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是互联网时代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平台与工具。网络谣言具有覆盖广、传播快、影响大等特征。网络谣言会造成严重经济损害,严重危害社会秩序。我国刑事立法对制造传播网络谣言行为进行了规制,两高司法解释针对网络谣言犯罪规定根据不同情形明确可以分别适用诽谤罪、寻衅滋事罪、敲诈勒索罪和非法经营罪。推进网络谣言刑事治理,需要准确把握和运用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完善相关立法和司法,加大对网络谣言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2.
虚假信息在网络空间的泛滥使网络成为了造谣、传谣独有的温床。先有司法解释通过扩张传统的诽谤罪和寻衅滋事罪来治理网络谣言,再有通过立法增设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制裁和打击网络谣言犯罪,使得我国治理网络谣言的刑法法网日趋完备,但也有几点不足。司法解释存在定罪量刑的随意性、权宜性和不确定性,不符合罪刑法定原则。治理网络谣言,应以完善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为主要制裁依据,排除寻衅滋事罪的适用,构建和谐的网络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3.
当前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移动互联网络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使得“秀才不出名,便知天下事”成为现实,网络已经逐渐成为了人民群众了解世界、发表言论的主要渠道。网络的优势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逐渐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以网络散播谣言的现象最为常见。谣言传播本身制作成本低廉、社会影响较为恶劣,极大地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对公共秩序造成危害。在对网络谣言进行治理时,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薄弱环节以及刑法中对网络行为的不适用,使得治理网络谣言出现困难。因此如何切实可行地防控网络谣言,杜绝谣言犯罪已经逐渐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梳理刑法中对网络谣言的相关界定,汇总其他国家法律中针对网络造谣的具体标准,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剖析其与普通刑事犯罪的区别,提出有效防治网上造谣犯罪的刑事司法措施,能够进一步激发司法机关的能动性,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4.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媒介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消息。网络谣言的产生原因是极为复杂的。其中,心理原因是滋生谣言的内部因素,社会原因是产生谣言的重要因素,网络技术为谣言提供了便利,政府公信力下降助长了谣言滋生。此外,个人、社会、政府等各方面的合力加剧了谣言的形成和传播。要有效应对网络谣言,需要政府、社会、传媒、个人等都担负起相应的责任,多管齐下,多措并举。  相似文献   

5.
网络谣言是经过网络媒介产生或散布的谣言。网络谣言传播的心理学理论主要有奥尔波特谣言传播机制理论、费斯廷格认知失调理论和社会心理学集群行为理论。影响网络谣言传播的心理因素涉及宣泄心理、应激心理、虚荣心理、选择心理、从众心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公共危机往往引起谣言,网络谣言是谣言在网络背景下的新形式,网络属性使其与现实谣言具有明显的差异。网络谣言在公共危机中增加社会恐慌、社会压力,容易造成公众对政府权威的质疑,也易造成网络秩序混乱。在公共危机中,网络谣言具有生成、传播以及消亡机制。为了防控网络谣言的产生,应建立信息公开机制、加强网络监管、完善网络立法、提高公民理性认知和加强网络谣言研究。  相似文献   

7.
网络谣言的本质是虚假信息,网络谣言的特点决定了其比传统谣言的危害更大,已成为社会公害.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在规制网络谣言方面存在立法不完善、执法不力、网络实名制效果不明显、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建议完善民事诉讼、刑事自诉、刑事责任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并以严格、长效的执法消除网络谣言的生存时空.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网民数量的日益激增,网络谣言现象开始泛滥,借助微博、论坛等新兴载体的网络谣言显示出极大的破坏力,不但可以贬低个人名誉,也对社会秩序、国家的稳定形成强烈的冲击和破坏。网络谣言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使个别内容特殊且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网络谣言无法纳入我国《刑法》制裁体系之中,在司法实践中面临一些困境,需要通过扩张解释、罪名扩容等方式完善制裁网络谣言的罪名体系。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谣言也越来越复杂。自2011年微信问世,微信平台也成为了网络谣言滋生的温床,给网络谣言的治理增加了新的难题。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了解微信谣言产生的原因,探究微信谣言的特点,并从提高用户自身素养、完善运营机制、加大监管力度等方面入手,构建一个全面协调的综合治理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网络谣言的长期治理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自微博客等网络技术新应用诞生以来,每天裂变式滋生的网络谣言频繁引发网内外群体性事件。美国著名学者桑斯坦曾在《谣言》一书中阐述了网络谣言传播与治理的规律,这些规律在北京市的现实中得到了验证与完善。从理论与现实两方面来看,北京乃至全国在治理网络谣言方面应当提高微博行业准入门槛、探索谣言预判模型、推广政务微博辟谣指南、健全谣言群防群治机制。  相似文献   

11.
邪教组织为制造事端、扰乱社会大肆炮制和散布网络谣言。邪教组织网络谣言呈现出种类繁多、造谣手法不一、传播能量大等特点。从邪教组织的本质、现实生存环境以及国际意识形态斗争局势看,邪教组织网络谣言仍将长期大量存在,且更加政治化。治理邪教组织网络谣言须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技术攻坚和反制力度、加强防邪反邪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互联网产业以及信息产业的不断创新,网络谣言的发展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给网络谣言的治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网络谣言几乎与群体性事件如影随形,贯穿于群体性事件的全过程,对群体性事件爆发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何有效治理网络谣言,已经成为当前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创新网络谣言治理机制,实现网络谣言的有效治理,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构建网络谣言治理机制,即建立健全以全面协调为特征的综合网络谣言治理机制、建立健全以谣言调控为核心的全程网络谣言治理机制和建立健全以法律规制为基础的长效网络谣言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谣言也越来越复杂。自2011年微信问世,微信平台也成为了网络谣言滋生的温床,给网络谣言的治理增加了新的难题。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了解微信谣言产生的原因,探究微信谣言的特点,并从提高用户自身素养、完善运营机制、加大监管力度等方面入手,构建一个全面协调的综合治理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网络谣言的长期治理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互联网产业以及信息产业的不断创新,网络谣言的发展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给网络谣言的治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网络谣言几乎与群体性事件如影随形,贯穿于群体性事件的全过程,对群体性事件爆发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何有效治理网络谣言,已经成为当前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创新网络谣言治理机制,实现网络谣言的有效治理,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构建网络谣言治理机制,即建立健全以全面协调为特征的综合网络谣言治理机制、建立健全以谣言调控为核心的全程网络谣言治理机制和建立健全以法律规制为基础的长效网络谣言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给各国带来了诸多法律问题,而网络谣言的治理问题首当其冲。印度政府自2000年开始规制信息技术产业,针对网络谣言的治理进行了很多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通过对印度的宪法、网络专门立法、机构建设和网络自治等方面进行研究,整理并梳理出其十余年在网络谣言治理方面的经验,以期为思考我国网络谣言治理方式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6.
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型谣言---网络谣言应运而生。网络谣言具有不同于传统谣言的鲜明特点,这也导致其产生原因的特殊性。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环境,遏制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以政府为主导的各种社会力量应该齐头并进,实现对网络谣言的多元化治理,建设和谐网络社会。  相似文献   

17.
网络谣言定义为发布具有传播特性,没有事实根据网络信息的行为。网络对社会影响广且深,惩治网络谣言既要看到其可罚性更要注意其慎罚性。网络具有工具性特征,网络秩序相对于公共秩序具有从属性。认定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应以实体社会公共秩序为中心,惩治网络谣言应把握好"度"。好友、粉丝传播机制、"恶搞"等网络行为,对谣言者承担责任的主观要件规则将形成挑战。面对网络发展给执法工作带来的冲击,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准备还不够充分。  相似文献   

18.
网络谣言定义为发布具有传播特性,没有事实根据网络信息的行为。网络对社会影响广且深,惩治网络谣言既要看到其可罚性更要注意其慎罚性。网络具有工具性特征,网络秩序相对于公共秩序具有从属性。认定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应以实体社会公共秩序为中心,惩治网络谣言应把握好“度”。好友、粉丝传播机制、“恶搞”等网络行为,对谣言者承担责任的主观要件规则将形成挑战。面对网络发展给执法工作带来的冲击,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准备还不够充分。  相似文献   

19.
自微博客等网络技术新应用诞生以来,每天裂变式滋生的网络谣言频繁引发网内外群体性事件.美国著名学者桑斯坦曾在《谣言》一书中阐述了网络谣言传播与治理的规律,这些规律在北京的现实中得到了验证与完善.从理论与现实两方面来看,北京乃至全国在治理网络谣言方面应当提高微博行业准入门槛、探索谣言预判模型、推广政务微博辟谣指南、健全谣言群防群治机制.  相似文献   

20.
网络谣言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鉴于网络谣言与传统谣言的差异性,本文以近年来网络上流传的50起网络谣言为案例库,对其中10起典型案例进行详细分析,提出影响网络谣言传播的关键因子,并对关键因子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从而得出有别于传统谣言的网络谣言传播公式,并针对网络谣言传播关键因子,为政府处置网络谣言提出策略建议,为政府应对网络谣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