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树雄 《共产党人》2011,(12):20-21
<正>20年多年前,固原市开始由政府统一组织,对生态封育区、地质灾害区、水库淹没区以及中部干旱带等不适宜人类居住地区的群众实行易地搬迁,重建家园,这就是扶贫移民和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在新开发建设的芦草洼、红寺堡、国营长山头农场隆湖及本县(区)等移民聚居区。现在他们生活得如何?记者就这个问题走访了他们。县内移民其乐融融五月,正是日光温棚收获的季节。在原州区三营镇团结村马成祥的温棚里,一家3口正在采摘西红柿,3栋温棚年预计收入可达2万余元。年近60岁的马成祥说:温棚种植虽然辛苦一些,但收入高,以前收入无法比。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春节期间,国网吴忠供电公司干部职工放奔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值班、巡线、抢修,坚守在工作一线,保证全市人民在瑞雪中度过了一个欢乐祥和、温暖亮堂的马年春节。正月十五闹元宵,红红火火过大年。2月14日晚上,吴忠市图书馆花灯展演现场火红的灯笼、光彩夺目的飞马、簇动的人群,到处是一片欢乐祥和的场景。此时,国网吴忠供电公司输电运维人员正冒着严寒,蹲守在现场,密切关注用电情况今年元宵节恰逢雪后天气寒冷,造成负荷攀升,隐患增多,给  相似文献   

3.
2015年,红寺堡供电公司适应新常态,抢抓新机遇,创造优良新业绩。截止到12月31日全公司售电量累计完成8.1296亿千瓦时;配网综合线损率完成5.63%;电费回收100%。城市供电可靠率达到99.9737%,农村供电可靠率达到99.8075%,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8.4%,安全运行5744天。亮点之一"六进服务"丰富服务方式,创新党建工作新活力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红寺堡开发区成立10周年。1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红寺堡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务实苦干,开拓创新的红寺堡精神,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红寺堡经济、  相似文献   

5.
截至2014年12月31日,吴忠供电公司累计售电量113.18亿千瓦时,售电收入46.87亿元,电费回收率100%,并连续9年售电量过百亿。实现安全生产长周期运行3496天,行风评议连续3年蝉联第一,获得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状、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劳动关系和谐模范企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提名单位等多项殊荣。2014年,面对经济增长放缓、高耗能等市场行情低迷的不良局面,吴忠供电公司实施客户"分级"管理,运用技术、经济和法律手段防范电费风险,确保电费风险在能控状  相似文献   

6.
马候权的感叹。在奉节县4万多二期城迁(城市搬迁)移民中,有不少特困户。现住在新县城熊家包居民区的马候权就是其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7.
蓦然回首,十年前这里曾经是一片亘古荒原,沟壑纵横,降雨稀少,旱灾频发,年均降雨量不足200毫米,蒸发量高达2000毫米以上。“十年十旱”,老百姓饮水常常要到几十公里以外的地方去拉水,有时每方饮用水的费用甚至高达120元;滴水如油,“人畜争水”的景象屡见不鲜。“门不闭户,水窖上锁”成为这一地区特有的现象。山里的人们渴望甘霖,渴望走出大山……如今,这里街衢平阔,楼舍栉比;群山万壑添新姿,阡陌纵横披新绿。中国最大的生态移民扶贫开发区——红寺堡开发区在宁夏中部干旱带诞生,谱写了生态移民、造福百姓的壮丽诗篇。  相似文献   

8.
红寺堡区是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的主战场,历经14年移民开发,为"十二五"生态移民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多年来,红寺堡区大力弘扬"宁可苦自己,绝不误移民"的精神,把最好的地段划拨给移民居住,为移民建保温房、低碳房,不增加移民负担。在"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目标上出实招,建立宁夏黄河善谷核心区,成为慈善事业的发祥地,以善引商,以情引商,招善天下,惠及移民,让移民能挣钱,有事做,红寺堡区生态移民的经验值得借鉴推广。  相似文献   

9.
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团结村,是2008年固原市按照自治区实施的中部干旱带县内生态移民规划,利用南城拐子生态移民暨危房危窑改造项目一期工程建设的移民新村。移民主要来自原州区炭山、寨科、官厅、河川、张易等9个乡镇的干旱片带和地质灾害区。目前该村已安置移民809户3699人,其中2011年安置移民306户1193人,  相似文献   

10.
国网宁夏电力公司银川供电公司紧紧围绕“为人民造福”的主旨,以“首府供电、率先垂范”的企业要求,贯穿“强基础、抓过程、究细节、重结果”工作主线,高起点、高标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1.
石雷 《共产党人》2009,(16):18-20
曾经荒芜的红寺堡开发区,随着黄河水的引入,变成万亩良田。一批批来自南部山区的移民群众在这里抗旱魔、斗风沙,用辛劳和汗水浇灌出一片绿色家园。经过10年的发展,红寺堡——一座荒漠上的新城拔地而起,城内街道整齐,商铺林立,城外阡陌纵横,绿树成荫,红瓦自墙的塞上新居鳞次栉比,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相似文献   

12.
徐树雄 《共产党人》2011,(18):19-21
正9月,宁夏大地,到处瓜果飘香,硕果累累。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鸦儿沟移民安置点,一条油路连着居民点。一座排列整齐、红白相间的房屋体现着生态移民区新气象,自来水、卫星接收器、电视等入户,谱写了生态移民的新生活。  相似文献   

13.
《共产党人》2012,(14):58-59
正红寺堡区位居宁夏中部,为吴忠市所辖区,是国家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1236工程)的主战场,是全国最大的生态扶贫移民集中区。1998年开发建设,2009年正式设区,行政区域面积2767平方公里,辖2镇3乡、1个街道办事处、61个行政村、2个城镇社区。经十余年艰苦创业,累计开发整理水浇地50万亩,异地搬迁安置宁夏南部山区8县移民20万人,其中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1%。十余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扶贫政策扶持下,红寺堡区20万移民沐浴党的阳光,艰苦创业,实现了荒漠变绿洲、沙丘起高楼的伟大壮  相似文献   

14.
赵小平 《共产党人》2011,(10):24-26
<正>红寺堡是宁夏生态移民的桥头堡,20多年来,红寺堡区委、区政府发扬宁可苦自己,绝不误移民的红寺堡精神,在困难面前,务实进取、不自卑,不退缩,不犹豫,为20多万移民谋福祉,在宁夏中部干旱带上创造出一件件实实在在的奇迹。十一五末红寺堡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2亿元,年均递增18%到20.9%,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000万元,年均递增17%至13.8%;  相似文献   

15.
仇旭辉 《共产党人》2012,(7):17-18,30
正实施中南部地区35万生态移民规划,是宁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搬迁工程,也是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确保宁夏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举措。红寺堡区是全国最大的生态扶贫移民集中区,自1998年全面实施  相似文献   

16.
海明贵 《共产党人》2013,(Z1):87-88
一、推进生态移民工程对固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一是推进生态移民工程易于保护生态环境。固原市水资源极度短缺,人畜饮水安全率仅为51%,贫困人口所在地基本上全是旱作农业区,120多万亩低产低效坡耕地水土流失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农业生产投入高、产出低、效益差。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高达142人,比联合国确定的标准高出7-20倍,人口密度也已超过了当地自然资源的负荷能力,加上恶劣的自然环境,这一地区长期贫困落后,导致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境地。人们为了生存,违背自然规律,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人口和土地资源难以转化成现实的经济优  相似文献   

17.
徐树雄 《共产党人》2013,(12):38-39
正6月5日晴红寺堡初夏,天蓝地绿,阳光普照。上午我们一行4名记者,乘车从银川出发去红寺堡区采访。十一点到达红寺堡区,因开挖下水管道,不慎将自来水管道挖断,全城停水已经两天,住进宾馆  相似文献   

18.
移民搬迁政策作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精准扶贫最为直接的有效实现方式,近年来在中西部贫困地区被广泛应用。政府推动下,以"避灾减贫"为特色的陕南地区大规模避灾移民搬迁不仅仅是简单地"搬家"和物理空间的变化,还是增强社会互动、推动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山区移民搬迁政策效应还有待进一步释放和提升,要在高位推动中进一步完善避灾移民搬迁活动的顶层设计;要在精准搬迁中实现公平有序的移民活动,更好地实现"搬得出"的目标;要在创新管理、精细化管理中确保移民搬迁群众达到"稳得住"的目标;就应紧紧围绕"能致富"的目标,通过"精确施策"以提高移民发展的可行能力。  相似文献   

19.
张敏  王贯举 《共产党人》2009,(14):50-51
“黄河百害,唯富一套”。“河套”名称自古有之,地域涵盖宁夏、内蒙、陕西三省区,但重点核心区域在宁夏,集中连片扬黄主要部分便在红寺堡。红寺堡地处毛乌素和腾格里两大沙漠边缘之间,气候条件极其恶劣,降水十分稀少,地表水严重不足,地下水更是缺乏,禽鸟不进、寸草不生,被人们称为“生命禁区”。  相似文献   

20.
<正>2011年初,自治区党委、政府按照中央要求,决定用5年时间把西海固地区近35万生活在不适宜居住、不适宜发展环境里的贫困群众搬迁出来,再用5年时间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西海固地区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素有苦瘠甲天下之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西海固的发展。据自治区移民局副局长郭建繁介绍,1983年以来,这里相继开展了吊庄移民、扶贫扬黄灌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