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综观中国外交的伟大变革,不难看出外交态势由总体的被动应对转为主动参与,由感性外交向理性外交提升和发展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中国外交经历了具有深刻意义的伟大变革,开创了生机勃勃、波澜壮阔的新局面。邓小平外交思想是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与实践的光辉指南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和政策是毛泽东和周恩来等老一辈领导人制定的。这包括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战争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  相似文献   

2.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为了寻求民族独立、推翻"三座大山",积极争取革命援助,为中国革命事业打下坚实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外来干涉,积极支持广大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不断扩大中国外交空间,为社会主义建设争取和平环境;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平发展,推动全方位外交,为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环境;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合作框架,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开创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回顾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百年历程,不仅对于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外交成就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为未来制定新的和平外交政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2009年,是涉台外交形势朝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向发展的一年。台湾当局在重视改善两岸关系的同时,继续推动“活路外交”政策,积极、务实拓展国际活动空间。两岸通过非正式管道,就台湾涉外事务具体个案安排进行沟通与协商,并取得进展。国际社会普遍欢迎与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一个中国国际框架更加巩固。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适时进行外交理论创新,提出了和平发展道路理论和和谐世界理论,它们与此前的和平外交理论共同组成以和平外交、和平发展、和谐世界为关键词的和外交理论体系。和外交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反映了中国大国品格、古国底蕴、发展中国家诉求和社会主义国家属性,引领十六大以后的中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道路。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外交思想是对毛泽东、周恩来外交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邓小平外交思想的一个总的出发点是搞和平外交,多交朋友,不树敌,为国家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推进世界和平事业。这是由中国社会主义和平本质所决定的,适合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和平与发展时代和多极化趋势需要的中国国际战略和外交思想。它为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冷战后新形势下中国和平外交工作的指南,对中国审慎地处理好未来国际关系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一、在新的国际政局下,邓小平外交思想为中国和平外交的原则和策…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热爱和平、倡导和平、维护和平、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思想源于中华文化的内在基因。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和平外交理念的选择和承诺,合作共赢战略是和平外交理念的核心和举措,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和平外交理念的目标和归依。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为解决全球问题提出了有效方案,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的和平外交理念既源自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基因,也扎根于新中国近七十年的伟大外交实践。中国传统的和平观念始终是中国外交理念创新发展的思想之源,对当代中国外交产生了深刻影响。从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到和谐世界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和平外交理念在不断丰富和创新。当前,我国不仅积极参与联合国和平行动,展现大国担当,而且还努力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  相似文献   

8.
略论中国外交观念的演进——基于话语分析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外交都离不开话语实践,就如任何意识形态离不开语言这个"物质外壳"一样。60多年来,中国外交从和平话语到革命话语再到和平与发展话语、合作话语的变迁,真实记载着中国外交不断成长的历程,体现了中国外交中的和平观念、革命观念、发展观念与和谐观念对中国外交实践的导向功能、整合功能和辩护功能。  相似文献   

9.
任何外交都离不开话语实践,就如任何意识形态离不开语言这个"物质外壳"一样。60年多年来,中国外交从和平话语到革命话语再到和平与发展话语、合作话语的变迁,真实记载着中国外交不断成长的历程,体现了中国外交中的和平观念、革命观念、发展观念与和谐观念对中国外交实践的导向功能、整合功能和辩护功能。  相似文献   

10.
高飞 《人民论坛》2022,(22):48-51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外交紧紧围绕国家发展大局展开,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政策宗旨,致力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创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前,中国外交保持定力、守正创新,在斗争中有力地维护了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牢牢掌握了发展和安全主动权,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中国外交十分独特的一年。一方面,中国在和平发展战略的指引下继续推行全方位外交,特别是去年以来,以首脑外交、峰会外交和世博外交为重点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展现出中国负责任、谋合作、共命运的良好大国形象;另一方面,中国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可控性大大上升。  相似文献   

12.
《传承》2016,(2)
新世纪,中国提出了"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为今后中国的外交指明了方向。"和谐世界"与"和平发展"一脉相承、息息相关,都主张用和平的方式处理国际关系,都以追求世界的永久和平为目标。"和谐世界"在内涵上发展了"和平发展"理念,明确了中国未来外交的战略目标,是中国外交现实与理想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论邓小平的国际政治思想●孟新安邓小平在《中国的对外政策》一文中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一贯的,有三句话,第一句话是反对霸权主义,第二句话是维护世界和平,第三句话是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或者叫联合和合作。”①在这里,邓小平虽然是就中国的对外政策而...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在八十年代,实际上到九十年代,甚至到二十一世纪,主要是两句话。一句话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另一句话是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这是我们对外政策的一个基础。’社会主义中国属于第三世界,中国同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有看共同的历史命运,现在又面临着相同的任务和问题。过去,中国同第三世界其他国家为了争取民族解放,在反对共同敌人的斗争中,相互同情和支持;今天,为了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摆脱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束缚。发展民族经济。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外交工作的丰硕成果郑岩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在外交战线上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为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为创造有利于我国经济建设的良好的国际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一、增加交往,...  相似文献   

16.
外交是国与国之间以和平方式进行交往、交涉的政治行为。所谓外交空间,是指外交在国家机器运转中所处的地位如何,外交战略和策略是否受到国民认同,外交人员在本国是否有影响力,是否受到尊重,处理涉外事务策略选择多不多,回旋余地大不大,等等。探讨中国千年外交的空间问题,对于拓展今日中国的大外交显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之初,时刻面临着国外势力干涉以及蒋家王朝颠覆政权的威胁,年轻的共和国只能选择与热爱和平与民主的国家站在一起,维护新生的人民政权。这完全符合新中国巩固与发展的要求,也符合中国政府与人民维护和平、反对帝国主义以及殖民主义战争的意愿。这一时期奉行革命的和平外交只是一种策略,目的则是为了促进世界和平,制止战争的爆发,捍卫新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尤其是中共十六大召开以来,以和外交理论体系和全方位外交实践为基本内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道路逐渐成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坚持国家间外交的普遍原理,又形成了自身的风格和特点,反映了中国大国风度、古国风貌、发展中国家特色和社会主义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以和平共处为基础,以和平发展为道路,以和谐世界为追求,展现的是互利外交、和平外交、和谐外交,走出了一条温和而富于生命力的外交路线,实现了与历史上和现实中世界其他大国外交的本质区分。  相似文献   

19.
常金龙 《传承》2008,(14):16-17
李大钊从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提出国民外交思想;主张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制定外交政策时须深谋远虑;意识到外交博弈须依靠一定的原则;反对形形色色的帝国主义,建立世界联邦,维护世界和平。其外交思想难能可贵,但亦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关于和平外交战略的理论王朝文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不仅设计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而且还制定了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周恩来的外交战略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国内中心任务的转移,以敢于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