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民主内涵与外延的关系是研究民主问题的逻辑起点,但却常常是被研究者搞得比较混乱的问题之一。本文在考察和归纳古典民主理论和现代民主思想的基础上,阐述了民主的内涵主要有:核心是主权在民,前提是自由平等,通行"多数原则",实行权力制约,崇尚制度化、法治化等价值追求。而民主的具体形式和不同类型则是民主的外延,是由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所决定的。民主的内涵,需要通过民主的外延来实现,但民主的外延不能等同于民主的内涵,或者至少不能涵盖民主内涵的全部。20世纪上半叶以来,西方和国内的一些学者提出的一些"加限定词"的民主概念,导致了民主问题研究上的理论混乱。民主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离开这一点,任何意义上的加"限定词"的民主都偏离了民主的本义。  相似文献   

2.
一 任何政策活动,都是追求一定目的和效果(包括社会效果、经济效果和政治效果)的活动。对于政策活动的目的和效果,人们总是从质的方面对它作出规定,以昭示政策活动的方向;在此基础上,再从量的方面对它作出描述,以指明政策活动所要达到的水平和指标。人们对于政策活动的方向和水平在质和量两方面的规定的统一,就是政策目  相似文献   

3.
4.
犯罪主体是犯罪构成的要件之一,它对于认定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渎职罪中,这种作用显得尤其突出。因此极有必要科学界定渎职罪主体的内涵和外延。 一 目前,各界的通说认为渎职罪的主体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这种认识主要基于以下几种理由:第一,刑法第 397条作为渎职罪一章的统帅和一般规定,在主体上使用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第二,王汉斌同志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修订草案 )》的说明中指出:“针对现实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严重不负…  相似文献   

5.
略论"以人为本"的内涵与外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进平  张剑锋 《理论导刊》2005,20(12):32-34
唯物史观认为,人是社会历史的前提和起点,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和结果.因此,人既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也是人格的主体.理解和把握以人为本的内涵,关键在于对"人"的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主要关注人的共同性,这并不意味着它等同于人本主义.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区别,在于以人为本不是一个普适性的原则,它在各种利益主体在利益上有共同性时具有确定性,只能在特定的范围内运用.  相似文献   

6.
吕洪良 《学理论》2012,(29):104-105
蒂伯特模型揭示了居民的自由迁移如何引起辖区竞争,进而使地方公共物品供给实现均衡与效率。用脚投票或退出机制发挥着主要作用。在分析蒂伯特模型经济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另一种非市场机制———呼吁,以此作为蒂伯特模型的政治外延。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发展和公司经济力量的增强,要求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理论应运而生.本文回顾了公司社会责任的由来,论证了公司社会责任及其范围,分析了我国公司法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规定,提出并论证了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基于公司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基础上的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  相似文献   

8.
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的内涵和外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行政论坛》2015,(4):39-43
在公共服务供给主体、方式、模式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政府仍然是公共服务投入的主要来源和供给的基础力量,还承担着提供财政支持以及安排、主导并联合其他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为使"政府主导、多元合作"这一创新型的公共服务模式在网络空间以政府电子公共服务形态高质高效地运作,亟须引入多学科力量联合攻关,解决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之间的资源共享、良性互动、业务协同等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在于厘定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的内涵和外延,以达成各方共识,为系统建构政府电子公共服务概念体系、逻辑框架和实践模型创设条件,亦为国家正在积极推行的电子政务建设以及大力推进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9.
随着行政国家和给付行政的兴起,授益行政行为日益成为行政行为的重要内容,我国行政法学界缺乏对授益行政行为的研究和探讨。所谓授益行政行为是指深入行政主体所作的能够给相对人带来直接利益的所有行政行为,包括行政保障行为、行政许可证行为、助成性行政指导行为、行政奖励行为和部分行政合同行为等。  相似文献   

10.
陕西经济增长应当走内涵发展与外延扩张相结合的路子张宝林1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密切联系。也就是说,由生产经营方式所决定的经济增长方式,其发展变化的最终动因是生产力,是生产力诸要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在一定阶段上,经济的发展方式是以存量增加和增量...  相似文献   

11.
"正能量"的提出不仅可以整饬社会风气,而且可以通过批判现存的失范现象重塑道德规范,促使人们的行为符合必要的社会规范,因而为群众自觉接受、广泛认同并大力提倡。"正能量"的内核就是"廉"及由其生发的"廉能量"。"廉能量"是指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清正廉洁、坚持率先垂范而释放出的强大清廉能量,能够引领、带动民风和社会风气聚合、裂变出更大的社会正能量。"廉能量"的聚合、释放、传递,对净化心灵、端正行为、提振精神,实现党风与社会风气的良性互动提供支撑点和动力源。  相似文献   

12.
从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理论视角出发,在考察探索式和利用式创新的定义、相互关系、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这两种创新方式及其两种平衡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其中探索式和利用式两种创新方式均显著提升企业绩效,但是作用机理不同。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的同时也要重视探索式创新,根据不同的市场环境选择企业适合的创新方式,学会合理分配资源,避免追求单一创新方式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3.
刘宇 《党政论坛》2014,(12):4-5
国家创新体系的内涵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要求。要正确理解国家创新体系的内涵,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创新”。创新的概念最早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其名著《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  相似文献   

14.
具体抽象律是辩证逻辑的基本规律,内涵外延反变律是传统形式逻辑的内容之一,以此二者作比较研究,似有以大比小之嫌,但这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比较,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各自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5.
张伟 《理论探索》2005,1(6):17-18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系统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实现了社会价值导向、思维方式的创新,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党的执政理念的升华,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一回顾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认真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我们不能不承认,以往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之所以总是收效甚微、难以突破,与政府改革基本上走的是一条相对封闭的、以内部取向为主的外延式改革道路有着很大的关系。外延式改革的第一个表现是,政府改革总是单兵...  相似文献   

17.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加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放在现代化建的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8.
注重企业内涵发展,防止片面追求外延式发展,这已经是一个讲了多年,但始终尚未很好解决的老话题。为什么在许多地方动不动就盲目上项目,总是希求外延扩大,而不能咬定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呢?依笔者所见,除了体制上的根本原因以外,经营者内涵水平上不去,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坚持企业内涵发展的道路,是要以经营者不断丰富和提高自身内涵为重要前提条件的。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把实践作为其哲学为立足点,从而确立起其独特的实践哲学。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尤其强调改变世界,从而使其实践概念包含着创新的含义,我们把这层创新含义称为实践创新。马克思的实践创新以现实世界为基础,追求人的发展,彰显为人的创新。这种创新在现实世界中充满着不确定性。在不确定性的情境中,实践创新生成自身的属性。实践创新体现了人积极主动性和消极被动性的统一,是对象性和对象化相互整合过程。随着不确定性困局的冲破,人的实践创新行为形成非线性的结构,在不断试错和纠错的反馈之中实现实践创新的目标。成功的实践创新属于概率性的事件,它以众多失败的个体实践创新为前提。在具体现实的过程中,实践创新实质上又是社会创新,凸显着集体主义或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践创新把人的发展宗旨和手段整合起来,成为人的创新和社会创新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求知》2017,(1)
<正>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以经济合作组织发布的《国家创新体系》为参照物,是一个以推动科学技术发展进展为核心目标的创新体系。面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我国国家创新体系需要进行架构和内涵的变革性扩容,形成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四维并举的综合性国家创新体系,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改革开放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一、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构的路径与成就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源起于20世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