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刊视点     
《当代贵州》2012,(31):12
《四川党的建设》2012年9月号微博对于官员是一种民主素养对为官者来说,微博有着非常深刻的内涵,远远不只是一种技能和社交平台,更是一种媒介素养和民主素养。在微博这个草根平台上,主导性的规则是平等,没人当你是个领导,没人忌惮你的权势。这样的民主语境和平等压力,逼着使  相似文献   

2.
《奋斗》2017,(19)
正为拓展党的工作覆盖面,抢占网络党建阵地,肇源县制定《关于加强网络社交平台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通过组建网络社交平台党组织,积极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网络社交平台的宣传、引领、监督和服务作用,使网络社交平台成为传播党的声音的新阵地、掌握民生动态的新渠道、服务群众的新平台。一、创新工作模式,探索党建工作新思路。肇源县主动适应信息化快速发展形势,以"党建+"  相似文献   

3.
在时下最流行的社交平台——微博里,那些负面的情绪总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转发,那些坏消息总是被最多地评论,那些抱怨和批评总能激起最多的认同和共鸣。表达不满的情绪,诉说不快乐的经历,拒绝说自己很幸福,似乎证明着一个人反抗和叛逆的姿态——而这种反叛的姿态,似乎又代表着一种道德优越感和“政治正确”。  相似文献   

4.
正现下,除了传统社交平台微信、短视频平台依然受青睐之外,也有越来越多新的社交类App不断上线。从"多闪""聊天宝""马桶MT"同时面世,再到阿里、百度、新浪、搜狐等上线新社交产品,腾讯也加码社交领域的布局,在短视频社交、语音社交、虚拟人物社交、恋爱交友社交、校园社交等细分领域推出多款社交新品。如今,社交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展现自我、营销推广、商业活动  相似文献   

5.
王鹏举 《山西青年》2022,(20):193-195
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人人都是传播者,不管是媒介组织,还是社会机构,都在进行自己传播议题上的议程设置,如何保持信息接触的主动权,成为信息的主人,是当代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也是学校舆论引导和价值引领的重要主题。本文从议程设置在网络社交平台中的体现,议程设置视域下高校大学生网络社交平台信息接触行为及负面影响,议程设置视域下高校大学生网络社交平台良性信息接触路径探析几个方面就议程设置视域下高校大学生网络社交平台信息接触行为深度探析。  相似文献   

6.
微信可以说是现在国内普及率最高的社交软件.打开微信,朋友圈里谁更新信息最多,谁打开微信的次数最频繁呢?答案出乎意料一不是年轻人,而是中老年人.近期,凯度数据发布的《2017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显示,“90后”对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有更强烈的感受,受访人群中有39%的“90后”关闭了社交媒体的推送提醒.  相似文献   

7.
王月 《党建文汇》2011,(3):33-33
社交焦虑,是一种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状态。这个状态是人们并未觉得自己达到疾病的程度,但却无时无刻不被与人打交道的问题烦扰。一个保守且被广泛报道的数字是,中国每10人中约有1人或多或少有社交焦虑方面的困扰。社交焦虑,已成为当今世界继抑郁和酗酒之后排行第三位的精神健康问题,而在社会急剧前行的中国,可能受此波及更多。  相似文献   

8.
<正>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校园里最流行的社交平台不是微博,更不是微信,而是早在入学前就被学长推荐的人人网。那时人人网还叫校内网,我起初还以为"校内网"是学校内部网站的意思,搜索一番才发现,它是一家可以迅速认识同学的网站。很多同学和我一样,每天回到寝室打开电脑,或者有智能手机后,默认登录的网站就是校内网。这种网络社交以同学关系为纽带展开,又实现了现实社交所不能实现的功能:校园里没人听你发表对时事的长篇大论,但是在网上就可以;讨论学校食  相似文献   

9.
对人工智能所涉及的法律问题的理解要走出具象化、拟人化的误区。遍布于操作系统、搜索引擎、交易平台、社交平台和订制新闻平台之中的机器学习算法才是对社会关系和相应的法律关系冲击最大的人工智能形态。智能化平台的涌现,一方面带来了新的国家安全和主权问题,另一方面也使公私关系以及防卫国家权力的权利保障机制面临着挑战。本文从安全、发展、创新与个人权利三个维度及其相关关系的角度分析了智能化平台的治理结构,为比较、理解和评价智能化平台的法治化路径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0.
卢静涵 《学习月刊》2012,(14):21-22
近几年,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 Service,SNS)成为网络上新兴的应用服务。其最大特点“实名制”改变了虚拟网络的传统观念。社交网络利用实名制方式,通过日志发布,照片上传,视频聊天等功能的实现来提高网络用户间的交流频率,给处于不同群体和有身份差异的人们在虚拟的网络上搭建了一个可以信任的、功能丰富的用户高效交流和互动平台。  相似文献   

11.
坚持“以人为本,以需为业”的培训理念,以党政干部从业素质和技能提高为根本,就要积极推进干部培训的研讨式培训教学,研究学员的学习规律,关注培训设计的人性化、科学化、合理化,着眼于造就一种有益于激发学员思维和创造力的学习机制。其中就要积极研究探索一种以激励、激发学员学习潜能为目的的规范化课堂主题研讨方法,为党政干部进行研讨式学习和研究提供更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12.
有研究表明,天才和伟人之所以与众不同,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智商,不是技能,也不是身体条件,而是心理因素.健康的心理是一种心态、一种修养、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胸怀和气度,它是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因此,关注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基于网络的语言学科平台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只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存在,而是逐渐融入到了大学英语教学的环节中.本文从几种常见的语言学科平台入手,对平台产生的背景、平台应具备的功能、应用时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平台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和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微信已经成为一款十分常用的社交软件。微信公众平台也凭借其自身优势改变着信息传播模式,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微信公众平台相结合势在必行。依托微信公众平台标题的特点,优化文章标题,对于运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领导干部如何提升信息素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领导干部的信息素养是指领导干部通过后天的教育、学习、实践所培育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取、判断、评估、处理、开发、利用以及创新信息的一种综合性的信息素质和修养。信息素养包括技能层面和人文层面。它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信息技能,而是一种基于网络,运用信息技能(技术层面),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文化素养(人文层面)的独立学习态度和方法,体现着一种思维创新和实践创新。首先,领导干部提升信息素养,先要理解信息素养的构成要素。具体地讲,信息素养应包括信息观念、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免疫、信息技能等要素。各要素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即时通讯、博客、微博、播客、社交网站、视频网站为代表的新兴网络社交平台日新月异,互联网日益成为网民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新渠道,成为各种社会观念和思想意识的显示器和晴雨表,网络舆论应运而生,网络舆论不仅深刻改变着地方政府的执政环境和舆论格局,而且显示着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如何有效引导网络舆论,更好发挥网络舆论的建设性作用,最大限度消解其负面影响已经成为新时期地方政府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7.
张杰 《理论导报》2022,(10):29-30+33
<正>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成为谣言滋生与传播的“温床”。特别是以社交类网站、社交类平台、即时通信工具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使得人人都可以自由地发布、传播和获取信息,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多种平台浏览、发布,并可一键转发,这为谣言的扩散提供了便利条件。如果说网络谣言以其新奇性和爆炸性吸引公众眼球的话,那么辟谣本身则是“过了时的信息”,这是辟谣的艰难之处。谣言往往通过不断重复来加深受众的记忆。但是,  相似文献   

18.
樊桂丽  王宏英 《党建》2009,(10):48-49
乌海市在全国地级市中第一个率先推行城乡一体化,取消了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将农村人口转变为农区居民。但农村城镇化绝不是农村人口从农村到城镇的简单位移,而是农民从思想观念、文化素质、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的一种革命性变革。乌海市从引导农民更新观念、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致富技能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9.
当腾讯公司于2011年将微信研发出来,这一软件立即席卷全国,微信的用户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根据360手机软件数据中心统计,安卓手机微信客户端下载量超过了5亿,占我国手机用户数量的一半,而这还是不完全统计所得。微信已经是手机用户必不可少的社交软件,它不仅仅是一款软件,更是一种社交文化,是一个展示自我的绝佳平台。自微信产生以来,绵绵不绝的广告也随之出现,在另一个角度上,作为个人社交工具的微信更是屡屡被用于公共事务的处理,这无疑违背了微信的研发宗旨。本文从微信的商业化和功利性入手,探讨近来"微信不再微"的问题,并对这一问题的走向作出合理的预测。  相似文献   

20.
最近,关于社交的名词标签可以说是层出不穷,从我们的老朋友“社交恐惧症”,到新出现的“社交牛 × 症”“社交牛杂症”“社交天花板”等,都让网上冲浪的人猝不及防:这些都是什么意思?我是哪一种?这些“症”都是病吗?该怎么“治”?日常“社恐”不是病降低关注莫紧张在街上遇见不太熟的朋友不敢打招呼,坐电梯遇见同事会假装玩手机,最害怕的事情是当众演讲,觉得被人看着时会脸红心跳甚至发抖……这些都被网友称为“社交恐惧症”的表现。不过别太担心,其实我们日常所说的“社恐”,跟心理学上所说的“病”还差得远。心理学上确实有一个“社交焦虑障碍”(也称为“社交恐怖症”),但是,它的诊断标准除了回避社交、因社交害怕或焦虑等表现,还有“这种害怕焦虑引起临床痛苦、引起了职业或其他重要方面功能的损害”。大部分称自己“社恐”的人,其实总是一边焦虑、一边克服着,正常的工作、生活都不会受到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