易摩擦引起的矛盾在90年代不断深化,并向其它领域扩展。战后四十多年里曾给两国都带来巨大利益的美日同盟将经受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3.
正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抗日战争时期对日工作总方针及战后日本的新情况,我国确定以"区分开来"原则处理与日本的关系。在"区分开来"原则指导下,中日双边关系以"民间外交"为突破,在20世纪70年代实现邦交正常化,并在20世纪80年代取得迅速发展。冷战结束后,中日双边关系从本质上讲是战略竞争关系,尽管如此,我们在处理与日本关系时仍应坚持"区分开来"原则。  相似文献   

4.
论美台军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台军事关系是美国政府图谋“以台制华”和台湾当局企图与祖国大陆长期维持“分裂分治”的重要支柱。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来,美台军事关系受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制约,从结盟走向疏远,但在总体疏远中仍有局部反弹,特别在冷战后时期的美台军事关系再度提升。研究美台军事关系演化,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美国对台政策本质,更客观地分析台海斗争态势,更准确地把握统一斗争策略。一、美台军事关系的疏远1950年初,台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已成大势所趋,美国政府拒绝向败逃至台湾的国民党余部提供援助。1950年1月5日,杜鲁门总…  相似文献   

5.
雅尔塔体系的终结与当今世界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雅尔塔体系"及其终结今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 周年,1945年5月苏美英攻克柏林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结束。而在二战结束前夕, 美、英、苏等国首脑在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举行了一系列战略性会议,会议除了商讨影响战争全局的重大行动之外,也对战后的世界秩序做出了安排,形成了"雅尔塔体系"。所谓雅尔塔体系, 就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 英、苏(主要是美、苏两国)按照  相似文献   

6.
论日本与东盟的相互认知及双边关系的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回顾战后日本-东盟关系演进的基础上。描述了两者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时较为密切的全方位关系,到冷战结束以来平衡性与互动性更为突出的关系样式,分析了日本-东盟关系式样形成的内外原因,并对日本和东盟相互战略认知进行了探究。文章认为,在东亚国际格局变动的新时期里,日本-东盟关系将在前者以日美同盟为外交“基石”以及后者以“大国平衡战略”为标杆的基础上,日本将继续寻求美国与亚洲之间的政策平衡点,而东盟则在继续强化自身建设的同时,依然会将中、美、日为核心的世界大国和国际组织纳入并塑造为该地区的基本平衡力量。从东亚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看,随着中国的不断壮大,并奉行灵活进取的地区多边主义,中国与东盟的政治经济关系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日本与东盟国家颇为紧密的传统关系、尤其经济关系方面相应会面临三大效应的影响,将朝着平衡性、互动性、竞争性相对更为显著的发展方向演进。  相似文献   

7.
赵博渊 《南风窗》2007,(7):11-11
3月13日,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在东京与安倍晋三首相签署《日澳安保宣言》。该宣言对于日本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多了个战略伙伴,还标志着日本在战后60年重返太平洋,更堪称战后日本外交走向自主与成熟的里程碑。对澳大利亚而言,由于中国是其北部经济复苏的最大外因,一碗水端平中日两头是其最稳妥的外交路线,所以它再三强调日澳安保不针对中国。至于与日本建立准同盟关系的动力,则可视为美澳、美日双同盟的自然衍生。  相似文献   

8.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和美国互为敌国。然而,二战后形成的国际格局却把美  相似文献   

9.
陈言 《南风窗》2014,(4):70-73
<正>美国对安倍主张"摆脱战后政治体制的束缚"持很深的怀疑态度。由于冲绳地方选举未能如愿,安倍去年底送给美国的大礼基本落空,日美关系将更加不顺。在美英法德等国领导人"集体回避"背景下,2月上旬中日领导人先后到俄罗斯索契与普京会谈。日本媒体报道称,安倍首相把参加冬奥会开幕式看成是打破中国对日包围网的一张王牌,临时更改了原拟出席闭幕式的行程。相比中国不让自己在索契开展日中"走廊外交",安倍更对自己去年底参拜靖国神社后美国表示的"失望"耿耿于怀。安倍希望在3月下旬海牙核安全峰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军事史上,与战败的前敌国结盟作为未来战略的基石始于亚历山大大帝,然而由于其英年早逝,其帝国四分五裂,因此不幸缺少历史的事实来印证这一战略的效果。在现代军事史上,二战后美日的军事同盟关系也是美国规划、部署和遂行亚太战略的重要一环。随着时代潮流的演变,这种美日双边安保体制又获得了新的、面向后冷战未来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11.
美日同盟的发展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日同盟关系经历了冷战时期同盟关系的确立、冷战后美日同盟的"漂流"及调整、"9·11"事件后美日同盟强化的阶段性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一、导言 2001年9月8日,《旧金山对日媾和条约》签订五十周年纪念仪式在美国加州旧金山举行。气氛之热烈喜庆,均 在料想之中。这次盛会由北加利福里亚州日本研究会赞助,由一家名叫"美日21世纪工程"的私人主办方组织操 办,出席纪念仪式者包括日本前首相宫泽喜一、美国前国务卿乔治·舒尔茨、现任国务卿科林·鲍威尔以及日美双 方大使。日本外务大臣田中真纪子引用前首相吉田茂的话,称该条约是"达成和解和信任的桥梁",她并且对双方在 历时弥久的毁灭性战争之后,尚能建立起如此坚定的伙伴关系表示惊叹。这一和约和五十年前同一天签订的《美日 安保条约》,在促成战后日本发展和巩固"举世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上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崔世广 《当代世界》2015,(12):55-59
<正>2015年适逢日本战后70年。由于这是战后日本国家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所以"战后70年"成了2015年日本的一个热门话题。但遗憾的是,国内学界对日本的"战后"意识似乎并没有给予太多关注。本文拟以战后体制的斗争为主线,结合战后日本的国民舆论调查结果来考察日本"战后"意识的变迁及其特征,以期对理解和把握日本提供某些启示。日本的战后体制与"战后"意识的源流日本的"战后"意识形成于第  相似文献   

14.
美国与印度2005年签署的《美印民用核合作倡议》(CNCI)和2007年签署的《美印123协议》使美印核关系引起国际关注。通过回顾战后50年来的美印核关系,本文认为美国推动印度核工业发展的过程可以分成直接扶持、间接支持和再直接合作三个阶段。虽然在不同阶段地缘制衡、核不扩散、经济利益、能源安全、国际机制等因素或独立或交织起作用,但只有美国地缘制衡战略能解释美国为何在战后50年里持续协助印度核工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战后以来,国际政治格局中的美欧关系是两极对立和东西方对抗的一大重要内容。四十多年中,美欧根据现实情况并从自身利益出发,从政治、军事、经济上结为一体,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以军事联盟的形式,同对手进行全面冷战。这期间,美欧关系虽经历了不小的变化,出现松动,矛盾增多,且呈不断上升发展的趋势,但从总体上看,其本质和基础未变,也就是说美欧的根本、一贯的利益基本上保持了下来,变化是发生在这一框架内的。然而,随着国际风云激荡变幻,80年  相似文献   

16.
在国内问题上,坚决主张改革,声称"没有改革就没有发展","改革无禁区";在对外政策上,一方面加强日美同盟,推行亲美外交,另一方面在同亚洲各国有关连的历史问题上采取强硬的民族主义态度--这或许可称之为"小泉主义".如同中曾根所说:战后日本自民党有两条路线:一是优先经济的"吉田茂-池田勇人-佐藤荣作路线";二是重视"民族主义精神"的"鸠山一郎-岸信介-中曾根康弘路线".中曾根认为,现任首相小泉纯一郎"是站在我们一边的".  相似文献   

17.
国际     
《南风窗》2013,(6):21-21
金正恩与美国球星看球赛朝鲜和美国两国篮球选手2月28日在平壤柳京郑周永体育馆举行篮球赛。金正恩偕夫人李雪主来到赛场,与来访的美国NBA前球星丹尼斯·罗德曼并排就坐在主看台中央。朝鲜民众普遍了解金正恩是个"篮球迷",但就此猜测朝美关系改善还为时尚早。风云Major Issue查韦斯去世,马杜罗暂掌局  相似文献   

18.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53年8月斯大林去世,这一时期的苏联外交是十分复杂的,既有成功也有挫折,既有成就也有失误;它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战后几十年来,它影响着整个苏联的对外关系。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一时期的苏联外交,或者如何评价战后斯大林的对外政策呢?笔者认为,战后斯大林的对外政策呈现出双重性,它在苏联战后追求的目标、对西方的政策、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对外政策的后果上都有明显的表现。本文便是力图从"双重性"的角度,探讨战后斯大林的对外政策,提出一些粗浅的,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当前美欧互"怼",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产生了公开而激烈的冲突。美欧矛盾是世界大变局在美欧关系这一局部的具体展开,是美欧各自对世界大变局的政策反应,有其深刻的观念基础、利益基础和国际观基础,因而当前美欧矛盾是结构性矛盾,而不限于事务性冲突。"特朗普冲击"与"特朗普主义"加剧了美欧矛盾,使美欧矛盾以更激烈的方式展开,但特朗普上台只是美欧矛盾加剧的催化剂,而非根本原因。未来美欧矛盾"渐行渐远"有必然性。无论如何,美欧关系的"蜜月期"已经日过中天,类似冷战时期的美欧军事同盟和冷战后的美欧"价值观同盟"难以再现,这将深刻影响国际格局与大国关系。  相似文献   

20.
1989年12月1日至3日,美苏首脑在马耳他举行了海上会晤,宣告"冷战"结束。这是否意味着自1945年雅尔塔会议以来的两极国际格局已完全解体,新的多极国际格局已完全形成了呢?本文拟对战后两极国际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谈一点个人的粗浅看法,以求能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