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是一项关系到我国民族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成败的系统工程。从法律制度上解决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理论现实根据、核心内容和实现保障,是有效建立和实施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紧迫任务。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现实根据是实现民族地区在缓解贫困中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恢复;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根据是环境建设和保护正外部性的内部化原理。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构成可以设计为静态框架结构和动态实现安排两大部分。  相似文献   

2.
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是一项关系到我国民族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成败的系统工程。探讨了民族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均衡机制,实证了考虑直接成本、机会成本的核算方法是生态补偿标准的下限。生态补偿标准应该在不低于这个下限范围内才有激励生态保护行为。由此出发,在系统总结民族地区生态补偿中已有的直接成本、机会成本的核算范围的基础上,建立了民族地区生态补偿直接成本核算的一般性框架,提出核算机会成本计算方法,可有效提高生态补偿标准核算准确性、科学性和可接受性,为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提供了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3.
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是实现区域均衡发展、资源优化配置以及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从探讨贵州、云南、广西民族区域珠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的必要性入手,对其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最终从生态补偿主体、补偿受偿主体、补偿形式、补偿标准以及法律保障多个层次着手,完善了适合贵州、云南民族地区珠江流域生态补偿模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民族地区发展生态文化产业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是转化民族生态文化资源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迫切需要.发展民族生态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抢救保护与科学开发相结合,坚持生态文化公益性事业和生态文化经营性产业相结合,坚持多元化投入机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民族生态文化企业,着力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文化产业体系,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加强民族生态文化市场的建设与管理,坚持区域生态立法与国民生态教育相结合,坚持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与人口控制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今日民族》2014,(2):25-26
<正>云南省2006年就提出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重大战略思想,2007年全面启动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2009年制定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2013年8月,又出台了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决定》。云南省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目标要求中,将"生态文明示范"建设作为十大示范内容之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坚守生态底线,践行绿色发展,在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上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形成了许多可操作可复制的成功经验。同时,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成效离不开民族地区的实践与探索。尤其是2015年开始的"法治毕节"建设,生态文明法治工程作为六大工程的重要内容,五年来,其在立法、执法和司法等方面探索了一套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实践模式和样板,为贵州民族地区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也为贵州的生态法治建设探索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公共财政视角出发,对健全民族地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体制和机制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并指出,只有构建和创新民族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机制,在法律保障、发展战略、分工贸易、财政体制、资源转换、对外开放、扶贫开发和政府职能等十个方面加大创新力度,为民族地区科学发展提供完善的财政制度和有效的财政体制机制保障,才能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廖小平 《求索》2014,(11):41-44
流域生态补偿最根本的是要明确流域生态补偿的属性、价值追求与核心机制建构。流域生态补偿具有跨行政区域性、生态性和社会性,经济性不属于其基本属性而只是其社会性的一个方面,这些属性源自流域生态补偿的价值追求,即整个流域生态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可持续性最大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包括流域利益商调机制、生态价值评估机制和责任机制三大核心机制。  相似文献   

9.
马晓东 《人民论坛》2011,(9):184-185
突发事件影响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多重特点。结合青海省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实际,通过对组织结构、资源保障、预警监测等的调查,以及对突发事件应急机制面临自然环境等多种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对策,即需从事前、事中、事后实施全过程应急管理。  相似文献   

10.
民族地区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实现科学发展,是加快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是摆脱贫困的必要条件,实现经济腾飞的重要动力,走科学发展之路的根本大计.民族地区要把教育事业作为事关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事业束发展,把国家的扶持政策真正落到实处,把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作为保障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点.国家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东部地区积极加大支援的力度.民族地区要坚持"以教师为本",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坚持"以学生为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行素质教育;坚定不移地加强双语教学工作,努力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构建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积极构建发达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坚持教育公平与效率相统一,推动教育事业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突发事件影响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多重特点。结合青海省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实际,通过对组织结构、资源保障、预警监测等的调查,以及对突发事件应急机制面临自然环境等多种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对策,即需从事前、事中、事后实施全过程应急管理。  相似文献   

12.
义术 《新东方》2009,(3):24-26
2008年,在生态补偿问题上,最受关注的事件当数3月份的海南五指山会议。3月26日,海南省生态补偿机制制度建设暨生态补偿政策国际研讨会在五指山市举行,会议讨论并修改了《海南省中部地区生态补偿管理办法建议书》和《海南省生态补偿机制框架设计》,确立了海南省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原则,明确了生态补偿的范围与主客体,确定了生态补偿标准和途径,为生态补偿制度的落实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和可操作性。与会专家认为,海南作为一个生态省,在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制度和生态补偿政策上领先全国。  相似文献   

13.
贾晔  赵静 《桂海论丛》2011,27(5):108-112
把广西建设成为西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的示范区,是中央发挥广西"四个模范"作用、进一步提升广西战略地位的又一重大举措。广西应该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广西在民族地区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国际化发展等四个方面的示范作用,建设好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示范区。  相似文献   

14.
王晓峰 《前沿》2013,(2):84-86
西部民族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基地,同时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区.然而西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深人大开发西部和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实施,会加剧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在分析西部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矛盾及日趋严重的表现后,提出了针对西部民族地区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及运行机制完善的健康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更加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上来,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个个方面,这些举措标志着我国已经正式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四川省是形成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支撑地区,同时也是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较多的经济大省和人口大省,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引领西部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是四川省实现绿色转型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破之题,而正确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和策略是生态文明建设有序推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贵州为例,通过对贵州城市化现状特点及城市化动力约束进行分析研究,指出贵州城市化受到自然条件、经济、文化、政策等因素的约束,并提出了加快贵州城市化动力机制完善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18.
贵州生态博物馆建设总结的"六枝原则",把生态博物馆社区管理模式本土化为政府主导的多A-参与模式,对喀斯特民族地区统筹文化遗产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做了有益探索.贵州生态博物馆建设所面临着很多问题,因此生态博物馆要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原真性"与"发展性"原则,跨越民族村寨发展阶段,建立喀斯特地区生态博物馆型新农村.  相似文献   

19.
生态环境是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它的保护和治理往往需要多方配合,尤其像河流流域,上游的生态环境对下游显然具有重要影响。我国的地理形态决定了,跨区域、跨流域的生态保护与治理不可避免。因而,如何平衡上下游地区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如何协调各地的生态、经济等利益,也是生态补偿必须正视的问题。当前,许多地方遇到此类问题。呼吁横向生态补偿渭河发源于甘肃,是陕西省的主要河流之一,并在陕西渭南并入黄河。为  相似文献   

20.
永州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做出了有益探索,生态文明理念逐步形成,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效逐步显现;但仍存在政府自身财力不足,管理体制不顺畅,集聚发展困难,承接产业转移受限等难题。这些难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困境。只有强化干部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生态规划意识、生态责任意识,创新发展思路、运作机制、工作举措,推进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相协调,才能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