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邻避冲突是围绕邻避设施的选址、建设和运营所引发的冲突。城市邻避冲突有风险,它是因城市邻避设施风险所引发的风险,是相关民众与地方政府互动不良的结果。它有一个或长或短的积聚过程,从对地方政府围绕邻避设施的决策开始,历经质疑地方政府决策的合法性、利益诉求表达的受挫等环节,因之所引发的焦虑不断在相关民众内部积压、升腾,最终在特定节点爆发,引发邻避冲突,社会风险由潜在转变为现实。它导致社会失序,也一定程度上降低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城市邻避冲突需要规避,其所带来的社会风险需要预防,为此我们应认真考察其积聚机理,处理好各个关键环节,既要改进决策机制,确保决策民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又要精细补偿机制,消除民众的后顾之忧;还要完善沟通机制,确保全过程的沟通渠道畅通。  相似文献   

2.
邻避问题伴随着中国城市转型发展在各地不断涌现,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城市的发展。既有研究多聚焦于地方政府在邻避问题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忽视了邻避事件中社区方、项目承建方等其他重要行为主体对邻避问题治理的影响。作为居民邻避诉求的一线处理主体,社区居委会在邻避问题治理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但是,社区居委会"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基层准行政组织"的双重角色属性要求其在邻避问题治理中,要同时应对社区居民的邻避诉求和上级政府的维稳压力,这制约着社区居委会参与邻避问题治理的效力。研究以S市地铁修建引发的Y事件为实证案例,从嵌入性视角对社区居委会在邻避问题治理中的参与行为进行解释,发现社会网络嵌入影响着居委会在邻避事件不同阶段的角色选择和参与策略。为了进一步发挥社区居委会在邻避问题治理中的积极作用,需要将社会网络嵌入保持在适当强度,推动社会网络嵌入由"单向度"向"双向度"转变,构建地方政府和社区居委会在邻避问题治理机制中的"协作"关系,促进社区居委会的"自主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邻避冲突为何能发生重大转折,由“僵持不下”到“皆大欢喜”?为解释这一转折过程,论文从过程视角构建“回应性软化”解释框架,并结合L县S镇变电站项目建设的案例分析发现:当邻避项目建设中面临财政资金与补偿政策限制等刚性约束的“硬结构”时,基层政府会在回应民众诉求的同时,对政策系统内外部的多方主体采取认知、态度、情绪、利益等方面疏通的“软策略”,即“回应性软化”;通过预软化、再软化与软化术,最终润滑了邻避项目政策执行,促成邻避冲突发生转变进而得以成功化解。“回应性软化”是邻避冲突情境中基层政府的策略选择,又是邻避冲突治理的主要解释变量,可进一步丰富邻避风险治理的工具箱。  相似文献   

4.
邻避设施的兴建、公众权利意识的觉醒以及政治开放性的增强,带来了一场以社区居民为主导力量的“不要在我家后院”的环境保护运动.实践表明,政府作为处理邻避运动的主导力量无法独立地妥善解决邻避冲突.环保民间组织以其公益性、志愿性、民间性等特点使其在处理邻避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政府的可靠搭档.  相似文献   

5.
正一、研究背景邻避型群体性事件,即邻避运动,是指部分地方兴建的基础设施或产业项目由于可能会对周边居民产生环境污染、人身伤害等一系列负外部性影响,因此遭到公众通过自发组织形成的反对联盟的抗议,在社区或区域形势的裹挟下爆发的社会冲突。目前,我国正处于环境敏感期,邻避运动在近几年呈易发多发之势,梳理我国近十年重大邻避事件,发现沿海地区邻避事件的次数明显多于内陆地区,说明邻避冲突更容易在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6.
《群众》2017,(4)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并把公众参与等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赋予公众参与法律地位,成为公共决策合法性的重要基础之一。近年来,一些地方不断有"邻避"("NIMBY",Not in my backyard,意为"不要建在我家后院")项目因周边民众的抗议而下马。在其背后,往往可见当地政府进行相关决策时,程序不依法、不民主,重大行政决策机制有"走过场"嫌疑。如何有效地将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主要围绕邻避事件治理中政府决策注意力配置及其议题识别展开讨论。通过收集2007-2014年间的35起邻避事件,运用注意力基础观理论,对事件治理中政府注意力配置的过程机制进行分析,并引入张力概念来描述涉及的政策议题,建构了基于价值导向和过程导向的邻避治理的张力议题识别框架,为政府在邻避事件治理中的决策选择提供概念框架。  相似文献   

8.
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是政府对市政基础设施的契约式管理,是政府与社会资本进行合作的重要路径。实践证明,公用事业所依赖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营,很可能会产生严重环境影响,尤其是垃圾焚烧、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容易产生"邻避效应"并导致项目失败。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是化解"邻避效应",矫正公众弱势地位,实现善治的重要保障。健全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公众参与,应强化公众的知情权、安全权、受尊重权与结社权等权利。在实施层面,应把对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及其公众参与环节提前至授予特许经营权之前,对特许经营企业课以相应的信息公开责任,同时,加大对相关知识的科普,提升公众参与能力以及完善相应的民意反馈与监测机制等,以对政府特许经营活动施以全面的监督与约束。  相似文献   

9.
邻避项目修建不仅是隐蔽在实验室里的技术问题,更是一项必须经得起公众审视的社会议题。整合科技面向与社会面向,以"知识供给"为切入点,对中国邻避项目的决策历程进行回溯,提炼出"基于知识遮蔽的威权型决策""基于知识涵化的说服型决策""基于知识竞争的博弈型决策"三种范式。通过对三者特征与短板的梳理,提出我国应构建"基于知识共塑的协商型决策"新范式,并从决策理念、决策主体、决策机制三个维度搭建该范式的基本框架,以期为利益相关方提供新的行动指引。  相似文献   

10.
邻避设施的兴建、公众权利意识的觉醒以及政治开放性的增强,带来了一场以社区居民为主导力量的"不要在我家后院"的环境保护运动。实践表明,政府作为处理邻避运动的主导力量无法独立地妥善解决邻避冲突。环保民间组织以其公益性、志愿性、民间性等特点使其在处理邻避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政府的可靠搭档。  相似文献   

11.
邻避效应:公益性项目的补偿机制与公民参与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公益性项目建设与运营中所出现的邻避效应,是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和政策成本最小化的政府在民主行政的条件下不可回避的决策困境。本文分析了邻避效应的经济性补偿和社会心理性补偿的关系,根据集体行动理论和邻避效应的特征,提出审慎运用公民参与来实现公益性项目外部效应的内部化。在中国国情条件下,公民参与的制度选择倾向采取法团主义的模式,文章结合上海市实践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邻避型群体性事件频发,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障碍.因此,要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高度认真对待邻避型群体性事件.文章选取厦门、大连和宁波三地针对PX(二甲苯)项目所发起的邻避型群体性事件为案例,总结此类事件的发生缘由与发展规律,进而为今后政府如何回应此类事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邻避情结是导致邻避效应频繁产生、难以根治的关键因素。本文以前景理论为基础,将邻避情结归因于框架依赖,并从框架依赖的视角出发,提出一种邻避效应生成机理与治理路径分析的新范式。邻避效应的生成,是周边居民框架依赖作用的结果,周边居民对邻避项目建设容易忽略正外部性,习惯将负外部性作为参考点,并评估自我主观价值,在主观损失价值主导的心理状态下,产生反射效应,表现为反对邻避项目建设。治理邻避效应,关键在于干预周边居民的框架依赖,可通过消除周边居民的框架依赖或调整框架依赖下周边居民的主观价值状态,促使周边居民主观价值状态由损失主导转变为收益主导,激发确定效应,引导周边居民不再反对邻避项目建设,达成化解邻避效应的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14.
姜胜洪 《人民论坛》2012,(21):60-61
地方政府应该牢固树立一个观念:更加直接全面地惠及当地社区公民而非危及他们,才是重大建设项目获得其认同的法宝近年来,随着生态问题和环境污染不断加剧,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不断提高,参与环境保护的行为也逐渐增多。目前中国的环保维权基本上陷入了恶性循环:规划决策不透明、环评立项缺乏公众参与和监督——项目实施——公众集体抗议——项目取消。一切似乎重回原点,然而在兜这一大圈子的过程中,政府的公信力已受到损害。重大建设项目选址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忽略民意的合理诉求。在招商过程  相似文献   

15.
<正>网络问政节目是拓宽人民群众政治参与、表达人民群众利益诉求、影响地方政府行政决策和社会公共治理的重要平台。然而,从一些地方政府举办的网络问政节目来看,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形式、轻内容、走过场等现象,不为公众所期盼,直接影响了地方政府的公信度和执行力。对此,各级地方政府和官员应当予以重视和纠正。克服回避心理回应公众关切网络问政节目的最大特点,就是在同一时空中构建了政府官员和公众面对面对话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16.
由选址问题引发的邻避运动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自回归后第二个五年来,具有邻避特征的公共设施选址争议在寸土寸金的澳门日益增多。本文以澳门美沙酮服务站选址争议为个案,从风险认知和决策模式两方面分析了社区居民反对政府选址政策的原因,进而提出在社区层面引入参与式治理,期冀从源头上应对邻避抗议运动。本文的研究价值在于:第一,对邻避运动的关注,能够拓展澳门既有的抗议研究;第二,对邻避运动的治理,能够为参与式治理的社区实践提供契机。  相似文献   

17.
社会稳定风险滥觞于邻避项目损害事实的客观存在,民众的风险感知使他们获得了权益觉醒;而权益诉求的制度化表达效果堪忧,为延伸出民众行动的非制度化转向提供了契机和空间;在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知觉的基础上,"领袖人物"的资源动员与媒体的话语塑造,造成邻避情结的激发以及向"力避"行动的转化。所以,基于邻避项目的损害事实,邻避设施和民众的"相处"需要体现在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基础上;构建有效的制度化利益表达机制,才能从机制上防止抗争事件的再生产;在信息爆炸和网络传播失真逐渐为民众认知的情况下,传统媒体的公信力有能力弥补信息不对称、促进风险沟通与规避。  相似文献   

18.
地方政府公共决策逐渐受到高度关注,相关研究著述丰富.文章以文化功能理论为视角,在厘清公共决策、文化观念与公众意志三者间关系的基础上,构建公共决策的文化机制,建构公众意志的实现路径,以期在公共政策研究理论上获得尝试性的突破,为地方政府公共决策体制机制创新提供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19.
人类社会进入大数据时代,警务治理也必将整合政府各个部门的资源和社会相关力量,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打造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的警务治理共同体,提升警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实现警务治理的良好局面。①近几年时有发生的"邻避"事件②越来越引起政府的重视,本文以发生在××县6·22"邻避"事件的管控工作为例,谈谈对警务大数据在"邻避"事件管控中应用和对策的几点思考。一、××县6·22"邻避"事件概述××县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是该市2019年市政的一项重点项目,因相关职能部门前期工作开展得不够细致有效.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地方政府民主科学决策机制的完善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湖北地区部分地方政府决策的现状及发展态势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各地政府在进行民主科学决策方面所进行的一些有益的探索和经验.并针对当前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深化体制改革、加强依法治国、遵循决策规律、突出决策程序化、发挥公众参与作用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地方政府决策机制创新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