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男权文化中的女性悲剧——论苏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苏童小说文本入手,细致分析苏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以此洞悉苏童小说中女性在男权文化中的生存状态,解读苏童小说中女性对男权的依附意识,可以看出苏童作为男性作家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反思,表现出可贵的对女性生存的探索精神。同时也可看出苏童小说中女性反抗意识的缺失,以及他在透视女性悲剧命运、反思男权文化方面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苏童:在小说和现实之间来来往往高尧“你怎么这样正常?”台湾女作家李昂在见到苏童后,因为实在找不到想象中的苏童的半点影子,竟连连惊呼:“你怎么这样正常?”这句话把苏童弄了个一头雾水。大多数读过苏童小说的人,总不免想象苏童是一个身体赢弱、多愁善感、脾气孤...  相似文献   

3.
王布新 《前沿》2008,(6):189-192
苏童是当代文坛上较有争议的一位作家,文学史家对苏童的定位也有较大差异。本文试图通过对作家写作的历史语境、文本的建构特征及书写变化等因素进行考察,找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内在原因。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应该归结为作家始终秉持的虚无主义的价值立场。在此价值立场的支撑下苏童的小说创作大致经历了由远离现实的故事叙述转向关注现实的创作转型,初步显示了作家现实介入的尝试。  相似文献   

4.
曹淑萍 《求索》2011,(7):221-222,25
作为现代主义小说开拓者,詹姆斯小说在语言、文体、叙述策略上都有重大创新。语言结构句式冗长,盘根错节、结构繁复、大量使用圆周句和悬念式结构,且欲言又止、用语典奥,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现代小说艺术的认识。他把小说作为一门艺术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大量的实验,建立了一整套从创作到批评的小说理论体系。涉及小说与现实的关系、小说创作、小说的功能、作者、文本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小说的叙事手法等众多领域。  相似文献   

5.
著名作家苏童说:"读书,尤其是青年时代的读书,或许不能解决你短期内的任何问题,比如思想迷茫、专业选择,等等,但在未来,却有可能创造一个连你自己都想象不到的奇迹.而我,就是一个例子."谁渴望读书有立竿见影的收获,恐怕就很难静下心来认真读书. 苏童说起第一次阅读经历,可以追溯到小学时代.那时,家里没有电视机,没有收音机,甚至没有小人书,苏童所能接触到的就是印有繁体字以及外文字母的书籍.而他所读过的书,在当时大多都是被没收的,很多打着收购站的印章,有些甚至没有封面.对于那个时期的读书,苏童加了一个限定词:没有功利性的读书,"就是漫无目的地读小说,最好是长篇的".  相似文献   

6.
寻根小说是新时期文学中重要的文学与文化现象,在这一思潮中有大量民间习俗的潜伏。本文以扎西达娃、余华,苏童等典型性文本为例,来铺展寻根小说中的民俗特色,揭开寻根小说的信仰习俗、巫傩习俗,鬼异文化等民俗学植被,肯定其在物质化时代对精神厚度和人文底色的守望。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在我国其由冷到热、由弱到强的过程,恰是中国女性小说从初醒崛起到繁荣辉煌的时期.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当代女性小说创作中不仅有着鲜明的印记,而且带有鲜明的女性意识特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气质.正因为这种关系和这种气质,中国当代女性小说创作与世界女性小说创作有着一种灵动的关系.本文将从拼贴原则的运用、身体写作策略、边缘化的写作路径、与通俗文化的结合等几条创作路径中,探寻当代女性小说如何颠覆男性中心主义历史传统、解构传统创作方法以构建女性文学的后现代气质.  相似文献   

8.
“陌生化”理论与小说创作技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技巧上说 ,文学就是用不平常的手段表现平常的生活 ,以获得“陌生化”效果。“陌生化”理论被运用于小说创作中 ,首先表现在将惯常的生活变形 ,把“故事”变为“情节” ,表现在对叙述的组织和表达上 ,更突出地还表现在语言的运用上 ,通过非常规语言 ,使语言奇异化 ,“陌生化”理论可以使我们站在新视点上重新观察生活、审视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新和奇 ,提高小说创作的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9.
王艳萍 《前沿》2013,(10):162-163
通过对英国18世纪小说了解后发现,哥特式小说是当时风靡一时的重要的小说创作形式。哥特式小说以其对阴森恐怖环境的描写,以及主人公的冒险精神,往往能够带给读者心理上的刺激和快感,这是哥特式小说经久不衰的要素所在。为了深入研究哥特风格,对《简·爱》与《呼啸山庄》这两个小说进行了深入分析,重点研究了哥特式的创作手法,达到对哥特式小说创作的全面了解,提高小说创作技能。目前来看,哥特式小说的创作重点在于营造惊悚的氛围和揭示人物心理冲突。  相似文献   

10.
马识途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位著名作家,他用独特的创作方式和深厚的笔力为读者奉献出一系列特色鲜明的优秀作品。本文试图从马识途先生的小说入手,探索他作品中独特的语言风格,并分析马识途小说语言风格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论琼瑶小说创作及其文学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殊的生活际遇和美学追求使琼瑶前期小说偏爱悲剧,而后期创作则明显地拒绝和消解悲剧。琼瑶小说在情节结构、人物、主题、语言诸方面均存在着模式化倾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琼瑶模式”。在中国现当代言情文学史上,琼瑶是个承前启后的作家,一方面上承前辈作家如张恨水等的文学传统,另一方面又以自己的创作模式影响了三毛、亦舒等同时代及后辈作家。  相似文献   

12.
对于文学之"真"的创作追求,写实叙事小说以反映客观现实的"真实性"为目标,抒情小说则以表现主观世界的"真实性"为己任.本文从抒情小说自诞生起所表现的主要内容和作家创作时所采取的独特视角两个方面,分别论述了抒情小说在内容和视角上所体现出来的不同于写实小说的一种真实性,并指出抒情小说内容上对"真自我"、"真性情"的抒写和叙事上所采用的"回忆"视角,不仅是形成抒情小说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也是创作主体建构抒情小说文学价值的独特、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3.
杨坚 《传承》2010,(30):154-155
巴赫金思想启发了很多后来的学者和创作者,多个现代思想流派都追溯到巴赫金。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运用的复调小说理论,成为后世创作思想和批评理论的经典。复调理论是巴赫金早期作品中"外位性思想"在美学领域的发展。通过分析程抱一的个人经历和小说创作,印证巴赫金思想及其小说理论在创作实践中的运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主持人语     
<正>任何文学作品只有经过传播,被接受者接受之后才算最终完成。与诗文等文学样式的创作相比,小说家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接受者在进行创作,因此其传播接受便显得尤为重要。按照传播学的理论,传播由传播者、传播信息、传播环境、传播媒介、传播接受及传播效果等几大要素组成。本栏目的三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小说传播中的几个问题:《明清时期〈三国演义〉小说文本的"二级传播"探析》指出明清时期《三国  相似文献   

15.
张浩文 《新东方》2008,(5):55-60
海南文学的新时期是指从1988年建省至今的时间段,这与通行的中国当代文学的新时期有别。新时期以来海南的小说创作成绩骄人,就纵的方面来说,它创造了近代以来海南小说创作的最好记录;就横的方面而论,在同一时期的所有文体写作中,小说的成就最高,它提升了海南文学在全国文坛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刘石泉 《求索》2005,(11):152-155
魏晋时期,社会处于一个急剧变化和转型的时期,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也在不断转变。这种转变又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文学的创作中,导致了魏晋文学的转型。魏晋文学无论是题材、主题,还是体裁、艺术表现手法、审美趣味,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魏晋文学的转型与魏晋伦理的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宁明 《求索》2013,(6):169-171
莫言作品的语言风格在三十余年创作期间发生了阶段性的变化。上世纪80、90年代,感觉化的语言细腻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意识活动.体现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传统对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影响.一些粗鄙和杂糅组合的语言也出现在作品之中,莫言以“先锋”的姿态屹立于中国文坛。到了新世纪,莫言小说语言趋于平实、凝练,并受到中国古典和现代文学的影响。当然,莫言小说语言绝不是对某个文学范式的简单模仿,而是受到古今中外文学传统影响并打上个人烙印的语言。莫言文学语言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当代小说的文学流变.增加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自蒲松龄《聊斋志异》后,在文言小说创作中形成“摹蒲”趋尚,名之为藻绘小说,然对藻绘小说的艺术个性及借鉴意义未得深究.从以蒲松龄为代表的思想“有意”与艺术“有意”,探讨了藻绘小说在小说叙述观念、风格上与“他类”文言小说的本质区别,以及在小说语言、情节、人物等如何运用小说的技巧及经验原型,突破文言的容受性,使文言小说成为一个具有组织性的架构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韦涅.叶罗费耶夫小说《从莫斯科到彼图什基》是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之开山作,同时,它还是探究苏联"回归文学"、"非官方文学"和"地下文学"的典型案例。当下,学界对该小说的研究具有鲜明的国际性。不同地域的人们在作品意义的动态生成中相遇。在小说研究的前后两个时期中,两个同名的韦涅奇卡、小说的后现代性、以及作者和文化传统的关系问题尤为引人注目。俄罗斯文学艺术的每一个细胞都为这部曾被慢待了的小说添砖加瓦——因为它孕育、催生了一批人,他们确认:"我们都出自彼图什基"。  相似文献   

20.
王素华  吕文鹏 《前沿》2011,(8):177-179
元小说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潮在文学中的投影,对虚构和现实的关系提出质疑,对语言表征产生危机,思考着"什么是小说,怎样写小说"的问题。旅法爱尔兰裔作家塞缪尔.贝克特作为极具代表性的元小说作家,他独特的写作风格一直为世人所瞩目。他的小说《马龙之死》极端反传统,通篇运用了露迹、作者闯入、创作与评论相交融、语言片段的拼贴等策略,充分展现了其元小说性。本文拟从《马龙之死》的文本出发,分析其主要的元小说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